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之说颂瑞应(一)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闇,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狮子吼。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说颂瑞应”第六章。前面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得佛印证,称性宣说四十八大愿。那么释迦牟尼佛转述,告诉阿难:当时法藏比丘说完四十八大愿之后,又承佛神力说了这一个偈颂。这个偈颂主要是表达誓言。誓言是什么?前面是愿,后面是誓——发誓;一般的,菩萨发愿之后都要发一个誓,使这个愿更为坚固。就好像我们看普贤十大愿王,无论是礼敬诸佛,还是称赞如来……发愿之后,后面都会有一段: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什么什么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几句就是誓,前面就是愿。
那么在这个偈颂里面,一共分为十一个偈子。十一个偈子分两大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就是建立誓言;第二部分就是请求瑞应。建立誓言就是前面的十个偈子;最后一个偈子就是请求瑞相感应。这个偈颂放在四十八大愿之后,是具有深切的意义的。不仅是用誓来把前面的愿更为坚固牢靠地巩固下来,作为未来完成这个大愿的一种巨大的动力机制;而且这个偈子也把前面四十八大愿几个本质性的特点,以及法藏比丘施设完成这个大愿的方法、程序,也都说出来了。
那先看前面三个偈颂。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个四十八大愿是什么?是超世之愿。这个“超世愿”,把四十八大愿最本质的一个内涵表达出来。什么叫超世愿?首先从能发愿的心来说,法藏菩萨发愿的当下,他是以实相心发出来的。历来注经家讲发愿时候法藏菩萨的证位——在什么位置,有的说是初地菩萨,有的说是八地菩萨。无论是初地,还是八地,这是大菩萨所发出的称合法性的大愿,所以这个实相流出的愿就超越了世间。这是从他能发的心来说,所以它就叫超世愿。再从所发的内容来看,他要建立超胜十方无量佛国最殊胜的刹土,这个刹土就等同于涅槃。这个刹土能让一切众生得到安稳,能够让一切众生快速成佛,是法界当中最殊胜的道场。它的表现形态也是穷微极妙。从他所发的愿的内容上来说,也是超越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刹土、一切功德的大愿。所以法藏菩萨就很自信的说,我这里建立的愿叫超世愿。
“超世”两个字也就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是究竟的生命终极关怀——出世间法。那么出世间法是大乘佛法最本质价值的体现手段,不是求人天福报的,不是在这世间里面搞来搞去的。这个世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都是火宅,所以一定要超越出去。四十八大愿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超越世间轮回的大愿。那么这个超世的大愿建立起来之后,它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动力机制:它就会引导菩萨六度万行,这叫由愿导行。由愿导行就必定圆满他的菩萨行,就必定到达佛果的位置,这叫“必至无上道”。在他超世愿的因中,就必然到达成佛之果:因该果海。所以在这里法藏菩萨就非常庄重地说,“斯愿”——就是这四十八大愿——如果不圆满的话,我就发誓不成佛。他建立重大的誓言,是把圆满大愿跟他成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大愿圆满,他才成佛;法藏菩萨成佛也就等于大愿圆满:这两者是等价的。
好,再看第二个偈子,第二个偈子就具体到他的慈悲心了。就是我在完成大愿的无量劫的过程当中,都要为一切众生做大施主,来平等地救度种种贫穷、痛苦的众生。如果不能做大施主的话,我就发誓不成佛。那这就是法藏菩萨在菩萨的六度当中凸显布施——作为总摄、度化众生的一个纲宗。布施一般会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都是面对贫苦的众生——给他安稳的。那最大的贫苦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是他法上的、精神层面的贫穷,所以最终要给他法布施。所以菩萨布施给一切众生饮食的时候,要做一个回向——愿一切众生得智慧之食;布施给众生饮用水的时候要回向——让一切众生得到法味之水;用车乘来布施给众生的时候要回向发愿——愿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智乘;用衣服布施众生的时候要发愿回向——愿一切众生得到惭愧衣;用香来布施众生的时候要发愿——令一切众生得戒定之香。所以物质层面的这种布施,还要在法上——在他法身慧命得到拯济方面,要回归到这个原理。所以我们从法藏菩萨发一个大誓“我要做大施主”这一点来说,他就念念系缘苦难的众生。
第三个偈子,法藏菩萨发愿:到我圆成佛道的时候,我的名号、声望要传遍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所有的众生都能闻信我名号的功德。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发誓不成佛。这是“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如果还有一个众生不能听闻我名号的话,我就不成佛。这里,第一是体现着法藏菩萨这种大悲普度一切众生的深重悲心;另外一方面,他实施大悲普度的这种大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名号。四十八大愿,包括在他的发誓里面,都是突显名号度众生的深重价值和究竟方便。以名号度众生,在这里还不是显得太明显,在宋译的《无量寿经》里面它有四句话,也是在这个偈子里面表达着。“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果我成就无上正觉,就要建立无量寿的名号,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只要闻到了这个名号,都能产生信心,都能生到我的刹土里面来。
所以四十八大愿——尤其体现在第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所展示的五大劫的思惟要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它最究竟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建立名号度众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本质的一个特点。但是有很多人对这个四十八大愿不是太了解,他总认为念这个名号是很低级的法门——愚夫愚妇都能念,他就以为不怎么地。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深奥的、最有智慧的、最慈悲的。建立名号度众生,可是法藏菩萨思惟了五大劫之后所产生的一个方法。用复杂的方法度众生都很容易,用最简单方法把一切众生度尽——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都能在名号的功德之海里面得到他的利益,这就不简单了。而且他发这个愿,为什么还要让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他的名号?也就是使这个誓能得到实现:所有的诸佛在他自己住持的刹土当中,都要宣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所以这三个誓言实际上就是对四十八大愿高度的浓缩。了解了这三个誓,也就等于了解了四十八大愿最本质的纲要——它的超世的特点。这种超世的特点也是从他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里面显发出来的,大慈悲心就是出世的善根。他要为一切苦难的众生做大施主,令一切苦难的众生离开恐惧,然后建立名号普度一切众生的方法。
那么当这三种大的重誓建立之后,要落实下来。不像一般我们常常发誓,发愿,发了就过去了,不能兑现,这就是空愿,这就是空誓了,那是不行。所以下面的句子就是使这三个誓言如何实施。这里就展开了他的自行——在因地自利、在果地化他的菩萨德业。从他自己的因行来看,这里面都能够向我们传达:一个菩萨从哪里下手修行,圆满大愿,普度众生。“离欲深正念”,要离开一切欲望。修行佛道、菩萨道,如果他的五欲放不下,念念贪恋执着,他是没有办法去修行的。所以一定要离欲。
在所有的欲望当中,尤其这个YIN欲难除。那从法藏菩萨这样发愿以后,他表达生生世世都要出家,要修离欲梵行这样的修行。所以无论是示现国王、大臣,还是转轮圣王,他都最后要“舍家弃欲”,行作沙门。那么这个YIN欲,在《四十二章经》讲:在所有的欲望当中,女色为欲,“其大无外”——这种欲望之深重之大,是缠裹人心极重;如果世界上还有个跟YIN欲一样重的烦恼的话,那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能修道的。所以法藏比丘在这儿告诉我们从哪下手,从离欲下手。
儒家文化也讲,你怎么明明德?格物。“格”就好像一个人跟猛虎格斗一样的,要把那个物欲给它格下去。你格除了物欲,你才能够“致知”——致良知,良知良能现前才能够诚意,正心:儒家修心养性他也要谈对欲望的格除问题。佛法的修行,如果你一天到晚这个五欲还幢幢于胸的话,你是很难入道的。就是出家,身虽出家,心不染道。那离开了这个欲望——五欲,尤其是色欲,他就能够产生禅定,就有甚深的禅定——三昧的这种“正念”。这样由这个禅定正念就能产生清净的智慧。“净慧”就是般若的智慧,不染一尘,不落两边。那么般若的智慧现前,又能帮助他修行清净的“梵行”。这实际上就是讲戒、定、慧——修戒定慧三无漏学。那么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一个崇高的志向:求成佛之果——“志求无上尊”。那“无上尊”就是佛陀一个名称的表达了。
那下面就对于佛的功德做了一个描述:佛,“为诸天人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就是佛首先用他的身业来救度众生。他为一切天人之大导师,有神通的力量,放出炽盛的光明,这个光明就平等普照无量无边的刹土。佛的身业放光不是无目的的,是为了度众生的。众生都在贪、瞋、痴三垢烦恼里面,我们内心都很漆黑、暗冥。佛放光是消除众生这种无明黑暗的,这叫“消除三垢冥”。用这个光明来拯济一切众生的厄难。拯济厄难就是解决他的分段生死。八苦交煎——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的痛苦,都是众生所必然遭遇的厄难,所以佛的光明来拯济。这就是用小乘法来度众生。那么光明还能开发众生的智慧之眼。“智慧眼”就等于五眼里面的慧眼,能够照见诸法的空性为慧眼。那么当我们空性的慧眼显发出来,就能灭掉我们无明的黑暗——破无明。这就用大乘的妙法来普度众生。那么还有就是用人天之善法来度众生。“闭塞诸恶道”,就是关闭三恶道。怎么关闭三恶道?能够修五戒十善,就不会到三恶道里面去。“通达善趣门”,你能修五常、五戒、十善业道,就能到达三善道——乃至天道。这是用人天之善法来度众生。
这就是佛放光所显发的佛法——也是用五乘的佛法——来拯济众生。那这也是做大施主的一个内涵。那么这样在果上就“功祚成满足”。“功”就是他功德的因行;“祚”就是他果上已经完善了他的福德、他的果位:这些都成就圆满了。成就圆满了,他就具有威德,就有光明,就能朗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一切日月的光明,在这个果地上成就的佛光当中,也就收敛了它的光明。就是在佛光当中,日月的光明是显现不出来的,这就好像是它收敛了——收起了它的光明。
好,一个菩萨他发誓,在他成佛的这种果地上,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说法。成佛度众生,就是以讲经说法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说法狮子吼”——讲经说法像狮子吼。狮子吼一般包含着三个内容。首先就是你一个说法者,一定要如说而行,如行而说。你说出来的,跟你的行持上要一致,当你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就想要别人做到,是不可能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以一切讲经说法的都要把它作为原则,你自己做不到的,你不要去说。然后狮子吼是无畏说——无有畏惧;狮子吼就是决定说——斩钉截铁,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怀疑。所以讲经说法具有这三种内涵,他就有狮子吼。当一个人“狮子吼”——像一个雄狮在吼叫的时候,那些小狮子也能够增长他的威势,一切百兽赶紧潜踪——就是那些外道邪见在这个佛狮子吼的说法当中,他都不敢吭声。
那以这个狮子吼的说法,广度一切众生——度过种种的厄难,灭除无明的烦恼,这就叫法供养。那么法供养在“广修供养”当中,它超过一切财供养,这个法供养为最。所以能够度化众生,讲经说法,也就等于是“供养一切佛”。在这个过程当中,具足无量功德的根本。无量功德根本实际上就是愿、慧。愿就是前面的四十八大愿;这种慧就是这个偈子产生的誓——这个誓也是从般若智慧生起来的。这个“愿慧悉成满”,都能够成就圆满。当这个誓、愿都成就的时候,就能成为三界众生中的大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大雄就成佛了。
好,这种誓愿圆满就为三界之雄,这就等同于跟十方诸佛一样的无碍智慧。十方诸佛无碍的智慧,是通达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性相、业缘真相的,无不知、无不见的,是“通达靡不照”。佛的这种智慧如大圆镜,能够照见一切万象,纤毫不遗:通达靡不照。所以法藏比丘发愿,愿我这样因行果德的功德的力量,跟十方最胜之尊——就是十方诸佛——的所有功德齐等。
那么这就是十个偈子——建立誓言。
最后一个偈子就是请求瑞相感应——就是印证,就是我前面的四十八大愿以及我现在发的这个誓能不能实现,请求验证。“斯愿”就是指四十八大愿,如果能够“克果”——能够成就圆满的话,三千大千世界应当感动。这是求第一个瑞相:三千大千世界要震动。然后第二个,虚空有很多来听法的诸天、天龙八部应该能够“雨”——下下他珍妙的天华。
《无量寿经》之说颂瑞应(二)
好,这是无量劫前在世自在王佛那个法会的时候,法藏菩萨建立的大愿和誓言。这是由释迦牟尼佛来宣说,就是从无量久远的一个时空态里面来追述了这一段。马上它镜头就切在当下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上。那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完了这个偈颂以后——“应时”,就是一说完——他请求瑞相的偈子声音一落下来,马上“普地六种震动”——大地震动。六种震动就包括地面的摇动,然后涌起来……一般六种震动几种表现形式:三种是形状上的表达,就是它“动”起来了,它像波涛一样的,高低“起”起来了,“涌”起来了;然后它三种声音——“震”,震动的声音,“吼”,大吼的声音,还有相“击”的声音。
现在一听这个“震动”,就以为是地震,我们都很恐惧:“哎呀!一地震,那得了啊?那死亡就到了!”好像世界末日似的。但是这个时候瑞应——这六种震动,大家都很快乐,不会有恐惧感——是一个很吉祥的事情。就代表我们的心地,无量劫以来都板结在那里,震动了,把我们一切善根的种子都给它萌芽了,激活了。通过这个地震,也让与会的大众感觉到它的奇特,感觉到这个世间的无常,感觉到我们在梦中怎么能够醒过来。所以这个震动里面包含的意思是很微妙和丰富的。
你看,这个重大事情的时候都会有震动。但佛说这种震动,包括菩萨要求震动,一定是大吉祥的东西,不会有死人的现象。如果一震,那个地都裂开了,大家“哗啦”一下都下去了,地面又平了,那就麻烦了。与会法众都不见了,那到哪儿去了?这次据说四川地震就是会裂开,很多逃命的人就像跳一个一个沟一样的:它一裂开,如果没有跳过去就栽下去,它那个地又平了。你看看,到底死了多少人统计不出来——他已经到地下去了。这有点生身陷地狱的样子了。提婆达多不就是这个样子吗?要害佛的时候,忽然地面裂开了,他就栽下去了,地面又平了。这叫生身陷阿鼻地狱。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授记提婆达多成佛的时候,实际上他不是在法华会上,他在阿鼻地狱里。虽然在阿鼻地狱里面,佛还给他授记。
好,那么六种震动,当下虚空之中就雨出奇妙的天华来,散在世自在王佛身上、法藏菩萨身上,乃至与会的大众身上。虚空当中也法尔自然地出现了音乐——那么天人可能奏响了音乐。虚空当中出现了一种赞叹的声音,这种声音说:“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就是说,你法藏菩萨必定成就——必定成佛。说他必定成佛,实际上就同时说:你表达四十八大愿,包括你这个誓,决定能够圆满。所以我们看四十八大愿,每一愿说“若不尔者,不成正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都是直接地把他成佛跟大愿的圆满接上了关联。
好,通过这样的一个感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很深的。为什么一说完,大地震动,天雨妙花,虚空出现一种声音?这表明四十八大愿的产生,它缘起的大不可思议。由于四十八大愿就是前面讲的“一切众生得到大饶益,一切众生由于阿难尊者这一问都得到了拯救”,所以这是法界当中一件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得有一个巨大的瑞相来表达的——叫作超世大愿——所以法尔自然地会得到这种感应。那法藏菩萨能够提出这样的一个瑞相请求,也说明不简单。说明他知道法界当中的一个奥秘,就是感应之不可思议。这个四十八大愿是五大劫思惟出来的,是从他的大慈悲心里面出来的;那这桩事情在一切诸佛所证的法身里面,在十方诸佛的慈悲的加被里面。这桩事情肯定是:十方诸佛了了知道的。所以法藏菩萨有这种自信:我这个“能感”,能不能获得一种应——相应的东西。那这个十方诸佛“所应”,包括法身功德的应——印证,一者,对法藏菩萨有一种巨大的鼓舞作用,另一方面,令与会的大众会产生极大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这种瑞相感应、印证,是让未来的众生——业障深重得像我们这些众生——产生信心。因为现在我们对四十八大愿的内涵还是信不及。看看第十八愿,你“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能往生。这很多人还是信不及的:念十声就能往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所以这种瑞相感应,能够让未来业障深重的人——充满着种种怀疑的众生,产生信心。它还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法藏菩萨有这种绝对的信心:一定会有感应的。他真的说起来,“如果我这个愿能实现的话,就希望大地震动,天雨妙华”,求这个感应,如果一求,没有反应的话,那下不了台。是不是啊?那真的下不了台,人家与会大众都会嘲笑:“得了吧,得了吧!你大概五大劫都在那儿睡觉啊!”但实际上有感应,这种感应我们可以理解为更深层的法身佛的印证,然后是与会的虚空中的天龙八部印证。所以大家就很有信心,法藏比丘也是充满着欢喜。
这种法界的一大缘起,从释迦牟尼佛放光现瑞,到法藏比丘说完大愿这种请求瑞相的感应,以及后面阿难尊者面对西方祈求阿弥陀佛现前的印证,你看从始到终都是佛充满着慈悲,用这些来启发我们的信心,来巩固我们的信心。都是用不可思议的方法,这叫神道设教。圣人是以神道设教的,“神”不是神仙的神,神就是不可思议的事。用神妙莫测之道来施设教法,让我们对神妙莫测的大愿以及大愿救度的功能作用,产生不可思议的信心。所以《无量寿经》始终所展示的,以及他修因证果全过程,都是不可思议。这就是神道设教的一个特点。
神道设教——我们《周易》里面提出来的:圣人都是以神道设教。我们长期以来把“神道设教”以为是封建迷信,实际上这里面是具有着不可思议的因果法则的,是具有着在我们现象上凡夫境界和诸佛境界的一种同体互应的奥妙在里面的。实际上《周易》里面它也在谈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一卦下去,显现的就有不同——它的吉、凶、悔、吝?就会出现它的信息。你如果再有它的变爻、副卦等等出来,基本上三百八十二个爻把宇宙、人生所有的信息,都能够给你展示出来。它从哪儿展示?它要有一个体性——易之体,易之体就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有一个寂然不动的易之体,但是有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你有感,马上易之体就会有应,所以这个就是“感应”。“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这是天下至神妙的东西,才能够你一“感”,马上显现出来的。这显现出来的信息是真实的,是不骗人的。
那么法藏菩萨他是从法性里面产生四十八大愿的,这个法性实相也就是一切众生所证的法身——共证一法身。这样的十方诸佛共证的一法身,对于法藏菩萨称性发起的四十八大愿,它就是体和用的关系。于是你只要一“感”,无形无相的法身一定会有“应”的。所以“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就是法身佛的印证。这种虚空传来的印证,不仅是世自在王一尊佛的印证,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四十八大愿圆满成就、普渡一切众生功能作用的印证。
好,那么最后一句话的总结就是:于是法藏比丘就具足修行,圆满了如是四十八大愿,得到印证了,那这个四十八大愿就诚谛不虚,是真理,是真实的。“诚”就是至诚、真诚;“谛”,就是它真理的要素是不虚妄的,是不掺假的,是没有水份的。这就叫称性大愿——称性发出的大愿。有很多人一听称性——是什么意思?称性就是称合法性——实相——一真法界——真如的一种东西。所以四十八大愿全体就是实相,就是一真法界。这样的四十八大愿是超出世间所有的功能作用。这里又特别提出“出世间”——“超出世间”。所以你再怎么说,四十八大愿的本质特点就是出世间法。我们千万不要把净土法门放在世间法的层面去理解。世间有世间的善法,但这个净土法门指向的是出世间的圆顿大法,这里面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我们可以讲儒家文化,讲各种善法,我们也要随喜赞叹,但是从它的境界、功能作用来看,是不能跟净土法门在同一个层面去比量的。
那么法藏菩萨就深乐寂灭。这句话你看,“深乐寂灭”,寂灭就是实相涅槃。前面讲四十八大愿建立也是法藏比丘在阿兰若——寂静处——在那里思惟,他思惟也是进入寂灭状态当中思惟。所以他的四十八大愿跟这个寂灭法性是紧密相关的,体和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四十八大愿就是从这个寂灭法界流现出来的。他发出来之后,一切由愿导行,又回归到这样的寂灭法界。所以他无论是出还是入,都要用深心去好乐它——好乐这个寂灭的实相。从实相当中生起西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的元素,然后一切救度众生的方法,也让一切众生又回归到这个寂灭状态当中来。所以自始至终都有“深乐寂灭”,不仅仅是在动态方面的,归根还是在寂灭的状态——无量寿的状态。所以这也反映了我们修行的一个奥妙:如果我们一切修行、一切菩萨道,没有跟寂灭的法性结上一种互动的话,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难成就,如空中柳絮。所以这个“寂灭”也是超出一切世间的,也是出世间的东西。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