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六祖坛经浅释,六祖坛经全文,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十三讲——手机学佛网

六祖坛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十三讲  

  《六祖坛经》十三讲

  (附注:每期讲稿都由弟子们根据录音整理。师父很忙,不能亲自审稿。限于水平,若有错字漏字,敬请大家原谅!阿弥陀佛!)

  我们讲到定慧一体,在六祖大师的嘴里讲出来,定慧一体,有定的时候就有慧,有慧的时候就有定,所以,这一品经文着重讲到定慧一体。讲到定慧一体,我们就想到一个千古流芳的典故,这个典故我们很多的师父居士都知道,这个地方我们不妨来温习一下这个典故——“八风不动”的典故,苏东坡大学士和佛印禅师的交往当中,留下的这么一个典故。苏东坡学问很好,文章写的好,他作了一首赞叹佛法,赞叹佛菩萨境界的这么一首偈,偈就相当于诗。这首偈语,大家都知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偈从文学境界上写的非常好,好到极点了。苏东坡把这首偈写在一张宣纸上面,写完以后很得意。他让他的书僮拿着他写好的作品,划船到江那边,交给佛印老和尚,让老和尚给他印证一下。其实就是希望老和尚赞叹他,为他喝彩。这个书僮拿着这首偈划着船就过来了,到庙里面见到佛印禅师以后,把这个偈拿给老和尚看了。佛印禅师看完以后,一言不发,拿起笔来在他那个偈语的纸上写上“放屁”这么两个字,交给书僮,你拿回去给你家学士看。这个书僮拿回来了,苏东坡等了半天,以为是表杨他呢,谁知道书僮拿回来他一看,老和尚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他顿时火冒三丈,气坏了,马上就怒火冲冲的驾着小船,跑到江那边去了,从江这边跑到江那边去见老和尚。这个船还没有靠岸,他都还没下船,远远就看到老和尚站在江边上,看到他来了,差不多快要走到讲话能够听得见的那个地方,老和尚拍着巴掌哈哈大笑:“还说八风吹不动,一屁就冲过江来了”。(众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啊!你不是说你八风都吹不动了吗?我才写了“放屁”两字,你就从江那边冲到江这边来了,可见这个屁的力量多大。这个典故很有名,我们在读这个典故的时候都会笑,笑完了我们要想想,我们如果遇到这个境界,当有人骂我放屁的时候,那可能不是冲过江的问题,可能太平洋都冲过了吧!如果有一个人自以为是,去见一个很有修行的师父,被这个师父骂他放屁,绝对从中国冲到美国去,从太平洋的这边冲到太平洋那边去,那不是冲过江的问题。苏东坡有没有定呢?没有。有没有慧呢?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在六祖大师眼里,有定的必然有慧,有慧的必然有定,这两者不能分割。不能说这个人只有定没有慧,或只有慧没有定,定慧两者必须同时具备,学佛就是这样。学佛的人就必须具备这个功夫。什么叫功德呢?功德就是有功夫的德行。有什么功夫啊?有八风不动的功夫。八风,哪八风啊?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称,有人称赞你;讥,有人讥笑你;毁,有人背后毁谤你,说你坏话;誉,当面背后表杨你,给你名誉;利,就是有利的事情,比较顺心的事情;衰,就是不利的事情,这段时间比较倒霉,运气不好叫做衰;苦,遇到痛苦了,遇到多大的痛苦?一个小小的痛苦就可以检验出来;乐,让你快乐,让你得意,看你忘不忘形;就是这八风。佛菩萨是八风吹不动,我们凡夫不要说八风,每个风、而且是小风,只要轻轻的从顺的境界吹你,从反的境界吹你,不仅仅是吹动啊,可能是已经被吹摔得头破血流了。然后站起来还吹倒,再站起来再吹倒,摔了很多遍了,还是不会吸取教训。这就是凡夫啊!所以有定慧的日子才好过。俗世间的人很有意思啊,堂堂正正的佛法,他说“哎呀!那个是迷信”,说佛法是迷信,他自以为很觉悟,觉不觉悟呢?不觉悟。从哪里看他不觉悟呢?从他过什么日子,从他每天的生活状态,身心的状态,就可以百分之千的肯定,他一点都不觉悟,而且非常痛苦,颠三倒四。所以用佛法的话来说,这叫迷惑颠倒!凡夫不但迷,迷后面还有三个字,惑、颠、倒!着迷,着什么迷啊?如果说佛法是迷信的话,干脆我们就承认佛法是“迷信”,因为我们“迷信”得非常潇洒、洒脱、坦然、自信。其实佛法以外的那才叫迷信。什么迷啊?财迷、色迷、酒迷、官迷——那才叫迷呢。不但迷,迷当中还有千千万万的困惑,千千万万困惑当中,还自己认错为对、认黑为白、认污浊为干净、甚至认贼作父、认贼作子,那才叫迷惑!佛法恰恰是破迷开悟——所以佛门的禅堂又叫大彻堂,大彻堂就是大彻大悟。我们不要求大彻大悟,从很现实的角度来看,至少小彻小悟吧。有一点点对生活的觉悟,对生命的觉悟,才会懂得怎么样把日子过好。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那凡夫真的叫“烦夫”啊!烦夫,烦恼重重的烦,不但烦夫还要烦妻,夫也烦、妻也烦,夫妻双双把家烦!(众笑)那个家里面烦不烦?肯定烦,烦透了嘛。为什么烦?心里烦嘛。不是外界,不是气候问题,不是人我是非问题,是自己心里面的问题。心里面烦透了,生活绝对烦。不但烦自己,还要去烦人家,烦朋友,烦亲戚,烦同事,还要烦师父。所以,定慧是什么?定慧是六祖大师教给我们觉悟生命、自在生命的法宝。有觉悟、有定慧了,你才有承担的力量。承担什么呢?承担幸福。幸福就象一块黄金,千足金,四个“9”的!这块黄金有一吨重,砸在你身上,你有本事承受吗?我们每一个人做梦都在想,我真的好希望幸福给我劈头盖脑砸过来噢!好,幸福就是一块一吨重的黄金,你有这个承受能力吗?没有承受能力,你就被幸福砸死了!所以你得有承受能力呀!定慧,就是承受能力。六祖大师讲: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这就是定慧起作用了。定慧产生了作用,行住坐卧都很自在。心里面舒坦,生活就舒坦;生命舒坦了,每天的生活才舒坦。所以,生命是本,生活是末,生命是一棵树的根,生活就是树上的叶子、花果;树的根如果不好,花果就不会好。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这个地方讲,直心是道场。直心啊!直心,不能直语喔!平常我们有一句话说“心直口快”,这个话要改一改:“心直,口不要快”。心直是好事,口快就不一定是好事。你心里面想,这个家伙太坏透了,刚刚一想,嘴上就说出来“这个家伙太坏透了”,你看,马上就把人际关系搞僵了嘛。这不是狡猾,这是一种起码的生活艺术。两个朋友之间,牙齿和舌头都会碰到的嘛,两兄弟、两姊妹都会有生烦恼的时候,你不能心里一生烦恼,马上就说出来“这家伙坏透了”,他就把你这句话记住了,这个气氛就被破坏了。刚才都还嘻嘻哈哈的挺开心,这一句话,整个一天都不开心了。所以,要让一个人不好过,很简单啊!你们知不知道要让一个人不好过,简单到什么程度啊?不需要花任何成本,只要一句话。你要让一个人一天不好过,天一亮,你马上就对他说一句气死他的话,让他今天一天都不好过;明天天一亮你再说一句,你每天三百六十五天,你每天都对他说一句气死他的话,他今年一年都不好过了。你花成本了吗?花不了任何成本。所以,我们学佛就要懂得这个“秘方”了!所以,任何人要想不花成本让我痛苦,我才不干呢!要知道,要让一个人痛苦非常容易,不花一分钱,只要一句话。所以,直心,但不能直行、不能直言。佛门非常强调语言的艺术,要用爱语、柔软语、温顺语,充满爱心的语言。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好的一句话,三九的冬天都是暖洋洋的,很恶毒的一句话,哪怕是三伏天听到,心都寒透了。记住,六祖大师讲的是“直心”,没有叫我们“直语”啊!接下来,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迷惑的人,他执着,怎么执着呢?他认为一定要有知名度、要有身份的人讲话才有道理。这就是“迷人着法相”。佛法里面有“法四依”,就是依照四个标准。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义不依语;第三、依智不依识;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就是“法四依”。依照这四个标准,用这四个标准来辨别真理。第一,依法不依人,这个人不一定有什么显赫的身份,但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他虽然没有什么光环,但他讲的道理令人折服,我们就要依从。这就叫依法不依人。我们做到依法不依人了吗?没有。我们之所以迷惑颠倒,就是“依人不依法”——你看生活当中一件小事情就看出来,有几个人是依法不依人的?比如在街上买东西,怎么买?很多人上街,他是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的。他专门看哪个地方热闹、哪个地方挤破头了,他也去挤,挤得满头大汗,拼命把钱塞到卖东西的手里,最后终于买了一大堆回来,却一样都用不成。他依法不依人了吗?他不知道,他不懂。某一句话,是谁告诉你的?是那个专家告诉我的。专家就一定对吗?生活当中,有几个人懂得冷静的看待专家?看待光环?看待显赫?几乎都认为专家、光环、显赫是正确的。要不然为什么都请明星做广告呢?我这个师父有知名度了,所有素斋厅都请我做广告,我就说“这个素斋最好吃,大家都来吃吧”。哈哈!可惜师父只能做素斋广告,要不然我就去做香皂广告、美容广告、保健广告,什么广告都做,就是不能做美发广告,因为没有头发嘛,我要是做美发广告就只好说“不需要任何美发的东西,只要拿一点清水洗,就干干净净了”。所以,显赫了就有迷惑力了,怎么迷惑的?就这样迷惑的。记住,依法不依人,才是应该依循和遵照的标准。第二、依义不依语。他的语言不一定很华丽,他的词藻不一定很漂亮,但是他讲的话,其中道理是令人可钦可佩的,就要遵循。这个义,就是宗旨。不要看他的语言多么华丽,多么会讲,讲出多么绚烂的词句出来;恰恰那些会讲美丽词句的人,从古到今没几个好人。为什么?因为特别会讲艳丽词句的人,他在有意无意之间,把他的心也讲得很艳丽、很圆滑了,这叫做“一踩九头翘,八面玲珑”,八面玲珑的词句讲出来,很有煽动性和迷惑性,迷了他自己,也迷了别人,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别人。佛法讲,要依义不依语。这个人说话可能有些笨笨的,有些质朴,还有些南方人、北方人,东方人、西方人、倒装句或不倒装、词汇前后颠倒等情况,这些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那个“义”要表达什么?这是第二“依”。第三、依智不依识,依智慧、不要依见识。这个人见多识广,有多么了不起,除了地球上到处去过,火星上都去过的,他刚刚才从银河系回来,他的见识广不广啊?很广。但是,见识广是见识广,见识跟智慧不是相等的。见识是见识,智慧是智慧。依智不依识,这是第三个依循的法则。第四、依了义,不义不了义。这是专门指佛法信仰的了,前面三个“依”是泛指,第四个“依”是专指。前三个包括佛门以外很多东西,都可以拿这个标准去获得对自己有好处的真理,第四个,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面对佛菩萨讲的经,祖师大德的开示,其中有“了义”和“不了义”两大块,了义是什么呢?了义,指的是了生死,以及佛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亘古今不变、历时空不衰的道理,这是永恒的——这些是“了义”;为了讲述这些内容,就有“不了义”,为了把这些深得不得了的道理告诉更多的人,就有很多方便的说法,就是打比方、举例子、讲故事这些东西属于不了义。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把比方作为他原来要说的东西,如果这样的话,就闹笑话了。佛陀对这个问题说了一个很有名的典故。怎么说的呢?有一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也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让他去摸过大象。他年轻时候眼睛是好的,见到过一些东西,人家就用他见过的一些东西做比喻来告诉他大象是什么样子,就像猪一样,鼻子长长的,个子长大了,把身上洗白了,就像大象。猪他是见过的,这个人一听,哦!大象就像猪,他的头脑里就留下一个印象——大象像猪,鼻子拉长,个子长大了,身体洗白了,于是他认为大象就是猪。他再去讲给第二个人听,第二个人却没有见过猪,他说我告诉你啊,大象像猪,鼻子长长的,个子长大了,这样说了一遍,那个人说猪我也没有见过,他又想了个办法,说这个猪像什么呢?我给你说吧,这个猪像狐狸:狐狸的个子长胖了,鼻子长短了,动作笨了;没有跑得那么快了,腿变得粗粗的,爪子也变得笨笨的。这样形容一番,那个人一听,哦!狐狸我见过,无非就是把那个狐狸长粗了,长胖了,长的憨憨的了,长憨了就象猪了,于是,大象就等于狐狸┉,就在不知不觉之间,语言造成错觉了。第一个人把猪等于大象,第二个人把狐狸等于猪,第三个人再说狐狸像什么东西啊?狐狸像老鼠,他再把老鼠形容成狐狸,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大象像老鼠,他直接就等于过去了——大象等于猪,猪等于狐狸,狐狸等于老鼠,最后就直接划等号,大象等于老鼠。这就是比方打得不好,在语言描绘过程中造成的错觉。这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不相信,我现在对一个居士讲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件事情。我告诉张居士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我用二十句话把这件事说清楚,张居士再去告诉王居士,我说的只有二十句话,他可能要用二十五句话讲给王居士听,王居士要用三十句话讲给李居士听,李居士要用五十句话讲给刘居士听,刘居士再用一百句话讲给赵居士听,最后经过一百个居士以后,再回到我这里,我都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了。我最初原原本本的故事,拐了很多个弯以后,最后到我这里,全部都错了。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会阻碍真正的东西。所以佛经为什么从佛陀住世的时候,到今天,佛门的经典非常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啊?严谨到一个字都不许改。有人在抄写佛经,印刷佛经,在做这方面工作的时候,如果擅自改一个字,说得不客气一点,那就是天诛地灭的罪过——就有这样严谨,它才会亘古亘今而不变。世间上很多东西都变了,变得面目全非,由于他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佛菩萨提醒我们,要依了义、不要依不了义。不了义是什么?就是无论他怎么描绘我都不管,怎么形容我都不在意,我只要通过你的表达和形容,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就行了。那个结论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我所需要的,我应不应该接受这个结论?我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话,我们看坛经里面,六祖大师讲了一句很严肃很不客气的话: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如果你乱解释,那就等于是自己障碍自己。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怎么通流呢?佛法需要弘扬,需要宣传,需要用心去悟,用整个身心去领悟。那么,怎么通流呢?我看过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很经典。说有一帮秀才,都是读书人,去给一个姓孙的财主贺寿,这个姓孙的财主大概是六十大寿或者七十大寿,过生日,这帮秀才就去了,去了以后,每一个人都摇头晃脑的,说我们要给孙老太爷祝寿,怎么个祝寿法啊?我们来连字语,每人说一句话,都要用一个成语来连,表达祝贺之意。开头第一句话说:孙老太爷祝寿,然后“寿”字以下用成语往下接,一个人接一句。接到最后绕一大圈还得绕回来,绕到“孙老太爷祝寿”,好,这帮秀才他怎么连的?第一个秀才说“孙老太爷祝寿,寿比南山”;第二个接说“山高水远”;第三个,远宿他乡;第四个,乡人饮酒;这四个还可以,第五个就不像话了——“酒色糊涂”;第六个更不象话“涂炭生灵”;第七个,灵验良方;第八个,方命恕罪;第九个,罪恶难逃;第十个,逃于法外;十一个,外强中干;十二个,干枯要死;十三个,死于非命;十四个,命和招灾;十五个,灾殃不断;十六个,断子绝孙,,十七个,孙老太爷祝寿,他终于绕回来了。(众笑)绕倒是绕回来了,回头一看,孙老太爷活活气死掉了。(众笑)这就叫卖弄学问,学问就是这样卖弄的。有没有学问呢?还是有点学问的。学问倒是有,谁受得了这个学问呢?所以,道要怎么通流啊?道需通流。佛法在哪里去悟啊?就在生活当中去悟。生活当中就透出佛法来了。怎么悟啊?刚才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我们回头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有两夫妻不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男的大一岁,女的小一岁,就生到同月同日,两夫妻一辈子非常幸福,家里面书香门第,各方面都很好,到了七十一岁这一年,老头子七十一岁,两夫妇加起来一百四十一岁,那个先生七十一岁,老太太七十岁,刚好一百四十一岁,的俩夫妻同月同日生,就请了一个先生给他们写寿联,据说是请纪晓岚给他写,纪晓岚一听很不容易啊,七十古来稀,这么洒脱,这么幸福很难得。略加思索,上下联就出来了,上联是:“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花甲加花甲、外加三七岁月,三七二十一,刚好一百四十一岁嘛,上联多好,下联是:“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这个上下联简直是拍案叫绝了,也只有这两夫妻活出这样的精彩出来,也只有纪晓岚写出这样的精彩出来。所以叫:“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古稀就七十岁嘛,一百四十一岁。要怎么样才通流啊?要这样通流。不能自负,自负是什么?自己捆绑自己就是自负。所以我们经常讲不要执着,不要执着,如果你错误理解不要执着的话,那就错得一沓糊涂了,师父我不执着,我说好,你不要执着,厕所和厨房你都不要分了,我这个人现在都不执着了,香的就是臭的,臭的就是香的;厕所就是厨房,厨房就是厕所。那你今天中午炒菜你就拿到厕所里去炒,蒸馒头你就跑到厕所里面去,茅坑上面蒸馒头。这个就不执着,这不执着你生活的了吗?如果谁要真的这样去做,第一不是佛法,第二不是世间法,第三只有一个结论脑子不正常了。所以怎么样叫不执着?怎么样叫破执着?怎么样叫通流?若言常做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被维摩诘呵。这里六祖大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这样死呆板的去做,就像有人说师父我入定了,我说你怎么入定的?我眼睛一闭坐在那里就入定了,我说你这样定,定功好不好。那要怎样才好呢?我拿一个长的一颗钉子把你定在那里这样才好,这样死板的不叫定,佛门所讲的定是承担力,是很活勃的智慧,舍利弗是释迦牟尼佛声闻众当中的大弟子。他坐在树林里面打坐,都被维摩诘菩萨批评了一顿,你这个样打坐是不行的。这个典故不光是在佛陀的时代有,历史上一直以有啊!我们最有名的马祖大师,在他没有成道之前,没有开悟之前就是这样的典故嘛,马祖大师的老师,南岳怀让禅师,就是这样点拨马祖的。马祖大师在那里打坐,坐到一动不动。这个怀让祖师看到他不错,机缘成熟了就要点拨他。怎么点拨呢?佛门的艺术,佛门的教育怎么教育?这才叫高水平呢,怀让祖师就拿了一块砖头,在他打坐的旁边“哗哗哗”这样使劲磨,哎呀!吵死他了。吵的他简直没法坐了,开是他强忍,咬牙切齿的忍住,后来实在忍不下去了,老和尚你在干什么呢?怀让祖师说:我在磨镜子呢。他说我在磨镜子,古时候不是有铜镜嘛,来磨磨就亮了嘛,不就照得见人了嘛,那个砖头怎么磨镜子?砖头怎么磨得出镜子出来呢?哦!就等他这句话,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么打坐岂能成佛?打坐倒是成不了佛,打坐的姿态比较标准的时候,倒是有点像一把水壶,佛倒是不像,像一把壶。那个紫砂茶壶,胖胖嘟嘟的蹲在那里,那个人打坐,坐的好的时候就像那样子。所以这个地方六祖大师他讲舍利佛的这个例子来举例说:打坐和修定,有定慧的功夫,和成佛这些概念都不能够混淆,混淆这些概念的话,那就闹笑话了。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千万不要拿着上半句,就不要下半句了,听师父说打坐不能成佛,那我现在就不打坐了。卖嘴皮子,卖弄嘴皮子,光会说不会做了。就成了棉花匠的姑娘只会弹不会纺。谈得头头是道,叫他做以做不了,虽然打坐不能成佛,但是你看看佛门里面凡是修行好的师父,凡是各方面都很好的,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这句话说,打坐是小学文化,虽然是小学文化,但是这是基本功,写书法也是一样,你说我楷书都写的乱七八糟的,我现在写草书了,你草到什么程度?草到神仙都认不出来了,那倒是好。神仙也认不得你,也认不得了,过一会问你,这谁写的?自己都搞不清楚,谁写的?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察,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你看六祖大师在这些非常原则性的地方,一点让步都没有,如果这样去乱理解,这样去执着,这样去认定的话,要成颠狂的。心里面颠狂了,表现在言语行为,很难得说有一个宁静的样子。所以现在学佛很不容易,说实在话,现在这一个时代啊!来静下心来学佛,实实在在是一件大智慧的事情,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现在的人很浮躁,很急躁,现在的人都急啊!随时都在急,其实急躁的后面他的真正的本质是浮躁,因为浮躁所以表现出来的是急躁,有那么急吗?我小的时候,我有一天走着走着,走笑起来了,因为我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听到一句话,那个时候我不懂,说四川人骂人,说这个人急得不得了,跑得好快,一下子把这个人也撞到了,把老年人也撞到了,把小孩子也撞到了,把东西打烂了,毛手毛脚的。四川人就骂,你急什么急呀,你忙着去投生啊?开始我还在想这个话为什么骂人家去投生呢?哦!这么多年没有想明白的一句话,可能多年不在家乡嘛,一下子一个念头冒上来,这个话挺会骂人的,你看这个老百姓投生是什么?投生是死了,要死了才投生嘛,如果直接要死了,那就吵起架了,他拐一个弯,平常的人不知道急什么?有这么急吗?讲到一个急的笑话,说有一个人非常急,这个性子简直急得没有办法了,有一天他上去逛街,逛着逛着他肚子饿了,他要到饭店里面去吃饭,他急啊,他是天下第一急,他走进饭店,一进饭店坐在这个桌子上,他就敲桌子快点拿饭来吃啊?快点了、快点了、快点了、这样不停的叫,正在他叫的时候,那个跑谈的端着一碗饭两碗菜,哗!往桌子上一倒,快吃我收碗了,这个急得比他还急,他让人家拿饭菜吃,人家把饭菜倒在桌子上面,快吃了,碗都收走了。哎哟!还有比我更急的吗?气坏了。这个饭究竟吃没有吃也不知道,他一回家,到了家他见到他老婆,哎呀!气死我了,简直气死我了,他正在说气死我了,他还以为他老婆要过来问他,什么事情气死他了?可是他说气死我了,说着说着他的,老婆一点都没有理他,反而随手就拿那个箱子出来,把衣服都往箱子里面装,他一看你在干什么?你气死了,我也要嫁人了。你看老婆比他更急。你都气死了,我要改嫁了嘛。他老婆这句话音刚落,就听见那个墙轰的一下,一下子把那个墙撞了好大一个洞,撞隔壁那个男的一下就冲过来了,他一看你干什么?嫁给我好了嘛。(众笑)一个比一个还急。生活当中有这么急吗?没有你这么急。所以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坐车到哪里去,又下雨,这个车到处都是泥浆,半路上的时候地下有一块石头,这个也不愿意去捡,那个也不愿意去捡,后来我们车上有几位师父,因为石头挡住路了嘛,每个都不去捡,这个车绕过去,那个车骑着过去,都不愿意去捡,我们几个师父把车门拉开,把那个石头捡到路边,我就发现一个细节,发现一个什么细节呢?我们把那块石头捡完了,从那个地方过的驾驶员都埋着头开过去,很惭愧。很不好意思,因为他看到几个出家人把路上的石头捡得光光的,就花这么两分钟的时间,换来心里面非常的“吉祥如意”。这份吉祥如意那可不是你花钱买得来的,所以,佛法要叫我们得到这个状态,不要去得颠狂的那个样子。可是如此者众,六祖大师说的,吉祥如意的少,颠狂者多,如此相教,故知大错。一个错下去,两个错下去都错了,一个心浮气躁,两个心浮气躁,大家一起急躁。大家一起急躁,就最后就不好过了,就成了一个大的错误了。所以善知识定慧犹如和等?定慧像什么呢?定慧犹如“灯光”,六祖大师说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有灯光这个世界上一片明亮,没有灯光一片黑暗,灯光比喻什么,比喻定慧,有定慧的人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充满了光明,千年暗室一灯消,佛陀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我们这个心里面也好,知见也好,生活当中也好,都是一千年一万年的黑暗,没有关系,黑暗了多久都没有关系,迷惑了多久都没有关系,看你愿不愿意点一盏灯?你愿意点一盏灯,当下你的心里面亮起来了,你死活都不愿意点灯,那么这个心里面老是黑暗的。所以,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所以佛门为什么要点灯,佛菩萨为什么要供呢?佛为什么要点灯呢?为什么要烧香呢?他表达佛陀的深刻的意思,通过灯来点亮我们心里面的智慧,通过香来表达我们恭敬虔诚的这一份心意,通过我们的一举一动,顶礼、烧香、诵经来跟佛菩萨的这个电波相接通,不要让我们在迷惑颠倒频率上面,在糊涂的频率上面呆久了,就很难调到智慧觉悟的频率上面来了。谁去调呢?迷惑的时候佛菩萨帮我们去调,智慧的时候自己调,这个就是灯光作用,千万不要理解错了,我们佛台上面点灯,佛菩萨才看得见拿供果。(众笑)倒是我们看得见拿供果。我要看得见那个供果好吃,那个灯点得亮亮的,那个灯点给谁看的?那个灯点给我们看的,那个灯是点给我们每一个凡夫看的。灯是佛菩萨传达给我们的一个意思,佛菩萨永远永远都坐在万丈光芒的状态上,我们就是因为黑,太黑了,脸也黑,千万不要心黑了,里里外外全都黑了,那就糟糕了。所以名虽有二,名字是两个,本“体”是一个,名字“定慧”是一个,这个体是一个,不能分开来说,这就叫此定慧法,一副如是。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尤其是禅宗的历史。在佛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由于国家,社会;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倒直的一些动乱,或者说是一些变故啊,国破家亡的时候谁在承担啊?尤其是禅宗这些祖师他们承担者佛陀的慧命,承担如来家业,来之于常人想都想不到的苦头,一些折磨,一些非人的遭遇,他们都谈笑风声的走过来了。这才叫“定慧”双运产生的大力量呢。一般人平常你看到他挺坚强的,坚强什么,坚强。那一点都不坚强说实在话,我听到一位老师父说在文革期间,大概是做苦工的时候吧,当时和他在一起的有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有之前很显赫的角色,很眩目的角色,很招人嫉妒的,招很多很多人很仰视的角色,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都跟他在一起,很多人一年半载就气疯了,三月五月就气死了,很多人都更本没有办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而这个老师父呢,今天这个气死了,去给他念经,阿弥陀佛给他念经,给他超度,明天那个又气死了,那个老师父又去给他念经,老师父说我十几年我就超度了几百个。他当然不是大张旗鼓的去念,他从出家人的本怀嘛,一种天性的流露,他觉得他挺可怜,就去给他念经,其实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这些时候才能看得出有没有定慧啊!有定慧的人顺境顺得不可开交,逆境逆的不可开交,在他面前都是谈笑风生的。还有一位老师父被人家拉着去游街,带着高帽子挂着大牌子,遭受很多的批斗,很多的折磨,师父在说起那一段沉痛的往事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用“咬牙切齿”的心态来说的,很多人都是用非常刻苦的仇恨来说的,而老师父他怎么说?他说那个时候游街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我才有这个机会,你们一般人想去游,你没有这个资格,人家看不上你,人家不让你去游,都是我们这种人才让去游街的。他把痛苦用笑声说出来,他把常人都崩溃的遭遇用笑声给化解了,这才叫“定慧”。什么叫定慧?于定慧的人要有遭遇,什么遭遇啊?当然我们刚才讲的是一种反面的遭遇,让人痛苦的遭遇,其实生活当中夸奖你赞叹你,那也是遭遇啊!师父好师父早,师父好的不得来;师父好得不得了,这个师父就迷惑了。当大家都来赞叹你,恭敬你,恭维你,说很多好听的给你听的时候,这个师父能够不迷惑,能够清楚自己根本不在意这些东西,那才是有定慧。有一个人他拜一个师父学本事,学了若干年以后他要出师了,要离开师父到社会上去闯荡了,临走的时候他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他就来向师父辞行了,老师我来向你辞行了,我要到社会上去闯荡了。老师肯定叮咛他一番了,说:你学了这么多年,各方面都不错,但是你到社会上去你要小心啊。我问你:你到社会上去,你怎么去闯荡啊?怎么才混得开啊?这个人说:这个简单嘛,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我见谁都送他一顶高帽子,恭维他,给他戴高帽子。高兴了嘛,到处都能吃得开了嘛。老师说:不行吧,你不能够见人都戴高帽子啊。人家还是有人不吃你这一套的,另外你这个戴高帽子会害人的。因为你把人家乱恭维一番,不知不觉就被你恭维倒下了。他说:不行,老师你多虑了,想老师这么冰清玉洁,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人那是少之又少,众观天下古往今来向老师这么大成就的人,那是了若晨星啊!向老人家这么可以挽狂澜,可随意改天换地可以重写历史的人,那也是少之又少,所以你老人家放心我到社会上去,绝对可以的。老师听完这句话,嗯!还不错!捋着胡子就笑了。然后这个学生从老师那个门出来,仔细的数了一下,还剩下九十九顶高帽子。还有一顶呢?已经被老师戴在头上了。很成功,第一顶高帽子就送出去了。所以高帽子给谁戴啊?给没有定慧的人戴。你翻开佛法的经典来看,在佛经里面这些大菩萨大阿罗汉,这些国王,这些很多了不起的方方面面的佛弟子,在赞叹佛陀,天上天下犹如佛,十方世界无比,用这样的词句来赞叹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面那是司空见惯啊!佛菩萨可以说的是世间的凡夫的赞叹那算什么赞叹啊?赞叹佛菩萨的词句都到极点了,那么我们看看佛菩萨是怎么面对赞叹的?千万不要当戴高乐。我在哪里听到一个幽默的说法,戴高帽子就快乐,所以叫戴高乐。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见,人性自有利顿。佛法没有顿见,谁说的呢?六祖大师说的,我们老是在讲,顿教见教,顿法见法,没有顿见,他一再从本性上,从本来面目上强调,佛法没有顿见。因为人的根基有利,有顿,所以才显示佛法有顿有见,这个我们有一句话叫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从哪里来的?就从佛门里面来的。这句话他的本来是指什么呢?本来是说菩萨境界,佛菩萨他的一种度众生的大智慧,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是这句话变味了,从褒义变成贬义了。因为只有佛菩萨才能做得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它要度化众生的时候它就说人话嘛,它要度鬼的时候,它就说鬼话嘛。它要度畜生的时候,它就讲畜生话嘛。所以,这个能力谁才有呢?只有佛菩萨有。我们没有,你们谁说两句鬼话给我听听?我们可能也会说鬼话?我们说鬼话是什么时候呢?糊涂的时候说话语无伦次的时候,那就是说鬼话了。佛菩萨才会具备这个大的力量,它要度化一切的众生,所以,众生的身份不一样,众生的根基不一要,他的这个接受的能力,能够接受到什么层次,所以佛菩萨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刚好恰如其分,他是小学文化,你不能给他讲的太高,他是大学文化,你不能给他讲的太低,他是外国人,你得给他讲语言相通,他有什么嗜好?他的情绪在哪方面?或者他对哪方面反应迟钝?哪方面反应敏捷?这都是问题。所以度化众生的时候,这些方式方法,由于这些方式方法所表现出来,不径相同,所以佛法才有顿和见的差别。对这个人身上也许是顿,拿到那个人身上也许是见。在那个人身上也许是循序渐进的方法,在那个人的身上一点即透。顿法。所以,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见之假名。顿见这个名称是这么建立起来的。是个假的名字,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要从这个地方深刻的悟进去,悟到本质,那你就柔韧有于了,如果你还是执着在这个名词术语上面,这个是“顿”,这个是“见”,写一个“顿”字,写一个“见”字,那你老是契不进去,你悟不进去你就体会不到那个原汁原味的味道。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六祖大师用了三个无,“无住、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无相是宗体本,是他的这个法门的宗,是这个法门的体,也是在这个法门的本,三个字,宗也好,本也好,体也好,宗就是宗旨嘛,体就是他的本体嘛,本就是他的本来面目嘛。三个字其实就一个字,三个说法其实就一个说法,说来说去其实就说一个东西,其实就是自性,性格的性,性别的性,说的就是自性,我们的本心本性,说的就是无念无住无相的。要悟到这个本来面目,要悟,那个悟字怎么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吾,吾就是我,我的心在哪里?你就悟了。中国人写字挺有意思,你千万不要一头雾水的“雾”,也不要大错误的“误”,我悟了。悟了什么?一头雾水,全雾了。悟了。有两个人到庙里面去旅游,在庙里面的这个斋堂门口挂了一块匾,斋堂两个字,这两个人他不会认字,齐堂。把斋堂两个字认成齐堂,那个斋字不是象齐吗?整整齐齐的齐,繁写字里面斋和齐差不多,他很认真,佛门里面怎么还有一个齐堂?什么叫齐堂啊?他正在那里“自言自语”的时候,旁边就来了一个师父,请问一下,你们怎么要写齐堂呢?这位师父回答他说,两个和尚去吃斋,出门遇到苏东坡,(众笑)苏东坡就变成苏东皮了。所以,两个和尚去吃斋嘛,顺着他的话说。为什么叫齐堂呢?因为两个和尚去吃齐,而且还出门就遇到苏东皮。什么叫“无住”什么叫“无念”什么叫“无相”,怎么解释?六祖大师接下来给我们解释,我们千万不要认错了,自己认错了,先想想自己错在哪里?先不要很快的说人家错了,说人家错了,就要变成吃齐了,我也遇到这种人,我记得我刚刚出家没有多久的时候,那个人跑到那里面去,那个客堂挂了一块匾,他跑过去,堂客。堂客,挺有意思的你们为什么写堂客呢?堂客就是老婆啊!他说你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我说你明明写的是客堂,你为什么要说堂客呢?堂客不是老婆是什么呢?这个自以为是他还认为他是对的。什么叫无念?无念是没有念头吗?我什么都不想,我现在脑子里面一片空白,这个叫无念吗?六祖大师非常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什么叫无念?于念而无念,如果我们错误理解为脑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的话,这个在佛法里面早就给我们说的清清楚楚,这样去理解,尤其是这样去努力,这样去做,很危险,非常危险,因为我们脑子里一点念头,一点想法都没有,一个思想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只有两种人能够做到,第一种;就是死人,第二种;是撒谎的人。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了,要做到无念是不可能的,第一种是死人,已经死亡了。第二种为什么说还有第二种人你?佛陀的开示真是了不起,撒谎的人没有说真话,他说他无念了。这个话不是真的,这是骗人的话。他骗人家有什么意思呢?因为他自己不老实,他自己没有老老实实的面对他自己的这个情况,他撒谎。所以脑子里面一片空白,如果从医学上来讲,可能除了撒谎的人,死亡的人,另外一种人就是脑电图,心电图都乱套的人,全部彻底紊乱了,可能那种人说他无念。所以,千万不要往那个无念上去理解。佛法讲的无念是念而无念,什么是念而无念?一个念头把千万个念头给止住了,这个念头就象那个波涛一样翻滚起伏,想开水一样沸腾起来了,这个叫凡夫的念头,而学佛的念头是什么?让这个念头平静,让波澜壮阔的念头变得和风细雨,变得非常祥和的风雨,我们不需要那个狂暴雨,摧惨人的暴雨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好,那样的身心状态对人的身体都不好,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和风细雨,所以,心里面的波涛要转化为那个念头,那个叫无念。所以,念而无念。什么叫无助呢?无助人之本性,人之本性是什么?这个话题有点严肃,而有点头痛,什么叫人的本性?六祖大师讲的太高太高,我们理解起来有点吃力,其实也不吃力,什么是人的本性呢?那个孔子,儒家的《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就把这个话回答了,性是相近的,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为什么变成坏蛋?为什么变成好人?习惯,习气,习性。很多染习,包括他的职业了,爱好了,追求,奋斗了,往哪方面发展呢?习渐渐远去了,一个往北方走,一个往南方走,越来越远了。本性相近,无助,人的本性是无助的,所以既不性善,也不性恶,不存在善恶。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说的,孔子没有说,孔子说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这个说法跟佛法基本上是相隔一章,基本上差不多,佛法也不承认本性善,本性恶,善恶都是有南方北方的感觉了。本性没有南方,没有东方,没有北方,没有西方,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他往哪个方面染污就变成那个方面的,所以,佛法打一个比方像明镜,你说镜子是干净的还是不干净的呢?如果纯粹纯粹的讲,镜子不存在干净的念头,不干净的念头,干净是针对不干而说的,不干净是针对干净而说的,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当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去掉就剩下一个概念,就是本身,本身就这个样子,说到这里,还想到,我们这个学佛千万不要中了这个圈套。有些人自己痛苦的不得了,尤其是学问钻研的比较多的人,我以前或多或浅有那方面的经历,名词术语学多了,他就善于给人家分析,善于去帮人家分析,你们学佛,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心里很吉祥,这个就是一种心理依靠了。他给人家分析,挺有意思的,你们怕不怕鬼啊?一个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的老居士说,我学佛以后我心里很坦然,很祥和,然后他马上就说,这个就是心理作用啊!其实就是心理作用啊,他给人家分析一个名词术语出来,然后人家又告诉他学佛又是什么什么,这个又是什么什么啊。需要他去分析吗?不需要,别人给我分析,那是他的事我们千万不要给自己分析,我学佛就是学佛,佛法就是佛法,不需要你来给我分析什么,我也不要拿佛法去跟人家佛法相当于什么,佛法不相当于什么。有人说佛法是文学,佛法不是文学,佛法里面又高尚的文学,佛法是哲学,佛法也不是哲学,佛法里面有这样一块内容,但佛法是佛法,佛法是建筑,佛法是雕刻,佛法是绘画,佛法是书法,佛法是音乐。佛法不是这些,佛法通过这些表达出来让你看到,让你听到,让你感受到,而佛法就是佛法。尤其是学佛人,我们不管别人,我只知道佛法就是佛法,我不需要你来给我编一些名词术语,往往给人家编一些名词术语的人,自己焦头烂额了,你去看一些给人家下名词术语的人,下定义的人,给这个人下一点定论,给那个人下一点定论,他自己乱七糟,回家跟老婆吵,跟小孩吵,跟上吵,跟下吵,跟自己吵。所以,尤其那个自以为是,那个自以为是,是什么?有一天一位居士他说:师父啊!这个爱情的力量就是伟大,这个居士说完这句话以后,我也给他回了这么一句话:是啊!爱情的力量就是伟大,他伟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个男的伟大到文武双全,什么文武双全?是拳头的拳。文武双全,两个拳头,文明的拳头和不文明的拳头,通过爱情来传达出来,那个女的的会让那个男的变得如痴如醉,为什么叫如痴如醉啊?不让你变成痴呆就让你变成罪犯,所以,叫如痴如醉。(众笑)其实这个话是通过表面的来说一个本质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不是这些,要通过这些让我们领悟到既是世间上讲的世俗这一块,还是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比较适合学佛的居士来心领神会,心领神会什么呢?相敬如宾。什么叫相敬如宾?尊敬对方,把对方当着自己最尊贵的客人,宾就是贵客。都是自己人了嘛,都成两夫妻了嘛,不用客气了嘛,不用客气就乱打乱骂了嘛。所以,就没有相敬如宾了。相敬如宾,宾客的宾那才幸福。可是一般人没有理解,佛法出世这一块他没有理解,入世这一块他更没有机会来领略,他也是相敬如宾,什么宾呢?第一个是冷冰冰的“冰”,第二个是打仗那个兵,相敬如兵,要这样子领略,要这样子领略以后,一步一步感觉来知道佛法究竟要讲什么?究竟学佛要学什么?佛门要传达什么?你这个样理出头绪出来当中才好过,所以,我们有一位老法师好像是台湾的还是哪里的,香港的一位老法师,他说:他的一位皈依弟子结婚了,老法师去祝贺他们,老法师写了一幅字送给他们两夫妻,大家都不知道师父要写什么?大家都开心的不得了,师父送两夫妻一幅字那太幸福了,打开这幅字你们猜写的什么?“保持距离”,“注意刹车”。(众笑),老法师在这个上面写了这八个字,现在的人就是又不“保持距离”,“又不刹车”,碰得鼻青脸肿,佛法不是抛弃这些东西,佛法更不是糊里糊涂的排斥这些东西,而恰恰佛法讲的是出世和入世的,怎么出世?怎么入世?若不此法意,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这个话很经典,自己错了还要劝他人错,自己迷惑了,还有回过头了诽谤佛法,你看六祖大师说得准不准?怎么诽谤的?怎么错的?其实大家心里也有数。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