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全经概要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
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这部经,解经这样的书的可能也不少。
我们这次学《妙法莲华经》,主要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认识这部经他在整个佛法里面,就是佛祖所说教法的经典里面所占据的位置,他的重要性;第二点就是要认识到这部经有二十八品,我们以后逐品的、一品一品的来解读其大意,不可能详细的逐字逐句的解释,那个量就太大了、太多了,也就是知其大意就可以了;第三点就是我们择其中重要的几品来详细的解释,比如大多数居士也许没有全文读诵过《妙法莲华经》,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读诵过其中的一品,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在本部经的第二十五品,我们要详解《普门品》。还有就是唐代的一位法师,因为读《妙法莲华经》而大彻大悟,之后他就写了一首“妙法莲华经之歌”,很对仗、很押韵,我们下一节就可以看到,就可以学到“妙法莲华经之歌”,感兴趣我们还可以把他背诵唱出来,“妙法莲华经之歌”涵盖《妙法莲华经》大意,文字也非常优美。
首先我们看《妙法莲华经》,认识一下他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大家都知道简称《法华经》,是早期最早从印度传到我们中国来的大乘经典之一。这部经的翻译法师是我们很熟悉的《佛说阿弥陀经》的翻译师——鸠摩罗什翻译的。我们看到鸠摩罗什像,这是个塑像。我们知道我们所念诵的佛教的经典、经咒、名号,都是从古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这个翻译人很重要,经典从古印度梵文翻译成我们汉文,翻译的准不准确都很重要。两千多年来,大家一致公认两大译经师,他们所翻译的是绝对非常准确。早期的一位就是鸠摩罗什大师,还有后期的就是玄奘法师,他们两个所翻译的经典大家公认非常准确,完全可以信得过。我们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经典的特点是什么呢?他跟玄奘法师有所不同,他翻译经的风格特点主要是直译,早期翻译他都遵从直译法,直接的翻译,就是基本上按照佛祖所说的话来对应我们汉字里面相应的词,几乎不加译者个人的意思,这就叫作直译。玄奘法师不同,他的译经风格,靠近于义译,义译不一定加译者个人的意思,但是从语句上、措辞上更显得比较精要一些,这是两种翻译风格不同。这对我们后来学习经典、学佛法也很重要,我们一看到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我们就知道是保留了佛祖当年的意思,字里行间,不加个人的意思,是直译。
《妙法莲华经》简称为《法华经》。有的居士分不清,他说《妙法莲华经》和《法华经》是两部经,不同的经典。我们说这是一部经,简称《法华经》。一共二十八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二十八章节。品就是一段、一节的意思,六万九千余字,收录于《大正藏》第九册。这是古人一致公认的三大经典之一,三个最重要的大乘经典就是《妙法莲华经》、《楞严经》、还有《华严经》。这三部经典号称是大乘三经。要从佛祖的言教、教下,想明了教理、教义的话,三藏十二部,《大正藏》不一定全部要读,但是至少这三部经要读完。《妙法莲华经》又叫作大乘了义经典。经典分了义和不了义两类,不了义的是什么?相对于了义经典,就有一个不了义。不了义的经典,比如说《八大人觉经》,也接近于大乘经典,他是不是了义经典?还不是。因为他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我们把他称为不了义经典。不了义就是他没有直抒如来本怀,佛是在方便说,在用比较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这种方法来逐渐的开示我们。他没有显现出大乘、最上乘、一乘法的思想。相对于不了义的大乘了义经典,像《妙法莲华经》是一乘圆教,表示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他是直抒如来本怀。像我们上次说禅一样,佛法就是佛法,不会说佛法在《妙法莲华经》里是这样的,在《楞严经》里就是那样的;或者在小乘里怎么说,在大乘里面就不一定那么说。佛法不是这样的,不管是哪一部经典,只要是大乘了义的,他的意境都是一样的、统一的。不了义的经典就不一定了,那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不是真正的佛法。《妙法莲华经》是了义经典,我们要知道这一点。
我们看经题,“妙”是深妙、微妙的意思,是深奥不可测,不是不可测,其实是难测、深奥难测。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就是说微妙的、不可思议,不可以用我们习惯的凡夫知见,也就是我们众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他、琢磨他,是这个意思。不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方式,要用我们习惯的、惯用的这种思维方式去思维、推究妙法的话,那是不可得,故称为“妙”,“妙”的含义是这样的。反过来说,“妙”本身就是不能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去认识这个法,这样才叫“妙”。要以固有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去认识法的话,那就不是“妙法”。你要认识“妙法”,必须要转换你的思维方式,才能够认识到“妙法”。这个难以认识的“妙法”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所谓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内的一切法。这个“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别。这个说法其实还是有点抽象,我们说“妙法”就是大乘佛法,也就是一乘了义的不二法门。对这个妙法古人还有一个说辞,总结的好:“含一切法,泯一切相”。“泯一切相,含一切法”,故称为妙法。认识到、领悟到妙法,我们就会对世间所有的法一闻便知,他是什么来路、什么情境、他的来龙去脉,我们就能有一个大概的不思而得。认识“妙法”,达到“妙法”的境界,一切理就会在这种大圆镜智中不思而得,不用去推理、推敲,当下就能够领悟。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妙法,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明了世间一切法。
“莲华”在这里代表了中道了义、圆顿大教。莲华我们知道在佛经里面多处经常引用莲华,很多大乘经典里都能看到莲华这个词。佛祖引用莲华来比喻说明一乘了义、不二法门的这种殊胜。为什么用莲华作形象代表?因为我们知道莲华是“花果同时”,他代表佛法里面的“因果同时”,因果是同步的、因果相续,有因便结果,果又是下一个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有人说莲华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主要是引用宋代词家隐士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他“出淤泥而不染”,这还不是佛祖引用莲华的用意。佛祖在佛经里面经常引用莲华,他的用意主要是他的花果同时。莲华在水面上开花的时候,他根上莲藕也开始结成了,就结果了,所以说花果同时。这在其他的植物里面很少有,其他植物是先开花、后结果,有一个时间的先后,或者有的植物只开花、不结果。这就比喻说世间有些学问,理论上很华丽,但实际上他是一无是处,没有实际意义,光开花不结果,有的花开得很大、很美观,结的果不见得跟花相应,花好果也美。莲华则不同,花果同时,开花的当下,莲果自成。这是佛经里面经常引用莲华作形象比喻的真实用意。
莲华就代表了佛法种善因的同时,善果如影随形。相反,恶因,就是做恶呢,恶果紧随其后,他几乎就是同步的、同时的。再进一步,我们说从善因到净因,修净土的、净缘的,我们结的是净缘,修的是净因,清净之因,就会得清净之果。清净之果是什么呢?就是出世的、出轮回的、出六道的。他主要讲因果同步、因果相续,“如是因、如是果”,这个意思。我们说花果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理论与现实”、“理想与现实”,可以同步的。不是说先设置、规划理想,然后再一步步于现实中去实现,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理想就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依据现实而在当下就对现实里面来规划,去实现理想。我们经常说在佛菩萨面前烧香、拜佛,都是有原因、有目的、有动机的,这个也对,都有所求,要无所求的话,有两种人无所求,有人这样说,一种人他还没有出生,另一种人是已经到了净土或者是到了天国,才无所求。只要说是生命在继续,在时空里面,你的活动就一定有所求。拜佛、烧香,当然是有所求,有人或者是自己清高,说我拜佛就拜佛,我无所求,你无所求,那你拜佛的原动力是什么呢?想拜佛的第一念是怎么产生、怎么形成的呢?怎么来的?追根究源,他还是有所求。“求”本来就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动力,“求”并没有过错,关键是“求”要有效、要合理,这就叫作善愿,正当的求。
佛法正好是帮助我们找到这样一个合理实现自己愿望、有效实现自己愿望的方法,直接的方法。他就拿莲华代表理论跟技术,理论指导,或者是指导思想和我们的行为是同步的、是一致的。理论跟实践必须要相应,理想跟现实必须要紧密联系、连接,这就叫作花果同时。反应到修行上来说,有人就是争来争去,这个净土宗,现在修的时候就往净土靠近,还是等百年之后才去净土呢?就有这样的争执。其实这个从大乘了义,从莲华这个角度来理解,当下就是。净土是五浊恶世的秽土转化过来,而不是秽土以外单有一个净土,那你这个净土怎么讲呢?净土之所以是净土就是相对于秽土才有一个净土,你离开秽土的话,那个净土是不是真净土呢?没有秽土来比较的话,相对照的话,你那个净土是真净土吗?不见得是。所以这个净土的修法,必须还要在烦恼中修、在秽土中修。这就像莲华一样,只有污浊的泥里面才能长出,才有养分,才能长出美妙的莲华,而且果实就是埋藏在浊泥里面,他不外显、不外露。
《妙法莲华经》从这个经题来看,顾名思义,就已经把全文的大意都给显现出来了。关键词就是“妙法莲华”这四个字,应该说要全称经名才好,简称对经不是太尊重,要全称。就像我们净土宗念弥陀圣号一样,我们就得要念“阿弥陀佛”,或者是六个字全称“南无阿弥陀佛”,有的人将“阿弥陀佛”简称为“弥陀佛”,“弥陀佛”太简化了。把最重要的“阿”,能代表宇宙最圆音的“阿”给省掉了。这不如法,你光念“弥陀佛”,不念“阿”的话,用起功来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影响我们修行的效果。对于《妙法莲华经》来说也是,我们应该称他全名才好。“妙法”指的是什么呢?从理论上来讲,讲一乘法、不二法。“莲华”呢是作比喻,形象地讲“妙”在什么地方,他的殊胜处,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日本人专门有一个宗派叫“法华宗”,他们修行就依据《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主要读这一部经典。他们把这部经读熟了以后,他念的时候就不用念全文了,他就直接念经题了。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一样,他就反复的念经题、经名。有时候加个“南无”两个字,“南无妙法莲华经”,他总是念经名,这是日本人妙法莲华宗的修法。就像我们读《阿弥陀经》,熟读了以后,也可以直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提到“阿弥陀佛”就能够联想到《阿弥陀经》中所说的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以及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这就叫作以经题,或者以佛的名号来代表所有的功德,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商业上所说的品牌,品牌就代表他整个已经形成的社会上公认的影响力、实力。就像有人说“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就能够代表很多很多,光这四个字就有很大的价值或者是品牌的效应。佛法里面的修法,也是这样,念阿弥陀佛也是这个意思。在念阿弥陀佛之前,我们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一定要熟知,有一个很深刻的领悟,形成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直呼阿弥陀佛名号,他所代表的种种功德自然就包含在里面了。如果对阿弥陀佛他的真实概念不完全了解、熟知的话,那你念的时候也不知所以然,这什么意思?你就没有足够的信心,也不明了究竟是什么意思,影响我们修行的效果。同样读《妙法莲华经》,要把全经文都有个大概的了解认识之后,我们可以简要的,《妙法莲华经》就以普门品为代表,或者以《妙法莲华经》之歌为代表,或者直呼经名,我就知道《妙法莲华经》的境界,他所涵盖的大意就能联想到。
我们再看这部经说是一乘圆教、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妙法莲华经》是佛祖释迦牟尼晚年所说的教,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这里有一个“权”与“实”,“权法”跟“实法”,“权”就是权宜之说,就是方便说,初级的引导我们认识佛法、认识妙法。“实法”、“实说”是开门见山,直下、直示、直接和盘托出如来的本意、本怀。《妙法莲华经》属于实法,圆融教法。“圆融”指什么圆融呢?要正确理解圆融,或者佛经里面经常提到圆融,我们现代汉语里面也经常用到圆融这个词,而最早出自佛经。圆融就是圆通融会的一个简称、简说。他是一个悟境,悟的境界,能够提升我们悟的境界。通过学习《妙法莲华经》,我们从佛祖那里可以学到一些认识事物、改变认识角度、转换我们认识思维方式的认识观,佛的认识观。佛的认识观的好处就是我们看事物更圆融,实际的现实意义,他是大小无异,泯大小,没有大小的差别,显密圆融,没有显密的差别。我看到很多人修法,说我是密宗,我是修密法,我一听,嘴上不说心里说,你标榜修密法,你不懂密法,你那没有密法。真正的大法是什么呢?没有什么显密的区别,你自己区分你是密宗,觉得你很高深,高深不一定是大法,真正的大法不一定高深,真理是最能普及的才是真理。高深就只有个别人才能够认识,一般人望尘莫及,那就不是大法,就不是密法。显示了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这里提到一乘了义,我们一定要把经教里的名词,什么一乘了义、圆融、微妙,这几个词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他其实都指的是一个道理一个意思,就是佛祖的微妙法、他的本意、他的本怀,他就一个,用不同的词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叫圆融教法,有时候叫一乘,有时候叫了义,都是一个意思。
在五时判教,《妙法莲华经》属于最后一时,和《涅磐经》是一个体系的,都是佛最后尾声说法,作总结性的说法。就是说法四十九年,到最后作总结性的说法,就是《妙法莲华经》和《涅磐经》。所以说学了这三部经以后,古人说《楞严经》帮助我们更能开悟,《妙法莲华经》就直接帮助我们成佛、当生成就。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他是佛祖说法最圆、最后的四十九年说法最后把他所悟的、所证的妙法一点也不保留的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总结性的说法。因为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妙法莲华经》也被誉称为“经中之王”,这是《妙法莲华经》在整个佛祖教法、经教里的地位,被称为当生成就、成佛的“经中之王”。他是佛祖说法最后高度总结概括的大法,把他称为妙法。
我们再说说《妙法莲华经》的历史渊源。我们认识一件事物必须要知道他的身世、他的来历、他的出处,这个非常重要。没有无因之果,没有横空出世的东西,事物都有渊源。这个对于我们正确的、完整的、准确的认识事物很有好处。《妙法莲华经》的历史,也就是佛祖所说这部经的缘起,是佛祖晚年在灵鹫山所说,跟灵山会上给迦叶尊者传法在一个地方。传法也是佛祖晚年的时候,禅宗是晚年的时候在灵鹫山的一个传法。他是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成经是在公元前后。其他很多大乘经典,像《大般涅磐经》、《楞严经》、《优婆塞戒经》都引用过《妙法莲华经》里面的原意,可见这个经成立比较早,比《楞严经》早。成立年代是怎么说呢?他指的是通过口口相传,记录成文字。佛祖那个时代,还有佛入灭后很长的时候,佛经的传诵都是靠佛弟子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大概到了佛入灭四五百年之后,佛经才开始整理成文字,记录成文,叫作“结集经典”。《妙法莲华经》于西北印度结集而成,最初经本不太完整,而是像《华严经》一样,次第结集、增编而成。“序品”、“方便品”、“譬喻品”相继成立;其次,“见宝塔品”、“劝持品”成立,接着是“从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如来神力品”。较后再加入“分别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其中“见宝塔品”被认为是反映了菩萨团体以佛塔为中心之信仰;“寿量品”则反映了菩萨们的佛陀观—— 将佛陀视为体现永恒生命者,久已成就,寿命无量。
《妙法莲华经》真是我们有缘,能够闻到佛法,竟然与佛法有这样好的缘份,我们不赶快参学,学习一下《妙法莲华经》真是很可惜啊!作为佛弟子必须学学这部经典,他里面的这个妙法的含义说得非常经典。历史渊源说明了一点,我们总结有一点就是大乘经典他从传诵到记录成文字都比较晚,晚的原因体现了大乘法自身的特点:就是大乘法是究竟圆满法,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套用我们现在话说是集体创作。他不一定是佛祖原原本本一口气说了一部大经,就像我们儒家的很多经典,包括道家的《道德经》,《道德经》的作者是谁?太上老君。但那里面的内容是太上老君一个人的思想吗?也不见得,他也是总结,学习前人的;更有《易经》,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比较神秘的《易经》,他的作者是谁呢?也不可能是一个人,是古人整个文明成果的大汇总。佛教大乘经典也是这样,像佛经里面有一类是原始经典,也就是小乘的原始经典,那个成典、成文字比较早,那是佛祖针对某一件事,说得很具体,他不是了义,他是权说,权宜之说,那个成典比较早,因为保留了佛祖当年他个人、本人的思想比较充分些。大乘经典整个成典是在佛祖入灭四五百年的事,那个时候佛教、佛学已经形成规模了,修行团队很庞大,有很多修行者都通过实践经典、对经典的领悟更充分、更透彻。反过来他在整理佛祖当年口口传下来的经典的时候,就会更准确一些、完备一些。把这样的一种表述记录成文字,当然他是很尊重佛祖当时的原义、原话。不过在安排每一品是什么品,在表述的时候,对于佛祖当时他的有些话,有些记忆强的弟子他不见得证悟的功夫高,他只是原本的叙述出来,他并不理解,通过有成就的大德一致的发挥,更完备的从语言的这个角度表达出来,这是集体智慧的经典,大乘经典他有这样一个特点。
传到我们今天,小乘佛教对我们大乘经典有微词、有看法,说那不是佛亲口所说的,其实这个说法我们不要担心,不能这样看,越是这样越能够说明大乘法,或者说一法要“依法不依人”。佛教本身是重法,不重佛,佛是从哪里来?是通过修妙法,众生才成的佛。佛祖当年就已经说过了要“依法不依人”,不要说我说的每一句你们死搬硬套的,我出口的就是经典,我出口的就是真理吗?不见得。法的住持、解释在僧团、在团体,通过三宝,佛、法、僧,来体现正法。小乘人说大乘法靠不住,这正好从正面体现了大乘法的殊胜、宝贵,他的正法,依法不依人的严肃性。《妙法莲华经》是佛教界自古以来一致公认的跟《楞严经》、《华严经》共同被称为大乘三经,绝对是能代表佛祖真实意的经典。因为他是跟《涅磐经》同一系,是佛祖晚年所说的总结性的开示,被称为“经中之王”,成佛的《妙法莲华经》,带领我们成佛的。
《妙法莲华经》的宗旨也就是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大乘佛法的兴起就是佛入涅磐四五百年以后,大乘佛法开始兴起,佛入灭七八百年以后,金刚乘就是念诵咒语开始兴起,他觉得佛说的经典被人这样传诵,又是记录成文字,是不是违背了佛说的真义,有些人他信不过,佛说的咒语没有变,咒语因为他没有译出来,他只是以发声、发音为代表的,一般传错不了,有人他更相信咒语,所以他就以念咒为修行法,这就是佛灭度七八百年之后,金刚乘也就是密宗的兴起,密宗就直接传到了西藏,所以西藏佛教他就以念咒为主,跟这个有关系。我们说传到我们中国来的大乘法,是佛灭度后四五百年后开始兴起,因为小乘真是太有局限了,依小乘修行的是什么呢?是“声闻”、“缘觉”二乘,把他又称为原始佛教。小乘人他对佛一时一地的语言认的很死,他不愿意改。那佛当时说原始教典的时候,他是有针对性地说,他是因人因时因地而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再加上不同的人,你还套用原始教典的说法就不适应了。所以那是权宜之说,可是小乘人就执以为实。大乘就是在原始经典的基础上,一些有修有证的人,比如说下面讲到大乘的代表人龙树菩萨,他生活的年代是公元一百五十年至二百五十年,是古印度的一位大修行者,他开始的时候是狂妄之徒,做了很多破坏社会,不利于众生的事,后来碰到了佛法后,他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他很聪明,一下就悟到了大乘佛法,他还有很多自己的著作,什么《中论》、《大智度论》。
像龙树菩萨这样诸多有修有证、证圣果的大修行者,他们就总结佛祖的精神,而形式要变,要与时俱进,但精神不变,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兴起。传到我们中国来的主要是大乘佛法。现在全世界都公认世界佛教的重心是在我们中国,全世界的重心在中国。为什么?就因为代表真正佛法,一乘法、一乘了义法,真正体现佛祖如来本意的妙法在我们中国。在前些年,陆续开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都在中国,参加世界佛教论坛的有上百个国家的佛教团体,一致公认世界佛教重心在中国。或者有人还这样说,说佛教像一棵树的话,根在印度,开花结果在中国。
《妙法莲华经》就是在“声闻”、“缘觉”、“菩萨乘”对佛法见解种种不同的背景下,结集而成的代表作。他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会三就是会“声闻乘”、“缘觉乘”跟“菩萨乘”,因为这之前很多人对什么是佛法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妙法莲华经》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说、权说,“二乘”,即“声闻”、“缘觉”乘最终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开启了“回小乘向大乘”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要所在、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妙法莲华经》实在说与佛有缘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的一部经,不学这部经我们对佛法的种种疑问就得不到解答,学习了这部经以后对有关佛教、佛法的不同说法我们就明了了,对有争执的地方就会站在更高层面上来圆融,还有通过学习《妙法莲华经》,我们才能够认识真正的佛法,就是妙法。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
附:四弘誓愿+忏悔偈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 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