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
思考题
1.极乐世界的菩萨在供品方面具足什么样的自在?
2.什么是善修习、善摄取、善成就?
3.极乐世界菩萨的语言有何特点?
4.极乐世界的菩萨有那些善心?
5.什么是五眼?解释极乐世界菩萨五眼的功德。
6.解释“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不管听闻任何经论,首先都要调整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没有调整,带有各种烦恼和染污,这样闻法就像食用杂毒的食物一样利益不大。因此,闻法者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清净的法器。每次听法之前,都要想到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听法,然后遣除懈怠心、厌烦心、昏沉心、掉举心,以清净心、恭敬心、欢喜心谛听,这样闻法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在我们听闻的法中,有些道理自己当下就可以接受,而有些道理对自己来讲比较遥远。因为凡夫人的心终日被五欲六尘所覆盖,而佛法则是远离一切欲尘的,所以,要与这样的清净之法相应,对凡夫人来讲确实有一定困难。其实在诸佛菩萨眼里,我们这些被无明烦恼所束缚的人跟疯狂者没有什么区别。《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1]中有个教证,我看了以后非常有感受,经中说:“众生贪放逸,无心学圣道,驰骋诸欲乐,与狂人无异。”意思是,世间众生整天贪执于放逸之行,没有心思学习出世间的圣道,他们终日狂奔追逐欲乐,与狂人没有什么区别。这部经中又说:“佛法如虚空,不可称量故,无上佛菩提,愚夫不了悟。”意思是,佛法犹如虚空一样无法衡量,无上大菩提的境界也是如此,世间的愚夫很难了悟。因此,世间凡夫的见闻觉知很难与佛法相应,听到《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中的说法,有些人觉得非常遥远,心里根本无法想象;而他们的心跟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却非常相应。当然,这对凡夫人来说也是情有可原的,只要他们能够长期闻思佛法,逐渐也可以接受大乘佛教的深广道理。
阿难,彼国菩萨皆于晨朝供养他方无量百千诸佛,随所希求种种花鬘、涂香、末香、幢幡、缯盖及诸音乐以佛神力皆现手中供养诸佛,如是供具广大甚多,无数无边不可思议。
阿难,极乐世界的菩萨每天早晨都前往他方刹土供养无量百千诸佛,随他们心中的希求,种种花鬘、涂香、末香、幢幡、伞盖以及音乐依靠阿弥陀佛的神力都自然现于手中,以之供养诸佛,这些供具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有些南方或者新疆的居士从家乡带上供品,千里迢迢赶到要供养的地方时,很多供品都过期腐烂,不能再用了,自己也很失望。而极乐世界没有这种情况,那里的菩萨即使前往无数世界以外作供养,供品也不可能过期、坏掉。
阿弥陀佛的力量不可思议,依靠他的威神力,极乐世界的菩萨不管想要什么样的供品,都能自然现于手掌中,然后可以供养诸佛。不像人间作供养那样费事——首先到处去找供品,然后将供品装在口袋或者箱子里,用绳子捆来捆去,再辛辛苦苦送到寺院供养。
若复乐求种种名花,花有无量百千光色皆现手中,奉散诸佛。
如果这些菩萨想要种种名花,具足无量百千光芒和色彩的花都自然现于手中,以之奉散诸佛。
在前面的课上我也讲过,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极乐世界到处是青红赤白等具足无量光芒和色彩的鲜花。而娑婆世界则不同,花只有少数几种颜色,而且没有光芒;有些花虽然有光芒,却是塑料做的假花。这就是净土和秽土的区别。
当然,在娑婆世界也有这样的区别。在一些特别贫穷的地方,人们想供养一朵花都找不到;而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可以找到许多庄严的供品。有些地方的寺院供品特别少,而有些地方的寺院供品多得无法想象,尤其是在香港、美国等地,佛堂前的供品多得惊人,看上去极其庄严。
阿难,其所散花即于空中变成花盖,盖之小者满十由旬,若不更以新花重散,前所散花终不堕落。阿难,或有花盖满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等四洲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此诸菩萨生希有心得大喜爱。
阿难,这些菩萨抛散的花在空中变成庄严的花盖,花盖小的满十由旬,如果没有抛散新的花,以前抛散的花一直不会掉落。阿难,有些大的花盖满二十、三十、四十乃至一千由旬,或者大小等同四大部洲,或者遍满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这些菩萨见到花盖后生起稀有心,产生极大的欢喜。
在极乐世界,大的花盖居然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对很多初学佛者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但只要自己有一颗广大的心,长期坚持学习佛法,就能逐渐接受这些道理。
看到广大庄严的花盖,极乐世界的菩萨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种欢喜心不同于世间人的欢喜心。世间有些人得到一笔钱、吃了一顿美餐或者某天放假不上班,他们就觉得非常欢喜。和这种欢喜心比起来,菩萨的欢喜心历久不衰,而且极为广大。
《菩提资粮论》中说:“若念佛功德,及闻佛神变,爱喜而受净,此名为大喜。”意思是,如果能忆念佛陀的功德,听到佛陀的神变,有善根的人会生起清净的欢喜心,这种欢喜心叫做大欢喜。这种欢喜心源于对如来功德的正确认识,这和认识诸法的实相后产生的欢喜心一样都不容易退失。
世间的欢喜心很容易退失。很多人在没有得到地位、财产、爱人、欲妙时一直在想:如果我能拥有这些,那该多好啊!当他们通过努力得到这些时,当时也会激动万分、欢喜无比,可是这种心情很快就会退失,最终一点感觉都没有了。用经济学的话来说,这叫做“边际效益递减”。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某个新款的诺基亚、苹果或者三星手机刚面市时,人们都觉得特别好,都想拥有这种手机,可是一旦得到以后就没什么感觉了;刚得到财富和地位时,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快乐,可是这种快乐不可能保持很久;刚到一个美丽的花园时,人们感觉就像天堂一样舒服,可是呆一两个小时或者住两三天以后,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对人的耽著也是如此,刚开始你拼命追求某个人,可是跟对方接触久了以后,就不一定有原来的感觉了。用佛教的话来说,这些现象就叫做“有漏皆苦”,即一切有漏的安乐终究不离无常坏苦的自性。相比之下,如果通达了诸法实相或者知道了诸佛菩萨的功德,因为那时产生的欢喜心随顺真理之故,所以始终不会退失。极乐世界的菩萨就是如此,他们见到种种庄严的供品,想到能以之供养诸佛、积累无量资粮,会产生恒久不退的欢喜心。
于晨朝时奉事、供养、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及种诸善根已,即于晨朝还到本国。
这些菩萨每天早晨承事、供养、恭敬、赞叹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佛陀,在诸佛面前种下善根,之后于当天早晨就能回到极乐世界。
在我们这个世间,有些人利用假期五六天时间到寺院朝拜,返回途中遇到塌方而耽误了时间,他们心里特别忧愁:我可能要超假了,单位会不会把我开除了?而极乐世界的菩萨没有这些痛苦,前往他方佛刹作供养后,依靠神变一瞬间就能飞回本国。
虽然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大善根,但他们还天天到诸佛面前供养,而现在有些人则不是这样,他们本来并不是很懂佛法,却自认为证悟了很高的境界,再不需要积累世俗的善根了,在他们眼里,供养顶礼只是一般的善根,是境界比较低的人的做法。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大家应该想一想: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大菩萨, 连他们还要积累资粮、培植善根,为什么我们不需要积累资粮、不用培植善根?
此皆由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之所以这些菩萨能无勤具足各种供品,前往他方无量世界供养无量诸佛,然后一瞬间回到极乐世界,这都是因为无量寿佛往昔的愿力和威神力所加持以及这些菩萨曾经供养过诸佛,所以他们的善根相续不断、无有缺减,也由于他们善于修习、善于摄取、善于成就善根的缘故。
所谓善修习,即以大乘的菩提心、空性见、回向等方便来摄持自己的修行,这样修行的力量非常强大。所谓善摄取,即通过修持各种善法来摄取广大的善根,比如一会儿修菩提心,一会儿修出离心,一会儿磕大头,一会儿念咒语,一会儿发心做事情,等等。所谓善成就,即如果具足了善修习和善成就,则自然能够成就一切功德。
作为修行人,应该善摄取各种善法,不能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善法。如果有人认为:我对念咒没有兴趣,所以任何咒语我都不念;我只爱背诵经论,除了背诵以外什么善法都不做。这就是片面的观点。一个学生报考某个专业后,如果他的基本学科不及格,即使专业成绩合格也不会被录取;同样,如果我们没有广泛积累资粮,即便专修一个法也很难成就。因此,不管哪方面的善根我们都要积累,不管哪方面的恶业都要遮止。
既然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善摄取各种善法,才善成就一切功德,那我们也应该善修持各种善法,这样才能成就道业。只要是善法就要去做:念佛功德特别大,自己应该去做;放生功德也非常大,自己也应该去做;观修空性也应该做……这样善根深厚了,身语意三门才会清净,见佛往生净土也就不难了,如《月灯三昧经》云:“身口及意皆清净,赞叹诸佛常不断,常修如是念佛相,日夜恒见诸如来。”
有些人不知道是前世的业力还是即生的障碍现前,他们只乐于参与个别善法,而其他善法却不愿意参与,这就是凡夫人的偏执。我经常在想,法王如意宝的示现真的很不可思议:一方面,他老人家对大圆满、中观、因明等甚深法门有极大信心,经常为四众弟子传讲这些法要;另一方面,他对念咒语、用转经轮、刻玛尼石、挂经旗等世俗的善法也特别重视,经常以欢喜心做这些善法。大家应该向法王学习,在今后的修行旅途中,希望大家不要以偏执心排斥很多有意义的善法。
复次阿难,彼极乐界诸菩萨众所说语言与一切智相应。
再者阿难,极乐世界菩萨所说的语言都与一切智相应。
极乐世界菩萨的语言不像世间凡夫的语言:世间凡夫的语言大多与贪嗔痴相应,说出来后不但对自他没有利益,甚至会伤害别人;而极乐世界菩萨的语言都是从智慧中流露出来的,都与佛法相应,都能够调化众生。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剎无爱无厌亦无希求。
这些菩萨对于房屋、床榻等任何受用都无有耽著,虽然他们遍游一切佛刹,但内心无爱无厌,也无有希求。
凡夫人如果去到一个地方,对可爱的对境会生起贪爱心,对可恶的对境会生起嗔恨心。而极乐世界的菩萨没有这些心态,由于他们已经证悟了空性,见一切法都如梦如幻,所以他们云游各个世界时,内心无有贪爱和厌恶,对任何法都不会希求,他们既不可能因为某个地方特别好,所以一直呆在那里不回来,也不可能因为某个地方的人很坏,所以跟当地人发生冲突。
不希求想,无自想,无烦恼想,无我想,无斗诤相违怨瞋之想。
他们没有希求想,没有自想,没有烦恼想,没有我想[2],没有斗诤、相违、怨恨、嗔恚之想。
极乐世界的菩萨没有希求想,而世间人则经常希求这个、希求那个,贪心始终无有止境。有些人有一间房子不行,还想要两间房子,有一层楼不行,还想要两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七层的楼,甚至有了和被本·拉登炸毁的世贸大厦一样高的楼还不行,还想要更高的楼。
这些菩萨没有自我之想,他们不会想到维护自己,不会想到让自己得到什么。
这些菩萨没有烦恼想。娑婆世界的凡夫有很多烦恼想。有些人天天不开心,情绪非常不好,伤心、焦虑一直缠绕心头,甚至痛苦得连话都说不下去:“不行,现在我没法说下去,等一会儿再说吧……”
这些菩萨也没有斗争、相违、怨恨、嗔恚之想。有些人经常有斗争想,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斗争——手中拿着一块石头,狠狠瞪着对方:“你有本事过来吧!”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有柔软无障碍心、不浊心、无忿恨心。
为什么无有这些想?因为这些菩萨对一切众生具有大慈大悲心和饶益心,具有柔软无障碍心、不浊心、无忿恨心。
菩萨和众生差别非常大。菩萨的心非常柔软;众生的心却很不柔软,非常刚强难化,如果你好心劝某人一句,说不定他反过来会顶你两句。菩萨的心无有任何障碍;众生的心却存在许多障碍,对真理没办法接受,对非理却很容易接受,经常产生邪念和烦恼。菩萨的心无有浊乱;众生的心却非常污浊混乱。菩萨的心无有忿恨;众生的心却有种种忿恨。
有平等调伏寂静之心、忍心、忍调伏心,有等引澄净无散乱心、无覆蔽心、净心、极净心、照曜心、无尘心、大威德心、善心、广大心、无比心、甚深心、爱法心、喜法心、善意心、舍离一切执著心、断一切众生烦恼心、闭一切恶趣心故。
又因为这些菩萨有平等调伏寂静心、忍心、忍调伏心、等引澄净无散乱心、无覆蔽心、净心、极净心、照曜心、无尘心、大威德心、善心、广大心、无比心、甚深心、爱法心、喜法心、善意心、舍离一切执著心、断一切众生烦恼心、闭一切恶趣心的缘故。
无覆蔽心是不为烦恼覆盖的心。净心、极净心是不同层次的清净心[3]。照耀心是照见万法本体的智慧心。无尘心是没有世尘的出世间心。大威德心是具有强大威力的菩萨心。菩萨的心力非常强大,而凡夫的心力非常微弱。凡夫做事情过程中遇到一点麻烦就想退。有些道友在发心时跟别人吵架,然后就打退堂鼓:“不行, 我现在要退下来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我的心彻底破裂了,再也没有原来的心力了。”如果别人说一句话,自己的心就破裂了,那也太脆弱了。
广大心是非常广大的胸怀。凡夫人的心很狭窄,遇到一点小事就苦恼半天:上午有人说自己的过失,一下午都不舒服;晚上有人说自己的坏话,整个晚上都睡不着,一直在床上滚来滚去:这个人不应该对我这么讲,我明天早上非找他算账不可,我平时对他够好了,他为什么这样说我?
无比心是凡夫人无法相比的心。甚深心是通达一切甚深法义的心。爱法心和喜法心是对正法爱乐、欢喜的心。断除一切众生烦恼心是能够令一切众生断除烦恼的智慧心。闭一切恶趣心是关闭一切恶趣之门的智慧心。
这段经文间接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修行好不好,从他所具足的心态便可看出。简单讲,如果某人经常处于清净快乐的状态,这说明他有一定的境界。我看过一本叫《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书,书中说美国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用仪器测试某位禅修者的“大脑快乐区域”,结果发现此人大脑快乐区域中,神经元活动指数是正常人的700%。这些科学家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又在大学生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进行禅修之后,大学生的快乐指数提高了10%~15%。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如果经常进行禅修,可以有效地增加人的幸福指数。在座很多人对此也应该有所体会:有时候我们心情不好,如果把手头的事情放下,静下心来念经、禅修,过一会儿痛苦就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法描述的快乐。
菩萨的善心非常令人羡慕,这些善心是每一个修行人都应该希求的。如果我们具足了爱法心、喜法心、调伏心,自然就能具足很多殊胜的功德。尤其是如果具足了慈悲心,就能面见十方诸佛。如《大宝积经》云:“长夜以慈悲,普念诸众生,以是福德故,得见无量佛。”在我们学院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放下自我的事情, 以慈悲心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智慧不断增上,很多修行的境界也自然现前。
行智慧行已成就无量功德,于禅定觉分善能演说,而常游戏无上菩提勤修敷演。
这些菩萨行持智慧行,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善于宣说禅定、菩提分法,恒常游戏、精勤修持于无上菩提之道并且为众生宣说无上菩提之道。
菩萨之所以能自在地演说佛法,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非常清净。如果一个人的心很清净,很多教证理证都能自然而然说出来;如果整天处于贪嗔痴中,那不要说佛教的道理,甚至一般的语言都说不清楚。所以,如果有人想讲经说法,首先要令心清净。
作为菩萨,一方面自己要修持佛法,一方面要通过佛法让众生离苦得乐。《华严经》中说:“菩萨游行诸世界,常能安隐群生类,悉令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世间有很多这样的菩萨,他们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内心没有自私自利,经常云游各地以佛法让众生得到安稳和快乐,对于利他的菩萨行永远无有满足。
很多道友就是这样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佛法,他们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彻底舍弃了自己的一切,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自己,都不懈地以佛法饶益众生,最终感化了很多众生,让这些众生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获得了远超金钱的出世间利益。
在这方面,尤其是法王如意宝一生的弘法利生事业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我的印象中,他老人家从来没想到自己累,只要哪个地方有具缘的众生,就不辞辛劳前往那里传法。依靠法王的传法,很多人当下就通达了佛法、解除了烦恼,还有很多人种下了得度的善根。
大家要随学法王如意宝,应该以佛法利益众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太担心自己的身份。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我是一个凡夫人,今天给你们讲一堂课后,大家不一定马上有大收获,但我宣说的毕竟是如来的正法,所以不管谁听后都会种下菩提的种子。这就像一个农民虽然很穷,但他在田里播下的毕竟是种子,将来种子成熟时就会收获粮食,而农民自身的贫富对种子并没有影响。因此,在座诸位要有这方面的发心,一旦因缘成熟也要去各地弘法。
下面介绍极乐世界菩萨的五眼功德[4]。
肉眼发生能有简择,天眼出现鉴诸佛土,法眼清净能离诸著,慧眼通达到于彼岸,佛眼成就觉悟开示。
这些菩萨的无垢肉眼能简择万法差别,无漏的天眼能照见诸佛的刹土,清净的法眼能远离一切执著,通达的慧眼能到于彼岸,成就了能觉悟、开示佛法的佛眼。
肉眼在资粮道时现前,它能照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的色法。在国王赤松德赞时代,藏地有位名叫酿·当珍桑波的大德,他曾以肉眼看见印度东方的菩提萨埵论师。
天眼在加行道时现前,它能照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也能照见一切远近粗细色法。
法眼在一地到十地现前,它能通达一切教法证法的意义以及众生的根机,这是菩萨出定的境界。
慧眼也是一地到十地的功德,它能通达一切诸法的胜义本性,这是菩萨入定的境界。
佛眼是佛陀具有的功德[5],它其实是照见轮涅万法的大智慧,换句话说,它就是佛陀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只有福慧二资圆满才能现前佛眼。
生无碍慧为他广说,于三界中平等勤修,既自调伏亦能调伏一切有情,能令获得胜奢摩他,于一切法证无所得,善能说法言辞巧妙,勤修供养一切诸佛,摧伏有情一切烦恼,为诸如来之所悦可而能如是。
这些菩萨生起了无碍的智慧,以智慧为他人广说佛法,在三界中平等勤修一切佛法,既调伏了自相续,也能调伏一切有情,能令一切有情获得殊胜的奢摩他,对一切法证得了无所得的境界,善于以巧妙的言辞宣说佛法,他们前往各个世界精勤供养一切诸佛,摧伏了有情的一切烦恼,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是因为得到了诸佛的欢喜。
此处虽然说菩萨能调伏一切有情,能摧伏有情的一切烦恼,但这是就有缘众生而言的,如果是无缘的众生,不要说这些菩萨,连功德圆满的佛陀也没办法度化。换句话说,只有当众生的善根成熟时,诸佛菩萨才能调伏他们,才能摧伏他们的烦恼。
如来欢喜的是什么?就是摧伏自己的烦恼,摧伏众生的烦恼。如来不欢喜的是什么?就是产生烦恼,损害众生。因此,如果我们想让如来欢喜,就要断除自他的烦恼。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首先通过修行认识了心性,要断除烦恼就很好办了。《父子合集经》中说:“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对佛法有所了悟,这个人就会厌恶世间的五欲,就很容易降伏自己的心,就能破除一切烦恼。所以,归根结底,修行人还是要认识心性。
当然,我只是口头上会说,实际上内在的修行非常惭愧。但不管我修得怎样,在认识心性方面确实很有意乐,这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兴趣,应该说是长期的意乐。我总是觉得,寻找心的本性是一生最大的希求,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快速、最容易的解脱之径。
如果一个人对心性有所认识,虽然他表面上需要吃饭、走路、休息、看病,吃饭没胃口时也会放一点“老干妈”,但他的内心和一般人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时候,有些人不要产生误解:因为某人在饭里加了辣椒, 所以他肯定没有证悟,证悟的人什么都能吃得下去,他怎么需要加辣椒呢?不会有这种过失。如果龙树菩萨现在来到世间,他吃东西也可能会嫌盐多或者盐少,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获得成就,因为他已经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通达了万法的实相。这就像老人跟一群孩童玩耍时,如果孩童们认为:因为这个老人跟我们一起玩,所以他的心态和我们一样。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老人已经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所以他只是在随顺这些孩童,在他眼里孩童的游戏没什么可耽著的。
如是思惟作是思惟时能集能见一切诸法皆无所得,以方便智修行灭法,善知取舍理非理趣,于理趣非理趣中皆得善巧。
菩萨这样思维时能见到基道果或者苦集灭道所摄的一切诸法都无所得,他们以方便智慧修持寂灭之法,善能了知合理与非理,对于一切合理非理都善巧通达。
世间很多人对合理与非理分不清楚,有一个人说:“我不清楚他们到底在搞啥,反正他们每天忙忙碌碌的。”极乐世界的菩萨不是这样,他们对于一切法都非常清楚,尤其对于合理与非理的区别搞得很清楚。
于世语言心不爱乐,出世经典诚信勤修。
这些菩萨对世间的语言心不爱乐,诚信并勤修出世间的经典。
凡夫谈论的经常是乱七八糟、引发贪嗔痴的世间八法,而菩萨对这些话题没有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出世间的经论和圣者的智慧法语,他们对这些有信心并且精勤修行。其实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境界,从他感兴趣的话题便可推知:如果他对有意义的话题感兴趣,这说明内心有一定境界;如果他对没有意义的话题非常感兴趣,这说明内心没有什么境界。
善巧寻求一切诸法,求一切法增长了知,知法本无实不可得,于所行处亦无取舍,解脱老病住诸功德,从本已来安住神通勤修深法。
这些菩萨善巧寻求一切正法,希求增长对一切法了知的境界,他们知道诸法本来没有自性、实际上无有可得,于一切行处都没有取舍,解脱了生老病死的束缚,安住于诸功德法中,从本以来安住于神通境界,精勤修持甚深的佛法。
一个人越有修行境界,他会越加精进修持佛法,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于甚深法而无退转,于难解法悉能通达。得一乘道无有疑惑,于佛教法不由他悟。
这些菩萨对于甚深的佛法不会退转,对于一切难以解了之法都能无碍通达。他们获得了究竟的一乘妙法[6],对其无有任何疑惑,对于佛陀宣说的佛法,不依靠他人,以自力就能悟入。
菩萨不会说:“佛法太难了,我实在听不懂,算了,干脆退下来不学了。”也不会像有些人那样,第一天去听了《释量论·成量品》,第二天就不想去了:“我还是回家去吧,不知道在讲啥名堂,我一点都听不懂。”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宋绍德译。鸠摩罗什译为《诸法无行经》,隋朝阇那崛多译为《诸法本无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经常引用此经的教证,那里面的译名为《诸法无生经》。
[2] 我想和自想有所区别:前者是就“人”、“法”中的“人”而言的,后者是就“自”、“他”中的“自”而言的。
[3] 按照《宝性论》的观点,凡夫是不清净位,一地以上的菩萨是清净位,佛陀是极清净位。
[4] 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指出,小乘行人只能获得六通,而不可全得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才具足五眼。
[5] 一地到十地菩萨也有相似的佛眼。
[6] 一乘:即佛乘。《妙法莲华经》中说,佛出世的本怀是令众生皆入于佛乘,但因众生根机不等,故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