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阿弥陀经浅释,阿弥陀经全文,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三章(1984)——手机学佛网

阿弥陀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三章(1984)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六面,倒数第三行:

  解【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这一段里面有相当深的意思,也有很广泛的境界。由此可知,同样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受用、意境确实是不一样的。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给我们说,他这个注也注得很简单,简单扼要,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能念的心不相同,所念的三宝也不一样。我们自己回过头来好好的反省一番,我们用的是什么心?我们念的是什么三宝?这个重要,尔后就知道我们念佛的功夫究竟是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就明了了。平常要是人家说我们盲修瞎练,我们不服气,这一段文细细研究之后,晓得自己是不是在搞盲修瞎练。

  《讲义》里面告诉我们,「此」是指这一段文:

  讲【简别能念所念。以及三宝不同之相。】

  前面大师是以天台教观来给我们说明,说明四教,藏、通、别、圆。三宝有藏通别圆,这是前面讲过了,我们自己要能够体会到。

  能念三宝,这个能念的心,这个里面就有三观,三观里面我们是符合于哪一观?只要有一观符合了,诸位晓得,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观照功夫。念念阿弥陀佛,念念不舍观照,他的功夫怎么会不得力?

  讲【能念之心。体本空寂。】

  这是空观,用这一条,行,容易到功夫成片,为什么?容易破我执,换句话说,容易破执着。一般人的功夫不得力,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样样事情都落实,都是实在的,不晓得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寂的,了不可得。虽然是空寂的,它有作用不是没有作用。

  讲【用则圆照。】

  这里是假观,『圆』是圆满,『照』是一切都明了,没有一桩不明了,可是诸位要记住,一定要心清净了才能「照」。我们平常观照功夫提不起来,为什么?心不净,一天到晚人我是非。几时能把妄念打掉?几时能把妄念止住?所以我们圆照的功夫不能现前,不但是圆照,即使是不圆,偏照也没有。

  讲【正空寂时。寂而常照。正圆照时。照而常寂。】

  这是「中观」。这是三个阶段,这三种用心有次第、有同时。次第就是「次第三观」,同时叫「一心三观」,成就都了不起。单用一种,单用空观,或者是渐次三观,都能够帮助我们功夫成片。如果功夫再深一层,就能够提升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决定是空观、假观同时具足,理一心不乱一定是一心三观,三观同时具足,这是讲用心。所以真正一个学佛的人,心一定要清净,一定要把万缘放下,放下当然是愈早愈好,为什么?你早放下,你的功夫深;你晚放下,你的功夫就浅,一定的道理。譬如一个人二十岁他放下了,他要修到八十岁,六十年的功夫,不得了。他如果七十岁才放下,他八十岁圆寂了,他只用了十年功夫。这是我们真的要觉悟。

  今天上午我到竹林精舍去拜访,我恐怕有十多年都没有去过了,他这边建筑的时候我非常生疏,因为从前我去的是证莲老和尚搭个小茅蓬在那里,好像证老圆寂之后我去过一次,还是那个茅蓬。今天去看看佛声法师,佛声以前年轻,今天去一看,七十多岁了,真是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我见他们,佛声法师很关心我,我们在闲谈的时候,我告诉他老人家,现在我什么经都不讲了,统统放下了,专讲《阿弥陀经》。他听了之后,很高兴点头,有道理。为什么?来不及了。想想古来大德,一门深入,年轻的时候,三、四十岁的时候就成就了。我们今天搞了这么多年,不是不用功,也是天天在干,搞得太多太杂了,所以不能成就,知道这个毛病马上就要回头,再不回头就晚了。所以学东西一定要专,而且还要有耐心,决定不能操之过急。我们看看古今那些失败的人,都是心太急了,正是古人所谓「欲速则不达」,结果失败。真正成就是要时间、是要耐心,是要禁得起考验才能成功。

  我说这些话,如果不放下,你就空不了。你不能空其心,就是万缘放下,你的真心就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不起作用,观照的功夫没有,没有智慧的观照,你不能断烦恼,换句话说,你就不能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事一心是要断见思烦恼,理一心是要破无明烦恼。不是智慧观照,你说用别的方法不可能。如果用定,定也行,那要到九次第定,小乘阿罗汉那样的定才能把见思烦恼断掉,所以在定上用功夫没有慧来得快,智慧观照来得快。空其心就是定,是性定,所以这是讲用心,我们要晓得。当然在《要解》里、在《疏钞》里面,我们讲得很多。

  今天早晨我也给我们里面同修们说了几句,一个人修学的成就在自己不在别人,如果说靠别人督促成就的,大概古今中外找不到一个。你看所有成就的人,都是自己奋发成就的,自己不能奋发,就是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自己肯奋发,别人帮上忙了,真能帮助你。

  我们这个道场是个非常好的增上缘,今天早晨我告诉他们,你们在此地没有成就,实在是太可惜了。我就举例,我当年在台中求学(刘玉燕在此地,这是我们的同学),李老师一个星期上两堂课,星期三听他讲一次经,星期五听他讲一次古文,就两堂,平常我们也见不到老师。你们在此地一个星期听四次经,如果再肯听的话,录音带、录影带,你可以一天听到晚,你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这种机会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我们这个范围很小,工作很轻松,有的是修学的时间,这种殊胜的因缘是我们在求学的时候想不到的。今天悟源在此,他来了,我今天早上说到他,也说到依因师,没有耐心,如果在此地要不走的话,他们今天可以说不但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一位好法师。有这么多年去训练,一个星期在讲台上讲一次经,讲上三、五年,成就了,没有不成就的,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毅力。

  我教的方法很简单,也很呆板,李老师当年教我们就是那个笨办法,我们是用笨办法笨会的,巧办法我们不会,我们巧不会,我们用笨办法笨会的。现在利用科学工具方便太多了,一个星期讲一次经,这个讲经是复讲,就是从前寺院丛林里面讲小座的办法。以前听老和尚讲经,讲完之后要复讲,那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真的是智慧高的,他听一遍差不多都能够记得住,所以他能够复讲;头一天听,第二天就复讲。演培法师就是讲小座出身的,几乎差不多台湾老一辈的法师们都是从小座讲出来的。中等以下的程度没有办法,为什么?记不住。我听这一遍,听完之后记不下来,别说你们,那些大专学生也不行,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

  慈光当年办大专讲座都是大学生参加的,大三、大四的学生听李老师讲「十四表」。李老师讲完之后,他们同学复讲,复讲时老师没有时间陪他们,我就代表去听,李老师讲一个钟点,「十四表」你们都晓得,老师一个钟点讲一个表,学生讲多少时间?好像最长的,有一个讲得最长的七分钟,讲的短的三分钟。我那个时候看了就摇摇头,这种程度不够资格讲小座。讲小座,听老师讲一个钟点,至少要讲四十分钟才算及格,如果没有四十分钟,这个能力就不能学了。可是现在方便了,现在老师讲,把它录音录起来,一遍记不住再听一遍,一遍听不住再听一遍,以前人哪有这个福气?

  所以现在我叫同学们每个星期复讲一次,就听一卷录音带,一个星期就学那一个,早晨听一遍,晚上听一遍,白天你上班工作去,一个星期你至少听了十二遍,听了十二遍再来复讲,大概差不多了,有了成就。如果你是出家人,在我们此地你的时间就多了,他们听十二遍,你们可以听二十遍、听二十四遍,你还讲不下来那就没办法。能够有三年的复讲,东西就熟了,熟能生巧,才能够稍稍去发挥。如果在讲台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恐怕要十年。我在李老师座下,我的复讲是百分之百,李老师讲一个钟点,我一听,我马上拿他的稿子来讲的话,我也可以讲一个钟点,我有这个能力,所以我在那里学得快。所以学东西有技巧,也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这比什么都重要。一个真正成就人的道场难遭遇,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段是讲用心。

  所念的三宝有差别,别相有一体,什么叫「别相」?「相」是相状,「别」是差别,差别的相状。法身、报身、应化身,这里面有藏通别圆,所以佛有很多种佛,这个讲四种佛。「四教佛」是天台讲的,贤首讲「五教佛」,小、始、终、顿、圆,各家开合不同。也许诸位奇怪了,佛不都一样,怎么还有这么多差别?其实你要是稍稍涉及到教理,你就会恍然大悟。禅宗里面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了性就是佛,一点都不假。在圆教初住菩萨就见性,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佛就有四十一种不同,再加上究竟位的,那就有四十二种不同。初住菩萨,《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每一个位次,那二十五位都是代表圆教初住,连观音菩萨在内,那二十五位统统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们都有能力示现佛身。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现佛身来得度,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讲「四教」是从大的差别上讲,如果细讲那更多了。

  讲【教理智断。为四教法宝。】

  法也是如此,也有许多的差别。「教」是讲教学的方法,教材、教法,换句话说,老师教学的手段。教理,「理」是教理,他教学所依据的理论,用某种方法把这个理论表现出来,使学的人能够体会到。理是没有形相的,得用善巧方便把自己所悟所证的理,能够转到听的人的心里去,他也能够领悟,这转法轮。将佛菩萨所证之理能够转到众生心里面去,让他能够领悟,这个叫真正转,转移。他要不能领悟,那转移就没成功。真正领会、体悟到了,这个转移成功了,成功了,使他也觉悟。悟的理跟佛菩萨所悟的没有两样,这是教理。理,教理是教学的目的。教是手段、是方法。「教理」这两个字是属于老师的,「智断」这两个字是属于学生的。

  学生如何来接受教理?要用智慧,没有智慧不行。不是世智辩聪,如果是世智辩聪那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那不叫佛法,所以在四依法里头是「依智不依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接受了。换句话说,你开智慧了,这是智德。智慧现前必定断烦恼,断烦恼称之为断德。下等功夫的断见思烦恼,中等功夫的断尘沙烦恼,上等功夫的断无明烦恼,这是断德。「教理智断」也有四教不同,藏通别圆里面深浅广狭不一样。由此可知,法也有许多的差别,僧宝也不例外。

  讲【三乘贤圣。为四教僧宝。】

  他的相不一样。『三乘』是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有四果四向八个阶级。菩萨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等级,不相同,何况四教都不一样。别教的初地只等于圆教的初住,别教究竟位的佛只等于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不相同,所以说成佛得要问成的是哪个教的佛。如果成藏教的佛,只等于圆初住,甚至于初住位还不到,那跟圆教的佛相比相差太远,这些我们都要明了。

  我们念三宝,我们念的是哪一种三宝?能念的心是个什么心?所念的三宝是什么样的三宝?统统都搞清楚了才不叫盲修瞎练,这是跟诸位说的「别相三宝」。比别相更重要的是一体三宝,一体是称性的,换句话说,「别相」是三宝的差别现象、是三宝的外表、是三宝的迹象。「一体」是它的根本,别相三宝都是从一体变现出来的,体是一。我们看底下大师给我们解释的,「体」是:

  讲【真实之体也。湛然智照。灵明觉了。为佛宝。】

  『佛宝』是什么?「佛宝」就是我们灵明觉知的本性,就是真性,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时时刻刻提醒诸位同修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用什么心?用真诚之心。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像《楞严》所说的「舍识用根」,没有办法用我们的真如本性,但如果我们用真诚之心,就与一体相应,虽然不是真的,是相似的,换句话说,相似的真心,因为纯真的真心是要把分别执着妄想统统舍掉。现在我们没有办法舍掉,我们还是用识不是用智,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不是用四智菩提,转识成智我们没做到,我们用真诚、用厚道来待人接物,这样去修学就容易与一体三宝相应,换句话说,渐渐不知不觉就转识成智,这叫功夫。

  一个人心地至诚,不欺,那个享受就不可思议。人心地不诚实,他会受良心责备,他的心是糊里糊涂的,是不清净的,是苦恼的。一个人坦诚的待人接物,换句话说,俯仰无愧于心,这个人的心很舒服、很自在,他是快乐。所以这是讲我们要学用心,以至诚待人,能够舍己为人,这是修学的本分。心真诚了,人就变得聪明,什么聪明?智慧现前了。有一分真诚就增一分聪明,有二分真诚就有二分的聪明,这个聪明是智慧现前。

  『湛然』是心地清净,诚恳、清净。『智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智慧,对一切境界一看、一听、一接触,统统明了,没有一样不明了。佛宝是自己的佛宝,别相佛宝是外面的佛宝。一体三宝是自己的,自己的佛宝,自己佛宝与外面别相三宝就起感应道交,十方诸佛菩萨的神力才加持得上,而且你自己也能感觉到佛菩萨神力加持你,自己能感觉得到,这个时候自己的前途呈现的是一片光明,信心当然坚固,没话说的。

  讲【实相理体。清净圆妙。为法宝。】

  这八个字可以说形容得非常之好,形容得恰到好处,可是不入这个境界很难体会得到。『实相理体』就是平常讲的真如自性,或者讲真如本性,在哪里?一切现象之中无所不在,正是古德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是一体的法宝。你要入这个境界,你看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清净,无有一法不圆满,无有一法不妙,这个妙字在此地我们也没时间说,说也说不尽。

  过去我们讲过《法华经》大意,经题讲了,《法华经》里面所说的「本迹是妙」,就是此地讲的清净美妙。当年天台大师在世的时候,大家晓得所谓「九旬谈妙」,九旬是九十天,他老人家讲《妙法莲华经》讲个什么字?就是讲这个「妙」字讲了九十天。告诉诸位,不是一天讲一个半钟点,从前天台讲席是一天八个小时,一天八个小时讲了九十天,那个「妙」讲完了没有?讲不完的,也不过是讲个大海之一滴而已,哪能讲得完?你要契入这个境界,太妙了,这是功夫,这是境界。到这个时候,那个法宝,名副其实的宝,法法圆通。一个「妙」说九十天讲不完,随便拈一法,随便拈一个字,能念之心,「能」字,九十天也讲不完。「念」九十天也讲不完,随便拈一法,没有一法不妙。大经里面常讲「破一微尘,出恒沙经卷」,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最近在《四十华严》「普救夜神章」里面所看到的,人家那个境界更不可思议,「破一微尘,出恒沙大千世界」,不是大千经卷。里面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诸佛各个在他的国土里头转法轮,教化无量无边的菩萨,这个境界真是更不可思议了,从来没人想到的,比起「出恒沙经卷」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由此可知,全知全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你不知道,没有一法你做不到的。全知全能是我们自己的本能,佛法的教学是恢复我们的本能,这个本能是一切众生各个具足的,没有说哪个比哪个强一点,哪个比哪个差一点,本能完全是相同的。可是现在在眼前,我们示现的智慧、能力不相同,这个原因、毛病出在哪里?毛病是迷悟。迷有浅深差别,你迷得深,你的本能透出来得少一点,你迷得少就透多一点,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本能完全是一样。好像我们讲席里面有这么几支灯光,十几支灯光,光度一样的,完全一样没差别。如果我们在灯上包上一层纸,它透出来的光亮就减弱了。这个灯把它包两层,那个灯把它包三层,包得愈多它还是亮,光度就愈小了,包的层数愈少的,它的光度就比较强一点,我们现在就是这种情形。成了佛怎么样?成了佛是一点障碍都没有,他本来的光度圆圆满满的统统透出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大经里面常常说,如来成佛时,这个时候他见到大地众生同时成佛。我们要问一切众生为什么同时成佛?因为他见到性了,他见到是圆满的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这是大觉。眼光当中所现的真实境界,「诸法实相」,所谓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同成佛道,无情众生也同成佛道,为什么?他是一个性,他见的是性,见性成佛。他见到是真相、是实相,我们见到是差别相。就好像一个聪明人,他一看到这么多灯,上面虽然包的东西不一样,他晓得光度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他明了,只有迷惑颠倒的人看到不一样,这个光,那个亮,这个差一点,那是迷惑,不明真相。真相是障碍物去掉完全一样,不去掉还是一样。不去掉,它的光度还是一样,绝对没有两样。所以有情与无情统统是佛,这个佛是绝对承认,成佛的人绝对承认,绝对不怀疑。他们的觉观跟我们就不相同,他看到是诸法实相,我们看到是诸法妄相,完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这是法宝。

  讲【理智不二。和合无违。】

  这是僧宝。「僧」的意思是清净,它的意思是和合,我们今天讲团结。所以僧团里面的教条是事理七种和合,理只有一条,「理同证」,「理」是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所求的共同的目标,这是理。事上讲「见和同解」,这是事上最根本的一条,也就是事和合的基础。我们见解要相同,见解相同才能和合。见解不同那就意见不一样,在一块不能同住。其余的那些问题那都容易,最重要的是见解相同。所以在中国佛法,大分有八个宗,大乘八宗,这八个宗是见解相同,喜欢修净土的依净土的三经一论,建道场大家统统聚集在一块,见解相同,我们的目标统统都是求生西方净土,这事情好办。喜欢参禅的集合在禅宗旗帜之下,禅宗的道场见解相同。喜欢研教的,喜欢研《法华经》的,天台大师就建立法华宗,天下有志于《法华》的,我们共同在一起共修,好像现在所谓专科大学,见解相同。

  我们净土宗道场跑一个来参禅的,搞得我们格格不入,他看到我们别扭,我们看他不顺眼,怎么能搞得起来?一定要见解相同。这是大的宗派。大宗派里面还有小派,真是各投其所好,所以每个道场都有成就。譬如我们这个道场提倡的只是一部《阿弥陀经》,周而复始的我们在研究讨论。到我们这儿学经的学什么?只学《阿弥陀经》,到我们这儿学别的经的,那我们的意见就不相同,到此地来就是学《阿弥陀经》。大家都学《阿弥陀经》,别的经没人讲怎么办?自然有人发心,别的寺院多的很。我们这一项成功了就能够启发别人。我们中文翻译的经典三千多部,台湾不止三千座庙,一座庙都修一样,大乘佛法现在住在我们世间,大乘佛法就住世。每一个法门多人学好,多人去弘扬,学《阿弥陀经》只有一个人,现在这个世界这么大,每个地方都要请《阿弥陀经》,就一个人,这个人累死了,应当有几百个、几千个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弘法,那就方便了。各人住一方,教化一方,这是对的。所以我们期望见和同解非常重要。其次,「戒同修」,戒是生活规范,应当遵守。「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最低限度要守这个条件,这叫「和合无违」,这在事上说。

  「理智不二」,理是本性,称性之理。理是体,智是用。理就是清净心,是心的本体,智慧是心的作用,体用不二,这是僧宝。所以我们在平常研究讨论当中,讲到修行总是要提出三皈依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而三皈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体三皈,如果能够明白一体三皈的道理,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一体三皈,我们这句佛号那叫理念,我相信不久就成就理一心不乱,那是念佛境界里的上乘功夫。你能这么做,你的用心必然是一心三观,你用一心三观自己还不晓得,这个东西非常之妙。

  底下结论说「别相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是一不是二,这是说我们能念的三宝一定要清清楚楚,要明了。我们在见到别相三宝要把它会归到自性三宝,自性三宝就是一体三宝,这个受用就不可思议,这在佛法是最上乘的修学。

  底下一句,「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四教」前面讲过,是藏、通、别、圆,藏通讲的是真谛三宝,别教讲的是次第三宝,圆教讲的是一心三谛三宝,藏、通、别都叫权,权是方便说的,唯独圆教是真实。藏通别圆的意思前面说过,我们在此地应当推想,就是应当要联想,才能够了然于心中。

  这一段说明众鸟说法。你看经名包含了多少的义趣。这一段我们讲到此地,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经【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这就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堕落恶道之苦。

  经【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断疑的。极乐世界真的有这个情形,我们又听说《大本》里面四十八愿,佛不是说过假如他要成佛了,国中还要有饿鬼、地狱、畜生,他就誓不成正觉,这是阿弥陀佛曾经发过这个愿。为什么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有畜生?纵然它能说法,但是它是畜生,换句话说,既然畜生道还有,阿弥陀佛这个愿就不太可靠了。四十八愿有一愿靠不住,愿愿都靠不住,那临命终时他来接引我们往生,我们要怀疑了,我们这个心马上就生恐怖了,这个疑问是相当大。世尊在此地给我们说明那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不是真的畜生道。这一桩事情在从前真的很难,很难叫人体会到这个境界,可是现在不难,何以现在不难?你看你们每天看电视,电视里有卡通,除了卡通之外还有做那些小狗、小猫、青蛙的,不是各个都会说话?都在彼此一问一答?那是我们人变化所作,我们会变化,阿弥陀佛怎么不会变化?我们变化这些是教小孩、教小朋友。小朋友,你要给他讨论问题,要教给他,跟大人面对面他感觉太严肃了,他不喜欢来听,你用这些玩具来教,一面给他玩,一面他也得了很多知识,这是方便。

  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很知道我们的心理,所以变出许多的玩具,一天到晚我们在那里玩,一面玩一面听佛法,一面就开悟证果了,这真是妙不可言。所以这些不是真的畜生,换句话说,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一位好老师用这些种种器材、玩具来教学生,这些器材、玩具全是老师的化身。所以诸位从这个地方一想,事与理都历历分明,决定没有疑惑。

  经里面讲,不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畜生道,连三恶道的名字你都听不到,这在《大经》里面佛有这一愿,他成佛了,国中天人乃至闻不善名者,不取正觉。哪些是不善名?饿鬼、地狱、畜生,这名不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听不到这些名字。所以西方种种设施都是佛变化出来的,拿现在讲就是教学的工具,应有尽有,无非是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

  解【征释可知。】

  这个意思非常的明显,『征』是征问,就是前面一句,佛叫着『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这一句是征问,下面是解释。底下就是一个问题了,有疑问了。大师在这里假设个问答:

  解【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

  这个问得有道理。白鹤、孔雀、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不是恶道之名吗?虽然那里没有三恶道,但是有恶道名。这问得很有道理,确实有道理,可是这是有名无实,这个名就不是一个恶名。就好像小朋友的玩具一样,他玩的狮子、老虎,玩这些鸟雀,那是我们人给他造的,它的作用完全是在教学,所以虽是狮子、虎、狼这些名,跟实际上的野兽,那是恶名,这个不是恶名,这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大师这一段注解的用意就是在此。所以:

  解【答。既非罪报。】

  就好像老师做的这些教学工具,这是教具,它不是真的这些恶道,不是真正的畜生,它是做出来的。像我们用塑胶,用其他的东西把它做成,用机械做成,它也会动,它会说话。

  解【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

  这答得就妙极了。小注里面讲「名字法界,不可思议如此」。

  解【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

  这句话里头含义很深,要细心去体会。善恶的标准,凡是能够帮助我们觉悟的都是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但是善,上善。凡是叫我们迷惑颠倒堕落的都是恶。天王善不善?善。人王善不善?善。如果天王、人王都来迷惑你,叫你堕落,那就不善了。地狱鬼畜不善,如果地狱鬼畜能够警觉你,你在这个地方警悟了,那还是善,那是大善,有不少人回头就是从这些地方回头的。像现在还在台中的朱镜宙老居士的学佛就是因为见到鬼,亲自见到跟鬼在一块走路,晚上走路的时候走了半个多钟点,不是一下看到就没有了,走了半个多钟点。原先走的时候,心里没有感觉,前面一个人,他在后面走,那个人走在前面,是个女人,走了半个多钟点忽然想起来,这半夜过了十二点了,在路上怎么会有一个女人走,这一想的时候寒毛直竖,再一看,仔细一看,这个人有上身没有下身,吓死了,他是这么个因缘来学佛的。所以他学了佛以后说那个鬼大概是观世音菩萨变的,怎么说?要不然的话他不会学佛,这是他告诉我,他学佛的因缘。以前什么人劝他,不相信,自己真正见到了,他相信。

  所以能教我们觉悟的就是善,教我们迷惑颠倒的就叫恶。这个世界有许多造作罪业堕落在三恶道,这个名,三恶道真实的名当然是不善的,阿弥陀佛变化的这些东西是善,都是教我们觉悟的,都是帮助我们成就的,哪有不善?所以说『无非性德之美称』,怎么能够把它看作恶名?我们再看底下这段:

  解【问。化作众鸟何义。】

  阿弥陀佛他不用别的,他变化这些鸟究竟为什么?其实诸位要晓得,佛陀讲经是在三千年前印度这个地区,佛说法最注重的契机契理,那时候的根机都是印度人,他们的风尚,就是他们的风俗、习尚,喜欢这些珍禽异兽,特别喜爱。佛讲的这几种在印度都能见得到,这些鸟少,非常珍贵,大家都很喜爱它。佛举这几个例子就说明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在我们过去生中有哪些习气,喜欢什么东西,佛就变现什么东西,你要懂得这个意思。我们对这个鸟根本就不喜欢,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一个也见不到,你所喜欢的东西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见到,意思就在这个地方。当时印度人喜欢这些鸟,佛就告诉他,你们喜欢这些,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有,但是它不是畜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所以在那个世界的一切享受真是随心所欲。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神力,往生西方世界诸上善人各个也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因缘,与阿弥陀佛神力感应道交,有求必应,绝对不会有一桩事情叫你失望的。诸位想想,这个地方我们不去,我们到哪里去?好好的修西方净土。

  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答的,这一段意思也非常圆满,他是从「四悉檀」来说的:

  解【答。有四悉因缘。】

  『四悉』,「四」是法数,有四条,「悉」就是悉檀的省略。悉檀是梵语,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佛菩萨教化众生依四悉檀,依这四种原则普遍的以佛法教化一切众生,叫法布施,总不离开这四个原则,这是佛法。如果与四悉檀不相应的,那不是佛法,那变成了佛学。现在讲佛学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有几个同学在一块讨论,下午有一个同学打电话来告诉我,今天是方东美先生的夫人八十岁的生日,我也不知道,所以我接到这个电话赶快跑去。方老师以前的学生很多,我们现在的教育部长也是,都聚集在一起,谈到方老师在佛学上的造诣,可以说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宋明以后,真的他是第一人。他对于佛学这样的渊博,讲的这些东西,从宋理学以后,真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有像方先生对佛法这样的渊博,这话讲得我们心服口服,一点没错。可是方先生在台湾大学、在辅仁大学,讲的大乘佛法、华严哲学不是四悉檀,所以它不是佛法,他讲的是佛学,拿四悉檀的标准说,它不是的。所以,佛法一定不能离开四悉檀。你要去听,听这个人讲的是法还是讲的是学术,如果他是四悉檀,他讲的是法,如果他不是依四悉檀,讲的就是学术。这是我们辨别的标准,佛法、非佛法辨别的标准就在此地。

  四悉檀,我们先将它的名称跟诸位介绍,第一个叫「世界悉檀」,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讲的众生。「世」是讲的时间,「界」是讲的空间。这个意思是时空里面这些众生,要适合他的兴趣,说出来的时候要叫他生欢喜心,这是第一个条件。因为他要没兴趣,他就不来学了,他没有兴趣,他就不能深入,这是一定的道理。世出世间的学术都是一样,他兴趣最浓厚,他一定信得很深,他对这个没兴趣,他这门功课一定不好,他对这门功课兴趣特别浓厚,这门功课一定非常好,他真正入进去了,真正理解了,所以修学一定要提起大家的兴趣。所以为什么佛法要分宗分派,刚才讲就是「见和同解」,大家兴趣一样。我对这门有兴趣,你也有兴趣,我们大家都有兴趣,共同在一块修学才能够深入。你对这门有兴趣,他搞那一门有兴趣,这个不行,这两个人合不起来的,一定要在志同道合的团体里面才有共同的成就,才有了不起的影响力。

  所以我们常常读《高僧传》,读诸宗的语录,往往看到有一个参学的人到这儿来参学,来拜见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的因缘在某某地方,某某法师那里,你到那里去参学。他到那个地方去,果然成就了。文字上记载很简单,事实上没那么简单。一定是这个人来了,他会问他,「你叫什么名字?」通常我们是这样的。「你从哪里来?你什么时候出家的?」我们一定要问这些事情。「你是在哪里得戒的?你曾经亲近哪些法师?你学过些什么东西?」我们一定会问清楚的,不会那么简单。一一问完了之后,就晓得他兴趣在哪里。甚至于可以问,你在一切法门里面欢喜哪个法门?哪个法门你最有心得、最喜欢?

  假如我们这个地方是研究《华严经》的,他说我对《法华经》最喜欢,讲完之后,老和尚一定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我这里是《华严经》,你到天台山去找智者大师,你的因缘在他那里。这没有什么神通,就是你的志趣跟某一位法师非常的相接近,非常吻合,你到他那个地方去一定有成就。你在我这个地方,我没有时间教你,我们这里大家学《华严》的,我没有时间单独来给你一个人讲《法华经》,所以介绍他到另外的道场去,介绍他亲近另一位法师,真是古德所谓「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彼此赞叹。

  你要学《法华》,我对《法华》不明了,不是专家,你应该亲近某一位法师。如果修《华严》,你到天台山去,我要修《华严》,天台山大师一定告诉他,我对《华严》很外行,我没有下过功夫,你到五台山去找清凉大师,一定是这样的,彼此互相的尊敬,互相的推崇。绝对不会说,你学《法华》可以,我的《法华经》也不错,我找个时间单独教你,你不要去好了,找不到这样的人。所以大家都是彼此的尊敬,彼此的赞叹,彼此的推崇,所以佛法在那个时代那么样的兴旺。

  我们看看今日之下,佛法衰,衰在哪里?唯恐信徒跑掉了,你到我这儿来,不要到别的地方去,我这里是样样都通,大通家,学什么我都可以教你,他们都不行,都不如我,自赞毁他,法门就衰了,这是要不得的。我们过去没有道场,哪个地方请我们讲经,只好顺着人情。其实那个时候没有觉悟,迷惑颠倒,贪多,样样都想学,样样都放不下,现在看穿了,放下了,再也不干了,一个道场就是一部经,他来问我别的,我不会。哪位法师在那里讲什么经,你去亲近他去,我这里不拉人,我这里不留人,我这里只喜欢志同道合的,大家一起来。所以我们这里胡月华居士常常来听经,他喜欢《楞严》,现在南怀瑾居士讲《楞严经》,他到那里听,我们这里讲《阿弥陀经》,喜欢《阿弥陀经》的到这里来,喜欢听《楞严经》到那里去,这样好,不要勉强,佛法才能够兴盛。

  所以我很希望每一位法师都发心自己有一个道场弘扬自己学的,各个都第一,没有第二的。你看《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都是第一,没有说哪个第二的。《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彼此互相赞叹的,没有毁谤的,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是「世界悉檀」的意思。今天时间不够了,我们下一次从这里讲起,把四悉檀给诸位做一个详细的介绍,然后再把这个意思配合四悉檀给诸位说明。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