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二——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二  

  【原文】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学文解读】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一切法,一切的文字,一切的经典,都是因人而设的。如果没有人,不需要设,没有必要。设置的这一切经典,都是因为“智慧性”才能建立的。没有智慧,没有般若,一切法建不起来,即使建了也是邪的。必须有智慧性,由心而生,生出万法。这些万法因人而设,人需要才设置,人不需要,就不需要做这事了。所以“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一切经书”也是“因人说有”。为什么?因为人中有愚有智,愚人向智者来问,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通过佛法修行开悟,那么,他就跟智人一样了,平等无二了。我们现在是小根器的人,得努力修行,慢慢地障碍去除了,心开意解了,获得般若智慧了,我们也是大根器的人了,将来修行也和佛菩萨一样。

  【原文】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学文解读】

  众生和佛的区别,就在那一念之间,就在心上。心迷了,就是众生;心悟了,就是佛。所以,众生本是佛,和佛就是一体的,一码事,不同只在于迷和悟。就像大地,晚上我们看不见了,就好像迷了一样;太阳出来,还是这片大地,我们看清楚了,就好像悟了一样。所以,万法尽在心中,都是由心产生的。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心产生的,都是心的变化。所以心彻悟了,就可以顿见真如本性。也就是说,我们修行,一定要落实在心地上,不要光在外头。不落实在心地上,都是错的、没用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原文】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学文解读】

  我们不要把修行悟道看得多神秘、多难,不要觉得是遥远的天边事,其实不远。过去的祖师们悟道的多了!用心要用对,不要落在外头。只要修行放在“心”上,时刻观照,时刻用心,通过一切的方法,把心慢慢打磨,豁然开朗了,就“还得本心”了,很好理解。禅宗的祖师很多悟道的诗非常优美,就讲的这些。

  【原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学文解读】

  显然六祖是个大根器的人,人家自己都说了,他在五祖忍和尚那里,一闻一听,言下就顿悟了,“顿见真如本性”,见到根本了。所以,五祖把禅宗的衣钵传给六祖,由六祖把顿教法门广泛地传播开来,使后世这些具备条件的人,可以学顿教法门,迅速地开悟,迅速地获得本性。

  我们要明白,为什么禅宗这个教博士的、教研究生的最高级的法门在我们中国,从唐朝以后兴盛了这么多年呢?这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有大乘气象。过去佛祖在佛经里讲过,我们中国叫震旦,震旦有大乘气象。因为我们中国的人从开始学习各种的善法,慢慢地成熟了,慢慢地对因果、对五戒十善,这些最基本的人天教都修的成熟了,达到了。小乘的那些东西慢慢明白了。所以,具备了修行大乘顿教法门的条件,所以这个顿教法门才到中国,教化这一批众生。

  现在,这些具备学习大乘法条件的人,慢慢又没了。所以没办法,我们只好从头开始,重新建立基础,再学小乘法。将来我们如果具备了这个根性了,我们再学大乘法。

  【原文】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

  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学文解读】

  如果自己不能观心,自己观心不能悟本性,自己搞不明白了,回去的路找不着了,那只好问别人了,问佛,问这些善知识。

  这里讲了一个善知识和自心的关系。开始,我们不懂佛法,不知道怎么回去,必须靠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呢?三世诸佛,都是善知识。因为佛是觉悟者,三世诸佛,由佛讲出的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哪里呢?都在人性中,都含藏在我们的自性里边。也就是说,我们求了善知识,最终一定要落实到自心这儿,不落实到自心这儿,毫无用处。

  求善知识指示了,然后,必须自修。“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要靠外边什么东西让我们开悟,都是假的。环境变了,人变了,我们的悟,留在原来那个环境里了,那是假的。真正的悟,必须是自悟,必须自己的心开,这个叫悟,这个叫解脱。如果不是这个,自认为悟了,叫“邪迷妄念颠倒”。

  现在很多学佛人是不是这样?自己有一套东西。或者说我们功课做了很多了,认为了不起了,就开始说自己能看见佛菩萨了,佛菩萨怎么说的,要赶快怎么做。这都是自己起了邪迷妄念颠倒,自己执著了,这都是错的。别人的话已经听不进去了,外边的善知识救不了他了,这是最可怕的。所以说跟《普贤行愿品》讲的一样,一定要常随佛学,即使像菩萨了,也得常随佛学,不能离佛,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以佛为师,不能以某些人、某些看法为师。

  【原文】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学文解读】

  一定要悟,要由心而悟,自心而悟。听说的,外边怎么样,这个说怎么回事,那个说怎么回事,都不对。那只能说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如果是正确的,那还很好;如果不正确,听他的,自己就被迷惑了。真正的悟,一定是自心悟,自己产生智慧。

  说的很清楚了,用“智慧观照”,要“内外明彻”,然后,“识自本心”。这是讲了路线,修行路子很清楚,一定要用“智慧观照”,然后“内外明彻”。我们自心里边要亮,而且要透彻,不能还是黑乎乎的,自己也不明白,这个不行。真正能够“识自本心”,必须得用“智慧观照”,使“内外明彻”,必须做到这一条。能不能做到呢?能做到!只不过我们现在没达到而已。

  用“智慧观照”以后,长期修行,一定能做到“内外明彻”,这是可以达到的。一切祖师、佛菩萨都可以达到。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本心本性无内无外。有了内外,有了分别执著,都是本心之外产生的种种迷惑颠倒。必须用智慧把这些颠倒彻底地观照明彻了,照得清清楚楚,搞清楚它的实质了,长期观照,内外都朗照,慢慢就回到本心了,识自本心了。识了本心就解脱,解脱就是般若三昧。

  【原文】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学文解读】

  这又反复讲了一些“般若三昧”的特点、体用。般若三昧就是“无念”,我们真正修行回归了,入了般若三昧,一定是无念,清清净净,一切法,不能污染我们的心了。我们的心永远是一种朗照寂灭、清清楚楚的。有点像太阳,太阳天天想什么呢?我想太阳不想什么。它时时刻刻把光明放射出去,照亮一切,是这么个意思。但是太阳也是有为法,也会生灭的。

  将来回归到般若三昧,我们六根、六识就不起作用了。不会没事就瞎想这个那个了,慢慢就是一种无念的状况。如果起用,又可以遍一切处,起一切用,怎么都可以。但是,又符合规律,不会乱来,肯定不会干坏事。但是“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这个用结束以后,立即回归、消停了,又回归到无念本性。

  【原文】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学文解读】

  如果悟道了,是不是我们这个身体就没了呢?是不是我们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就彻底消失了呢?不是的,它还是那样,该干嘛还干嘛。本心净了以后,六识出了六门,在六尘中,我们该说话还得说话,眼睛该睁开还得睁,不能老闭着;该吃饭还得吃,不能饿死。但是,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不染不着,“来去自由,通用无滞”了,怎么用都行,用完以后,不被这个世间污染。不会跟人交谈完以后,心里天天在琢磨,这个人怎么想的,又惦记我们了,又生气了,不是那样的。一旦悟道,处理完就清净了,心里安安静静,无念,快乐极了。

  如果我们能自在解脱了。不需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无念安住;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又不被污染,自自在在,这就叫“无念行”。就像观音菩萨“无住妙用”,这叫般若三昧,这是正确的。

  还有一个错误的,叫什么呢?“百物不思,当令念绝,”这个叫法缚。就是看一切都不好、不对,不让它起来,让脑、心思都安定住、强压住,不让它起来。这个叫什么呢?被法束缚了,这个叫“边见”,这是错的。执著一边了,不能起用了,让我们的身心全部泯灭了,不起作用了,像冷灰一样,枯木岩石一样,这是我们修行中很容易犯的错误,认为起念是不对的,觉得一起念是不是又产生了业道轮回呢?不是这样的,一旦回归本性,可以起念,可以用,关键是用完立即回去了,不被污染。

  【原文】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学文解读】

  将来修般若行,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和佛没有区别了,长期修行,慢慢就成佛了。能够达到“万法尽通”这个境界,就没有障碍了,因为我们有了智慧,能产生出无穷的法门,度无量的众生。度无量众生,行无穷法门,又是虚幻的,也无有众生可度,也没有法门可起,度完了,做完了,身心又回归安宁,无念无住,这就是解脱。我们将来慢慢具备这个高度,长期保有这个状态,无论修行,无论在世间,六祖告诉我们,叫“万法尽通”,叫“见诸佛境界”,叫“至佛地位”,好处多极了!

  【原文】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学文解读】

  这里边讲了三条,三个层次。后代得到六祖顿教法门的人,和“同见同行”者,也就是将来还会有后人,也能像五祖、六祖这些祖师一样,有“同见同行”;同时,要“发愿受持,如事佛故”,可以“终身不退,定入圣位”。慢慢修上去,一定能成圣贤,将来成佛,达到四圣法界。这个方法没有区别,任何人达到这个高度了,像五祖、六祖这些祖师们一样的修行、一样的见解,坚持修下去都能成就,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我们如果具备了这个能力,得了这个法,不能把这个法秘起来,自私变成自己的,不传授,这不行,必须传授。那么,将来有“同行同见”、愿意修行的,必须传授给人家。这里讲叫“默传分付”,这是禅宗的特点,以心传心,以心印心。

  第三层,如果不是“同见同行”,不许传法。不修这个,也不愿意学这个的人,如果传给他了,会把前人好不容易修来的这些珍贵的佛法损害了,传不下去了,没有益处。而且,传给这些不合适的愚人,他要不理解,可能还“谤此法门”,还骂我们,这样就把佛的种性断了,把佛法断了。

  一切佛法的传播,都是这样,我们也是一样。不能没事就找人灌输,说这个好,那样可不行。人家不理解,可能回头骂我们,慢慢形成一种舆论了,就把佛法断了、灭了,不能这样做。佛法的传授必须叫“同见同行”,这才能传授。我们修好了,人家觉得好,觉得愿意学,有这个愿望了,我们才能介绍给人家。人家觉得这个好,没问题、接受,人家才修,这就叫“同见同行”。按照这个修,同样能得到利益。长期修行下去,一定都能按照净土法门得到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传播,才可以的。佛法都是这样的。不是“同见同行”,不能随便、轻易跟人家说,说完以后,很可能不是传播佛法了,是把佛法灭了。

  【原文】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学文解读】

  六祖讲了无相颂。无论是出家在家,一切修行人,依此修行,都有益处。

  “说通及心通”这个“通”,指要通到心上去,通不到心上没有用。像什么呢?就像太阳处在虚空一样,一切都通达,光明无量。“唯传见性法”,六祖只传“见性法”,跟“见性法”没关系的,就不是六祖说的。这个“见性法”,一出世就“破邪宗”。因为一切真法,都由本性流出;一切心外的,都是迷惑。所以,本性流出真法以后,可以把心外的,种种的迷悟邪说破掉,这就是心宗最优胜之处,禅宗最特殊、最本质、最优秀的一面。

  【原文】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学文解读】

  佛法没有“顿渐”,顿渐、迷悟是人的问题。有迟,有速,这跟人有关系,跟法没关系。但是,这个顿悟方法“见性门”,愚人学不行,不理解,学不到。

  世间的路有万条,但是最终回归的路,回到心里的,只有一条。只有“归一”这一条,没有其他的。不能说修行回到别处去了,不对!修行只能回到心里,回到本性,这是唯一的,不可能再有第二个。

  我们如果生了烦恼,身心就像黑暗的房子一样,常常就在“烦恼暗宅中”了。这不是指外在,指我们心的烦恼。所以要“常须生慧日”,这个“慧日”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就是做功课获得佛力加持;将来,慢慢我们心生智慧光明了,我们自己就能破这些烦恼。

  【原文】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学文解读】

  这里把善、恶、清净这三个关系讲清楚了。“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慢慢地用因果五戒十善,用戒律把我们的错误观点、说法、看法慢慢归拢、归正,建立正确的。正念和善对应的什么呢?对应的是邪见恶业。最终善、恶、邪、正,都扔一边去。一旦没有邪了,还用什么正呢?没有恶了,还用什么善呢?都不用了。最终,使身心达到清净无余,叫“无住妙理”,就好了。我们如果没有解脱,天天还得琢磨怎么断恶?怎么修善?这些事是没完没了的。

  菩提是自性,跟自性有关,自性之外就没菩提了。一旦起心,迷了本性,那就叫虚妄,就不叫菩提了。这个净心在哪呢?在妄,跟妄有关系,虚妄了,我们才要净心;没有虚妄,也谈不到净心,本来就明白,何必再净心呢?所以修行一旦让身心解脱,恢复正觉了,那就没有三障烦恼了。

  【原文】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学文解读】

  六祖开始讲修道的方法和过程了。每天生活、工作、学习怎么处理?这里六祖说了:“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不妨碍我们修行的,妨碍在我们自己。“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时时刻刻让自己,能够观照到自己的错误,不断地修正它,和道差不多了,这不就是我们天天做的事吗?天天要忏悔,天天要观照,天天要修行。

  色类就是物质,我们所处的环境、家庭、周围的一切,也就是说,物质本身就是道的变现,就是道的表现。道和外在的一切物质,不相妨碍,不是矛盾、对立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理解它。“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关键在用心,天天埋怨世间环境不好,永远修不成道。因为道就在日常中间。把日常都明白了,道就找到了。认为日常不是道,天天埋怨它,永远找不着道。

  【原文】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学文解读】

  现在的学佛人,就是六祖说的,这一辈子不知怎么就度过去了,最后呢,没见到道,心生烦恼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前面说的很多了,就在一念。一念悟就是菩提,一念迷就是众生,这是根本。我们修行,开始都是打最初级的基础,必须观照!我们看见烦恼了,看见自私了,看见傲慢了等等,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明白这个不对。我们一念转变了,“行正即是道”,让它转变为正,这就是道。这是修行的根本,这是最要功夫的地方。

  佛法一切的设施,通通就是让大家干这个事。功课很重要。但是不要执著拜忏多少,如果跟我们的转念相违背,就是错的。所有的一切,都服务于转念,服务于把错误的转变成正常的、正确的,让自己要“行正”。关键在这儿,这就叫道,修行就在这儿,不在于外在的一切。我们一定要明白,修行关键就在我们的心念上。

  【原文】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学文解读】

  如果没有道心,我们这一辈子,就跟在黑夜里走一样,见不着道。真正的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看太阳,普照一切,没有分别心,它不是说:“你看,这个蟑螂是害虫,我不照它,让它没有温暖,没有光明,慢慢让它死了。”不会这样的。或者说:“这是个厕所,这么脏,不照它。”没有!普照,平等地照。在太阳那里,它看不见世间到底是好还是坏,在它眼里都差不多。在佛菩萨那里,同样是这样。

  《普贤行愿品》中我们没看见普贤菩萨说:这帮人这么坏,我不管他了。没有!他看见的都是正面的。坏,不要紧,先不管他,一旦有了正念,有了善事,一毛一渧,立马就去帮他、鼓励他。《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地藏菩萨也是这样,谁有一点点的微善,地藏菩萨立即就跑过去帮助他、鼓励他,让他继续修下去,看到的都是正面的东西。

  正面的都是往回修,回归本源的路。世间的过,都是背离本心,产生妄念、产生邪见的东西。所以,我们修行,同样不能见世间过,看到的一定是正面的,走正面的路子。这样,慢慢地修,我们就往回走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必须的!如果天天看别人的错误,满脑子烦恼,那就被污染了,不能叫修道人。

  【原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学文解读】

  六祖讲的多清楚,如果看见他人的是非了,那自己就污染了,错了。他要有是非,我们不是非,不就完了嘛;他爱干嘛干嘛,我看不见;看见,我们也不理会,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就是修行!一旦我们被他影响,就有过失了。

  多潇洒!关键是用心用在哪儿。自己去掉“非心”,不要被别人的错误影响。自己的错误慢慢要消除,把自己恶浊的东西一点点地去除、转变,最终要消除烦恼障碍。把烦恼产生的外在一切——根呀,尘呀,识呀全部打破了,就解放了。一旦解放了,一旦解脱了,就得到般若智慧。一旦得到“无念行”了,像什么样子呢?六祖说了:“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天天躺在那,开心,别人吵来吵去的,要不听不见,听见了,觉得挺可乐!和自己没关系,自己解脱了。

  【原文】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学文解读】

  这里说的很清楚,我们想度别人,得有能力。前面这一句讲的什么呢?自修!自己不要被别人影响,自己要坚定地修下去,得到了解脱自在。必须具备这个能力,然后才能度人。得有能力,有智慧,才能有方便。方便是什么?就像佛门里设置的种种的方法,学习佛法、做功课,通通都是方便。方便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修行解脱。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也就是说,这个方便得圆满。不能说做完以后,人家还怀疑,还弄不清楚,这不能叫方便。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从哪里表现呢?是从智慧生出来的,从本性流出来的。如果我们自身没有能力,没有解脱,去度别人的时候,产生出的这种方便,不圆满,说不明白,人家就有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这个方便不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不是智慧,不究竟。

  【原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学文解读】

  佛法是两面的,一面在佛那里,一面在众生那里。如果离开众生,佛法就不叫佛法了,毫无意义了。《普贤行愿品》讲,菩萨用大悲去救度众生。众生是根,众生是本。用大悲救度众生,成就菩提花果,成就佛菩萨的果实。必须是两面的。同样,佛法在世间,要离开世间,佛法就没有基础了,它是死的,不起作用的。所以,佛法要和我们现在的人结合,形式方法要灵活丰富,最大的特点是要跟世间紧密相关。佛法离开了世间,没有根了,生长不了,不能兴旺,菩提树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有角吗?没有。离开世间,想找到佛法求菩提,就跟找有角的兔子一样。

  【原文】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学文解读】

  有了正见,就能出世;没有正见,只有邪见,就在世间呆着。但是,一旦出离、解脱,邪、正最终都扔一边去,没用!《金刚经》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解脱了,就不需要这个船了。一旦解脱,把什么修行、邪正扔到一边去,让自性宛然,真正地解脱自在了。

  当年六祖给当时的人传下这个顿教法门,在当时就是救度众生的宝船。管用,能把众生救到彼岸去。现在,我们净土法门也是大法船,也是宝筏。我们现在人就得靠这个度,别的方法,不好度了。一旦迷了,累劫累世的轮回受苦;一旦悟了,刹那间就解脱了。这就是六祖讲顿教法门的好处。

  【原文】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学文解读】

  很庆幸,岭南有了个善知识,教给大家这个真正解脱的方法。这里还有一点,难道说以前这些人没学佛吗?他也学,但是不对机,不能说明白,自己搞不明白,就解脱不了。六祖把顿教法门带来了,符合当时人的情况,能讲明白。这些人按照顿教法门一修,很快就成功了,很快就解脱了。解脱之后,同样把这个方法一辈一辈传播下去,所以禅宗在中国是非常兴旺的,从唐一直传播,很久远,度了无数的人。

  第二章立禅宗的根本,就是般若,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我们修行,最终一定要归入到般若法门,才能真正地解脱。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