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阿弥陀经浅释,阿弥陀经全文,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一章(1984)——手机学佛网

阿弥陀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一章(1984)  

  请掀开经本,《弥陀经要解讲义》第一页。我们的讲堂是一个长期讲经的道场,今天我们开始启讲《弥陀经要解》,我们使用的本子是圆瑛法师的《讲义》。照理说,采取蕅益大师《要解》这个本子是最为理想,在去年我们印了三千本,很短的时间就送完了,这一次只好用老法师《讲义》的本子。这个本子也有一个好处,有许多地方它注得很清楚,在我们讲解时就省了不少事情。不过我们讲堂里面所讲的,也不见得与老法师的注解完全相同,诸位要用心来听讲,这个《讲义》是自己可以来做参考的。

  诸位看到第一面,有一个题目,我们从前面看起。总题目是: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卷一。】

  这个题目是圆瑛老法师订的。人题里面是: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

  圆瑛大师,我想我们同修对他都相当的熟悉,他与我们的渊源也非常的深,像在台湾有许多的老法师都是圆瑛法师的学生。

  【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

  明旸法师这个人现在还在,在大陆上没有出来,这是圆老的徒弟记录的。向下,就是讲到《要解》的部分,它的题目是: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这个题目是蕅益大师订的。向下这个注子,我们就不必去看了。

  既然有题,我们先把这个题简单的介绍一下。诸位翻开第二面,第二面第七行起,这是解释经题,它这里说:

  讲【再将经题六字分讲。】

  第一个字是「佛」,佛这一个字的本义,我想每一位同修都很熟悉,在此地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过我们在此地又可以温习一遍。老法师在此地把这个佛的意思,也是平常所讲的,佛是觉悟的意思。他依《起信论》上说,「觉有本觉、有始觉、有究竟觉」,又依一般经论里面常说的,「有自觉、觉他、觉满」。释迦牟尼佛是属于究竟觉,是属于觉行圆满的人。我们今天在此地特别提出这两种解释,主要是希望我们自己要建立信心,那就是说我们自己有「本觉」。

  虽有本觉(本觉就是本来有的),与十方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现在所不一样的就是我们迷了,我们常说众生迷了,你迷的什么?就是迷了本觉;我们说悟了,悟什么?也是悟了本觉。因此佛在经论上才跟我们说,迷的时候没有减少,悟的时候也没有增加,是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是从我们本觉理体上说的。由此可知,佛与众生的差别只是在迷悟不同而已,除了迷悟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这是我们首先要信得过。既然知道自己有本觉了,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自己觉悟了,不迷了,成佛之道,确实是可以克期取证的,能在这上面建立坚固的信心,那就是佛法常说「无量功德」。

  「自觉」,法师在这个地方的注解上说,都是依据经论来讲的,在第三面倒数第五行,你看他第一句说:

  讲【何谓自觉。】

  这一条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我们现前。

  讲【本觉内熏为因。善知识与经教。外熏为缘。发起始觉之智。了知吾人本具佛性。生灭身中。自有不生灭性。称性起修。必得无上菩提涅盘。成佛有分。此为自觉。】

  在这一段注解当中是以这两行半最重要。『本觉』就是你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功德,「本觉」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也就是我们的觉心。觉心,我们一般讲觉性,或者叫悟性。你看从前学校里的教学,老师常常讲某个学生有悟性,这个悟性就是「本觉内熏」。一切众生各个都有悟性,但是有些人烦恼习气重,「本觉内熏」的力量薄弱,就显得有烦恼、有障了。有一些人,他的烦恼比较轻、比较薄,本觉内熏的力量就强,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内熏的力量强大,可是这个事情实在讲也是勉强不得的,因为烦恼习气。

  是什么东西障碍了我们「本觉内熏」?这是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妄想分别执着愈少,他内熏的力量就愈大。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的本觉真正能起殊胜的内熏作用,一定要放下万缘,同时还要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善知识与经教,这是外缘,佛的经典、善知识的开导是我们的外缘,外缘也非常重要。如果单有内熏,缺乏外缘,内熏的力量没有办法引发,必须要外缘来引发,这样智慧才现前。在一般讲是「根本智」与「后得智」。

  根本智的培养,完全是一心不乱,完全是清净心。现代学佛,无论在家、出家,确确实实,我们在智慧这一层来说,不如古大德,不但不如古大德,就是民国初年这些大德也比不上。像民国初年圆瑛法师、谛闲法师、印光法师、虚云和尚,这是讲我们近代的,距离我们最近的,我们这一代都比不上上一代,原因是什么?我们缺乏了根本智的训练,所以我们没有成就。佛门里面根本智的训练,所谓是「五年学戒」,我们缺乏了这一点。

  第二层,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态度上没有古人那么样的恭敬,诚敬之心比不上古人,无论是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参道友,乃至对一切事,我们诚敬心确实不如古人。印祖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所以我们要修诚敬,能够修诚敬,我们自己就得一半的因缘了。另一半,那就是今天制度上的问题了,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这个福分。今日之下,哪一个寺院、哪一个庵堂里面还提倡「五年学戒」?这个没有了,这就是我们没有福分,可是你自己能够修诚敬,总算还能弥补一些。另外一个就是真正要参访善知识,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要认真的去参学,就是要去拜老师,要去求学,要向别人请教,这一点很重要。古德常讲,「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自己真正要想学,一定要去参访,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要到善知识那个地方去亲近他,向他求教,我们的智慧才能够成就,道业才能成就。

  讲堂里面听讲,这是宣传。固然我们的讲堂用意不在宣传(因为宣传的讲法,跟我们的讲法不一样,是不相同的),我们是着重在帮助大家进修,断疑生信,破迷开悟,我们目的在此地。修学功夫是在日用平常,也就是说在我们实际生活上下功夫。

  底下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了,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信心,了知自己本具的佛性,就在我们现在的身中。我们现在的身是『生灭身』,诸位读过《楞严》,生灭身中有不生灭的性,不生灭的性就是本觉、就是真如、就是佛性,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才是我们的本人,我们要相信。现前六根所起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禅家常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就是它的本能,我们要相信。如果真正信得过,明白了,这个修行叫『称性起修』,哪有不成就的?

  称性与不称性,这个地方必须要把它分别清楚。性中无一物,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称性。由此可知,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就不称性了。分别、执着、起心动念的去修行,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为什么?它与性不相称,与性不相应,这一点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落到心意识里面去了。当然这话说得容易,真正要做到却不容易,虽然不容易,并不是做不到。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教给我们,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也教给我们,如何「称性起修」,理论与方法都在这一本书里面。我们向下详细的来研究讨论,只要我们能够信受奉行,必得利益。

  诸位再翻开第五页,第一行里面「说」,「佛说」。「说」是什么意思?

  讲【古德云悦所怀也。】

  『怀』是心里面的愿望,『悦』是非常的快乐。这一个法门,诸位一定要记住,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法门是第一,一点都不假。如果能有一个人接受第一法门,你想想看这个老师欢不欢喜?这真是可遇不可求。所以讲,法门没说出来,时节因缘没有到,众生不能够信受奉行,佛只好不说了,尤其这个法门是无问自说,这更特别了。你看看我们读的《楞严经》,是阿难尊者发起的;《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提出问题发起的;这部经没人发起,是佛自己说的,这个因缘殊胜。佛自己说这个法门,看众生机缘成熟了,能够接受了,佛才把自己心愿里面真正要说的话全给我们说出来,那就看哪一个众生能够信受奉行,他一生就得利益了。

  佛门里面有所谓的当生成就的佛法,这个法门是千真万确当生成就的佛法。密宗里面号称「即身成佛」,这也是一生成就。我们在莲池大师《疏钞》里面读过,密宗要修「三密相应」,要修多久才能成就?这个法门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试问问密法能不能一天成就?能不能在七天成就?如果是七天不能成就,那就比不上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七天之内成就的,诸位去看《往生传》、去看《净土圣贤录》,是真有,不假。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一天成就的,七天之内成就的,那是我们现在的人没有真正去干,真正实实去干决定成就。就是一个破戒之人,你看像宋朝的莹珂,《往生传》里有,念佛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就跟他往生了。那是一个破戒不守清规的人,他的长处就是他自觉,他怕生死轮回,他怕堕地狱,所以勇猛精进,三天成就,这的确不是普通人,不是一般的法门能够相比拟的。所以佛说这个法门比说任何一个法门都欢喜,真正是「悦所怀也」。

  「阿弥陀」,这是梵语,「阿」是「无」,「弥陀」是「量」,「阿弥陀」翻作「无量」。「无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凡夫样样都要讲个踏实,只有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够满足,所以古德就用二桩事情来满众生的愿,一个就是「无量寿」,一个就是「无量光」。哪一个人不愿意长寿?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聪明智慧?「光」就是聪明智慧,所以称之为「无量光」。「寿」是代表时间,竖穷三际。「光」是代表空间,横遍十方。用光、寿就是代表现代所谓的时间与空间。时空之内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所以在这一页倒数第三行,讲到「自性弥陀」也具「光、寿」二义。「自性竖穷三际」是「无量寿」的意思,「自性横遍十方」是「无量光」的意思,说到这两句,意思才圆满。底下给我们解释:

  讲【弥陀法身真理。常住不变。即无量寿义。根本实智。遍照法界。即无量光义。】

  这个意思很圆满。向下这个注解,诸位自己可以参考。

  「经」是契经的意思,到经文里面再讲。

  讲【要是重要。纲要。蕅公老人。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但着要解者。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略讲本经要义。一直诠无上心要。】

  在第六面倒数第四行有一个「疏题」,就是注解的题目,叫「要解」。这个我们把它念一念,『要是重要、纲要』。『蕅公老人』就是蕅益大师。『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他没有详细的解释。『但着要解者,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这是说明他老人家做《要解》的用意。『略讲本经要义』,这里头有两段,两个意思。第一个,『直诠无上心要』,「诠」是诠释,直截了当给我们说明佛法里面至高无上的心要,那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第二点意思在第七面第四行:

  讲【直示法门要。】

  这个「心要」,是个「理」。『法门要』是方法,理是至高无上,方法也最为殊胜,那就是专修持名念佛。假如这个方法不是一切法门里面最重要的,《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最初参访吉祥云比丘,善知识为什么教他念佛法门?教他念佛法门,可见得念佛法门在《华严经》里面是最主要的一个法门。一开端学这个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个开始,一个终结,都不离开这个法门,换句话说,华严会上,佛已经表示出来,这个法门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是第一殊胜。

  五十三参里面有密有禅,有戒律的,有研究教的,都在当中,都不像念佛法门,一个开头,一个结束,自始至终是以念佛为主,其他的法门为帮助。念佛法门里面常说「正助双修」,持名念佛是正,其他法门是助,助是帮助,帮助就看我们需不需要,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不需要的时候就不需要它帮助。譬如我们念佛,用持名念佛,心太散乱了,没有办法摄心,我们加一点禅定帮助你摄心,可以的。心要是定下来了,那还是一心念佛,那个禅就可以不必要了,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这一句佛号念得很好,念得很如法,念得很得受用,那就不必要再拿别的方法来帮助。好比我们一个人的身体非常健康强壮,不必要再以药物帮助。有了病再去找药物来治疗帮助,帮助你身体恢复健康。身体恢复健康了,试问还要不要药物帮助?不要了。大家晓得病好了,药就不要再吃了,修学法门亦复如是,这个道理诸位总得要懂得。

  在本经里面,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三个大段落。这个地方第二行里面所讲的:

  讲【故经中先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

  这是第一个大段,讲的『信』。次,这是第二个大段:

  讲【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这是第二个大段,劝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第三个段落:

  讲【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几句话很重要,这是《阿弥陀经》的内容,《阿弥陀经》全经就讲这三桩事情。『执持名号』就是修行的方法,是:

  讲【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而得一心不乱。】

  这句话诸位要特别记住,你才晓得你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有什么好处,就在这一句话。你心里面妄念太多,妄念是生死轮回的种子。一个妄念,将来起现行,就是一次的生死轮回,所以你想想我们妄念有多少。这个法门是用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消除种种妄念』。「种种妄念」统统都消除了,这一念不要了,这一念也不要了,那就叫究竟觉,还有这一念存在,没有到究竟觉。但是现在这一念决定不能丢掉,一丢掉,一天到晚要胡思乱想了。所以要晓得学佛目的就是在求一心不乱,自己求一心不乱,希望别人也得一心不乱。只要你得一心不乱了,甚至于像本经所说的「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你决定往生,一往生是决定成佛,为什么?极乐世界不退转。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有种种方便的办法帮助你精进,不会叫你退转。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学佛难,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所以很难成就。假如我们能够保持不退,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就。第二段是译经的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一段我们也把它省略,不必讲它了。

  再翻开第十面,第十面就是解经的大师。我们这一次研究的是《要解》,以《要解》为主。解经的大师: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清』是清朝。蕅益大师是生在明朝,圆寂的时候,明朝已经亡了,清朝入主中国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很多经本注子里面,或者传记里面,有看到的是明朝蕅益大师,有的地方是清朝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到底是清朝人还是明朝人?他是明朝人也是清朝人。最常见到的,所谓是明末四大师,就是明朝末年佛教的四位了不起大师,真正是续佛慧命。这四个人当中,是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就是他们四位。四位里面,蕅益大师年岁最轻,在明朝的时候,他年岁最小,他的成就,弘法利生都是在清朝入主中国以后。这一段里面等于说是一段小传。

  大师实在说也是再来人,不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从这个简单的传记里面,诸位就能够看得出来,聪明绝顶。他所注的各种经论,四十八种,三百多卷,在本省有蕅益大师的全集流通。他圆寂的时候只有五十七岁,所以世寿不算很高,可是他老人家的成就已经不是后人能够追随的。

  「西有」是他的别号,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实实在在有,他自己本人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所以他成为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他老人家是第九代的祖师。「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也是一个很谦虚的称号。「沙门」的意思,它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叫沙门,说得简单一点是断恶修善,在印度就称为沙门。既然称沙门了,就得要认真的去断恶修善。

  「蕅益」(诸位翻开在十二面)是大师的别号,特别是他专修净土的别号。「蕅」是莲藕,净宗又称之为「莲宗」,因为经里面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生在七宝池中,花开见佛。所以你可以想象而知,他对于净土宗的信心是多么的坚固、多么的向往,取一个别号叫「蕅益」,「益」就是真实的利益。圆老法师在此地给他解释的也讲得很好,我们把这一段念一念,就不必讲了,一念就明了了。

  讲【蕅益。乃是大师精修净业之号。蕅为莲之因。由蕅而生荷。开华。结莲。莲即藕之果。意以种蕅。有得莲之益。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莲华。横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蕅益,乃是大师精修净业之号。蕅为莲之因,由蕅而生荷』,就生荷叶,开花结莲子,莲就是蕅之果实。『意以种蕅,有得莲之益』,这是蕅益两个字在字面上的意思。可是它的表法呢?是『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莲华,横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这个意思非常的明白清楚。

  讲【智旭。是大师法讳。旭为清晨东升之日。其师以其智慧。譬如东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智旭』是他老人家的法名,是他出家,他的师父给他取的法名。「旭」为清晨,就是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旭日东升」,这是代表智慧。『其师以其智慧,譬如东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蕅益大师的剃度师,他出家看到他很聪明,有智慧、有善根,给他取这个名号。所以诸位要晓得古人取名字跟我们现在人取名字用意不相同,古人取名字,他有个希望,他对这个人有希望,希望他将来能做到名副其实。所以名是父母给你取的,一生不能改名字,改名字是大不孝,改名字是违背父母对你的期望,这是不可以的。这个字号,那是你以后自己取的,多少不相干,你想想看看佛门里面弘一大师的别号,差不多有九十多种,九十多个,大概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古人用这别号,多少是随心所欲,但是名决定不能改。

  那么出家呢?师父给你取这个名也不能改,如果改了,是背师叛道,现在社会无所谓,在从前不行。在从前你要是改了师父给你取的法名,你到哪个寺庙去挂单,人家都不收你,为什么?叛徒,背师叛道,谁还敢接待你?不敢接待你。所以这个名很重要,是老师对他的期望,就跟父母给儿女取名,他对他的期望一样,所以名不可以改。

  现在人取名字是为了要求福,听说还有姓名学,哪一个字吉祥,哪个字不吉祥,还要算笔划,真是啰嗦。这么一来的话,大概好名、好字都被你取掉了,试问你这一生是不是比别人富贵、吉祥?看看哪一种名字,什么样的字样,什么样的笔划,将来可以作总统,可以作国王,好了,你取了这个,你将来能不能作总统、作国王?你也看中了,他也看中了,你取个名,他也看这个名字,好了,还没有作国王就先要打天下了,没有这个道理,真正叫迷信,真的叫迷信。这一点,学佛的人是破迷开悟,觉而不迷,不迷信这些。名是表法的,所以有很多人曾经跟我说过,说我「净空」这个名字不好,字也不好,笔划也不好,要我改名字,改个名字,法师的法缘更殊胜,这在胡闹。我师父给我剃度的时候,给我取这个名字,用意就是要我要净、要空,表这个意思。

  诸佛菩萨的名字统统是表法的,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功名富贵,不求这些。名以表法,顾名思义。我们自己在一生当中的行持要做到名副其实,才不辜负老师、不辜负父母,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现在还有很多的中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儿女取成外国名字,他的愿望就是希望将来我这个儿子,将来长大了就变成外国人,大概觉得做中国人很不光荣、很耻辱,要去做外国人,这个实在是违背了祖宗的文化。我们哪一个家里的人希望自己的儿女去变成外国人,我想没有一个人情愿。可是取个外国洋名字,意思就是说他将来长大了,满我的心愿去做外国人去了,这个是错误的。

  向下,这就是序文了,我们算是《要解》里头入了正文。这个科是第四:

  【着解序文。】

  在第十二面倒数第五行,它这前面括弧加了一个序,这是原文上没有的,它是特别拣别这一行是蕅益大师的原序。将来在经文里面会加上「经」、会加上「解」,拣别哪些是经文,哪些是蕅益大师的《要解》。

  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这几句是讲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两句话到以后我们还要做深入的研究。佛对于一切众生是无条件的,怜悯我们大家迷了,前面说过,迷了本觉,迷了一心。一心就是本觉,一心就是本性,一心就是真心。我们迷了,把一心变作三心二意,这一迷了之后,就变成八识了,真如本性一迷就变成八识了,三心二意就是讲的八识,三心二意才制造生死轮回,制造无边的烦恼。一心里头没有,一心里头就跟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那是一心。他看众生迷了,迷失了一心。

  『随机施化』,「机」就是众生的根性,他迷悟的程度不一样,善根、福德不一样,种种的机缘不一样,一定要随顺众生,方便教化。「施」就是设施,教学的设施。「化」是讲教学的成就、成果。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个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所以学佛绝对不是迷信,绝对不是愈迷愈深,那就错了,那就颠倒了,它是要破迷开悟。

  下面两句说了,『虽归元无二』,「归元」,「元」就是一心,无量无边的法门,『方便多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非就是求一心不乱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就是求一个一心不乱。虽然大经里面说种种名词,名词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华严》讲「一真法界」,我们这里讲「一心不乱」,《法华》讲「一乘佛法」,般若经里面讲「实相般若,第一义谛」,《维摩》说「不二法门」,统统是一桩事情。只要得一心不乱,就全都得到了,这正是所谓佛法里面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再看底下一段,在十四面,十四面的序,倒数第五行:

  序【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这几句希望诸位要把它背熟,为什么?太重要了,一定要相信,决定不可以怀疑,你要是怀疑,吃亏的是你自己。蕅益大师不吃亏,圆瑛法师也不吃亏,你自己吃亏,你把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当面错过,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你当面错过,太可惜了。『一切方便之中』,就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再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法门里面你要讲『至直捷』,「至」是达到了极处,直截了当,至圆至顿,没有比这个更圆,没有比这个更顿了,圆顿大法。

  所以诸位看经,千万不要以为天台、贤首判教都把《阿弥陀经》判作方等。方等虽然是圆,不是最圆。最圆的大家晓得,《华严经》、《法华经》,这是贤首、天台判教判为圆教,一乘圆教,连《梵网经》还判成一乘别教,比那二个还要差一点,一乘教只有三部经。你看蕅益大师在这里说至圆至顿,「其至直捷」,换句话说,它比《华严》、比《法华》还要来得高。这个话可不可以采信?跟诸位说,可以采信。

  古德判一乘教,判《华严》跟《法华》有没有判错?跟诸位说,没有判错。既没有判错就应该不一样。如果说《阿弥陀经》超乎一乘经,一乘经典在理论上有什么依据。诸位要晓得《华严》、《法华》的对象是法身大士,对象不是我们,我们拿到《华严》、《法华》没用处。你看古人读《华严》、读《法华》的,他要不回向求生净土,他就没办法了生死、出三界。只有念《法华经》求生净土、回向净土,还是念佛法门,拿着经文来代替阿弥陀佛,还是修念佛法门,他才能有成就,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

  另外一种大经,圆顿的大经,在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不及正法、像法,所以不容易开悟,很难得到利益。末法时期,佛说过了,「净」成就。在这一个阶段,这部经最有利益的,正是永明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华严》、《法华》能不能说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人敢讲,诸佛菩萨也没说万修万人去,唯独净土法门在末法时期是万修万人去,确实直捷圆顿。所以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专修持名念佛,他所教诫的弟子,他所教化的信徒,也各个专修持名念佛,只要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这些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如果从理上讲,讲得通。《华严》、《法华》、《梵网》,这一乘大经,都是修一心不乱的,所用的方法很多,哪有念佛这么直截了当?何况在一乘圆教《华严经》里面五十三参还是从念佛开始,到念佛结束,结束还偏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个意思,那岂不是圆教里头的圆教,顿教里头的顿教,如果不是说至直捷、至圆顿,那还有什么法门能够说得上至直捷、至圆顿?从这面面看来,我们一点怀疑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得到这一个法门,不简单、不容易。

  虽然这个法门传得很广,「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但信心不坚固,不晓得这个法门是至直捷、至圆顿的法门,所以虽然念佛还要去学参禅,还要去学打坐,还要去学咒子,学这样、学那样。他为什么会学那么多?就是对净土法门没有彻底的了解,不晓得这个法门是最圆顿、最直捷的法门,还要搞许多的拦路石,搞许多的障碍,障碍自己一心不乱,你不搞这些障碍,你早就成就了。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下一次从十五页这个地方继续讲。明天我们图书馆办一个放生郊游,明天八点钟到这里来集合。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