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在这一品里,有一百多个愿,这些愿都是为众生而修行,所以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一种行门。净行(音横)也可以读成净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这一部品前讲的是‘信解门\’,而这品就是‘修行门\’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没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实践,老老实实去修行的···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1974年于台湾
前言
智首问举德征因
文殊答标德显因
有十一愿明在家时愿
有十五愿明出家戒时愿
有七愿就坐禅观时愿
有六愿将行披挂时愿
有七愿澡漱盥洗时愿
有五十五愿乞食行道时愿
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总结
圆满菩提心
培育佛教新血
心灯永明
壹、前言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净行品〉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品,若要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经名,那要很长的时间,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讲经题。至于翻译这部经的实叉难陀法师,是唐朝时于阗国精通三藏的沙门,现在也没空详细讲他。
现在要讲的是〈净行品第十一〉。净,是清净,清净是对著染污而言。要是染污,就是不清净;清净,就是不染污。什么清净了?身口意三业清净;什么不染污了?身口意三业不造恶业,这是没有染污。如果你身口意染污的话,就是凡夫。那么说:‘二乘人已经得到无漏了,他也是清净吧?’不是的。二乘无漏是无漏,但是没有利他的这种德行;因为没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谈不到真正的清净。这个清净行就是菩萨行,菩萨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萨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觉,更能觉他,所以他修这个清净的行门。这种清净行门,是所有修道人都应该遵照去修行的。
在这一品里,有一百多个愿,这些愿都是为众生而修行,所以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一种行门。净行(音横)也可以读成净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这一部品前讲的是‘信解门\’,而这品就是‘修行门\’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没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实践,老老实实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应该特别注意,特别著眼这一点——应该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实践,以身作则,老老实实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虚伪的宣传,就是事事求实,实实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点就行一点,知道两点就行两点,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国明朝时,有位王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他说你为什么不行呢?就因为你还没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没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这是‘知行合一\’这种学问。那么这种学问,虽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学说,不妨把它借来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论,虽然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是不实行,这就像什么?就像说食数宝:
终日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 其过亦如是
好像银行的出纳员每天数钱,不知数了多少,但即使数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数钱的。所以说‘终日数他宝\’,一天到晚,数他人的宝物,但‘自无半钱分 \’,自己连半钱那么多都没有。‘于法不修行\’,在佛教里,你若不修行的话,‘其过亦如是\’,就和那个数宝人一样的。那么说食呢,也是一样的,譬如你说这个饭好吃,这个菜好吃,又这位黄代表在新店买那个什么锅贴,什么大饼啊,能放两个礼拜也不会坏,又可以做汤吃。你单单这么说,若不真实去吃,那是没有用的。这说食、数宝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无上的,所以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还比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见闻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愿解如来真实意\’,我愿意明白佛这真实的道理。为什么愿意真明白?就因为要老老实实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实实去修行。
那么〈净行品〉,就是出家人所应该遵守的一种法规,出家人所不应忘的一种准绳,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为你遵守这种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从出家到觉悟成佛,都是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那么这部经前边所讲的信解,就是明白了;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是这一品的意思。‘行\’ 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净,不单一种的行要清净,种种的行都要清净,所以有一百多愿。
在这一百多愿里边,有二十个‘云何\’;二十个‘云何\’里边,又有十一段;在这十一段里边,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来是一百一十种的愿,一百一十种的德。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三业是什么?就是身口意三业。我们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回光返照,修我们的身业清净,没有杀盗YIN;意业清净, 没有贪嗔痴;口业清净,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本来这一些事情,学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净。你要能三业清净,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都没有过失了,三业清净,这就是修道人最要紧的。
身有三恶:杀、盗、YIN。我们要将杀生改成戒杀放生,为什么要戒杀?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们认识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杀。再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皆堪作佛,我们如果杀了一个众生,就等于杀一位佛一样;能这样想,就不会杀生了。还有众生都是好生恶死的,无论大小的众生都愿意活,不愿意死。你看蚂蚁那么小的东西,见到人都赶快跑;可惜它没有火箭,若有火箭,见到人它也会坐著火箭到月球里去,就会跑得那么远!虽然它没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们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这个虱子很少的,因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气寒冷的时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里就有很多虱子生出来。你把衣服一脱下,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来。为什么它这样?就因为它好生恶死,这么小的动物,这么小的畜生都愿意活,不愿意死!各位想一想,由这一点我们人都应该戒杀放生。
古人有几句话说得很好:
千百年来碗里羹 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试听屠门夜半声
‘千百年来碗里羹\’,这千百年来,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汤,这一碗羹汤不要紧,但是‘冤深似海恨难平\’,这里头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么样深,这个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战争从什么地方来的?‘试听屠门夜半声\’,半夜的时候,你去听一听屠宰场是个什么声音;不是猪哭起来,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来。这样看来,这种的冤气越结越深,所以就结成世界上战争的浩劫。这个道理是很浅的,可是也就因为很浅,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 忽略了,就造成浩劫。这是一个杀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戒杀。
盗, ‘不告而取,谓之盗。’古来廉洁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随便送给人的,也不随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为什么这样?就是廉洁自守。廉洁自守就是自己要干净,干净也就是净行了,这廉洁就是净行。廉洁自守的人是这样的——不随便要人的东西,不随便送礼给人,也不随便受人的礼物。这是很清高的人有这么一种的行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过了。‘盗\’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东西,你没有告诉人家,就拿走了, 这就犯盗。譬如别人的东西,你或者没经过他的允许,就拿来送给人,这也是犯盗的。
在《论语》上,孔子说:‘孰谓微生高直?’谁说这个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为什么我这样说他?我告诉你们各位——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就说了——你们知道吗?这个微生高,有一次有个人向他借一点醋,‘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高自己没有醋了;但他想讨好这个人,就到邻居去借一点醋,再来借给这个人。孔子说这样不是直心,是弯曲的心;所以有人说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评说不对,他不是耿直的人。因为你自己有,就借给人;没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邻居借醋,来讨好这个人!所以孔子批评他,说他不直。直的就不会盗,那么他这个弯曲,或者近于盗,但也不能说他是盗。讲到‘盗\’字的微细处,即使在心里想要贪求人的物质,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于YIN,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从无始劫以来,都从这个染污法生出来的,所以YIN欲的念头也不容易清净。净行主要的就是对治YIN欲,《楞严经》上说:‘YIN心不除,尘不可出。’YIN欲心要是不断,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饭’,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饭,无有是处。那么YIN欲的念头是很要紧的,我们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断欲去爱,能这样才够上清净;若不这样,就谈不到净行了,所以〈净行品〉,就是要真正清净。
那么方才说身有三恶:杀、盗、YIN,意也有三恶:贪、嗔、痴。贪,是贪而无厌,不知道厌足,再多也觉得不足。这个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种忧患,知足就会常乐。贪,贪名誉是贪,贪权力、地位、领导也都是贪。不过话说回来,你要是为大众谋幸福,不为自己,那不一定是贪。
嗔,就是你贪不到,就生出嗔恨心。嗔心一起,八万障门就都打开,‘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为什么人有嗔心?这就是业障重,脾气就大,无明火也就大;要是业障轻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脾气。
痴,就是痴心妄想, 不应该想的他要想,不应该得的他想要得,不应该成的他要成,不应该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为人讲这几句话,好酒色财气的人,贪花的人就想:‘啊!我这花若天天都开著,多好啊!它总也不谢,总也不落。’就打这痴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艳\’,希望我种的花天天都能这么新鲜艳丽。欢喜玩乐的人就想了,他说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间都这么圆,每天晚间我都可以在这月下赏月,你说这有多好!所以他说:‘明月何妨夜夜圆\’,这个明月为什么不每天晚间都是圆的?白天太阳每天都是圆的,怎么月光不每天是圆的呢?它也应该每天晚间都是圆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变成酒池;这醉猫就想所有的水都变成酒,他也不用拿钱买酒,到处都可拿酒就喝。而财迷呢,他打什么妄想?‘长林无树不摇钱\’,所有的树林都变成摇钱树,我一用钱的时候, 到那儿一摇,就有很多钱来,你说这有多好呢!那么这就是一个痴——愚痴。
还有,关于愚痴又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为各位说明这痴。什么呢?他就想了,想什么?没有读书,却想得到某个最高学府的博士学位。你说他根本连小学也没入过, 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几担,就想要做博士,这是不是痴心?这还不算,还有没有种田的,到时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要收谷;春种秋收,你春天不种,秋天怎样可以打粮呢?这也是一种愚痴。还有,没有买彩票,就想中头彩;没有读书想中状元,这都是一种痴心。
这个痴心,说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意有三恶:贪嗔痴。
口, 我们人所造的罪业都因为这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讲错一句话,就得到一种灾祸;你若吃错了东西,就生了病。又有恶口,恶口就是骂人,无论见到谁都骂。我遇到很多这种人,就会骂人,文章除非他不写,一写文章就是写骂人的文章,和人家来做笔战,这也是恶口之一;说话骂人,也是恶口。
两舌,专门会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对甲就说乙怎么怎么不对,对乙又说甲怎么怎么不对,来回挑拨离间,挑拨是非。绮语,就是说一种很不正当,邪知邪见,很不清净的这种话。妄言,就是打妄语,无论说什么,他一定要打妄语,不打妄语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语,就会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语,他就依赖打妄语而生存。
口有四恶、身有三恶、意有三恶,合起来身口意三业应该清净,才能修行;三业不清净,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课诵本上,有四句话说得很好: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我们往昔所造来的一切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都从无始劫以来,因贪心、嗔心、痴心所造成的;若没有贪嗔痴,不会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就因为贪嗔痴才造出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从身语意之所生\’,从我身,从我口——就是语,从我意念所生出来的这些罪业,‘一切我今皆忏悔\’,那么一切一切,我现在都要忏悔。你能忏悔,就能清净;不忏悔,就不能清净。你不能三业清净,就谈不到净行,净行就是一切的习气毛病都没有了。
我们多生多劫所有的习气,好像我们一讲话就笑人,人家有一个什么不对,我就笑一笑,讥笑这个人。为什么要讥笑人?这都是往昔的习气——就欢喜替其他人洗衣服,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样?不会照。不能回光反照,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业就不成就。我们听佛法、学佛法、研究佛法,必须要身体力行。不身体力行,你就学多少年,我相信尽未来际,也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只是得到一种狂慧。说起什么,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没有做到,这就像那个石头人,能说不能行。我们佛教徒要是每一个人都注重实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则,给其他人做模范,做个真正好的好榜样,这对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们要真真实实地做佛的一个弟子,真真实实替佛争一口气,我们是个佛教徒,佛教不兴就是我没尽到我的责任,每一个人要负起复兴佛教这种责任,佛教一定会发扬光大的。所谓末法,一般人说:‘现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 这是魔王所说的。末法,越末法我们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给释迦牟尼佛争一口气。我们要做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实行者,依教奉行的一个弟子。我们若这样,每一个佛教徒,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负起佛教的责任,那么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现于世了;正法出现于世,就会有证果的圣人出现;有证果的圣人出现,众生的苦也就没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们佛教徒不是说佛教末法了,我们不要管了。末法,是谁做的末法?是人为之,是人做出来的,不是生来就是末法。所以我们要发愿,要护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个人不要袖手旁观,我是个人,就要拥护正法,况且我是个佛教徒呢!你是个佛教徒,佛教衰了,你还看笑话, 说:‘佛教没有了。\’佛教没有,对你很好吗?对你很有面子吗?不要这样想。佛教没有了,我们应该生大惭愧!在有生之时,一定要护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负起来的一种责任。
上列说明三业离过成德,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没有错了。
〈净行品〉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增长菩萨的悲行和智行,为它的宗旨。至于它的趣向是什么呢?就是以成就普贤菩萨这种真实的德行,为它的趣向。我们每个佛教徒都应该依〈净行品〉里边所说的每一个愿去修行,我们立定这个志愿,立定这个目标,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这种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净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净就是清净。就是要你所行的清净,才能得到圣果;如果所行不清净,这一定不能得到圣果。那么这一品的文,在《华严经》它是第十一品。
卍 卍 卍
这次讲经法会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来参加,我觉得很惭愧,很对不起各位,因为没有什么好的法食来供养各位。但是我的愿力是不错的,我的愿力是什么?第一、愿意本堂曹居士夫妇两人,祝他们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护法成就一切人的道业,这是很值得人来赞叹的。第二、愿意来这个法会结法缘的大众,都是智慧开朗,善根增长,早成佛道。第三、我还祝愿当今总统政躬康泰,福寿绵长。这是我三个意愿,希望各位护持道场的人,早成佛道。至于我所讲的经典是很普通的,并没有什么玄妙来谈,我就是老老实实地讲,你们要老老实实地听。最好把心的门户打开,心的门户打开,没有门户之见了,那么对佛法一定能领会得多一点,这是我今天对各位所说的。
再者,我在美国金山寺,每天晚间讲经,礼拜天、礼拜六则讲两次,都是我讲。为什么我每天都要讲经?因为我每天要吃饭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饭吃,就一天要讲经。我讲经不求任何代价的,所以在美国那儿天天讲经也没有人供养,也一包红包都没有,那么我到外边也是这样。我常说我有一口气的时候, 就要为众生说法,不管我说得好不好,我都要说;甚至没有人听,我也要说。没有人听,我就为桌子讲,为板凳讲,不管有人听、没人听。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个说:‘啊!给这个法师一点面子啰!明天还去拥护道场。’如果不愿意听的,只管请便,因为我讲的的确是很普通的道理,这是我一贯的宗旨。因为这样,我在美国那儿讲经,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样讲,人少也一样讲;但是有很多外国人都常常来听,不会中国话,他们也欢喜来听,这是在美国那儿的情形。你们若欢喜听我在美国的情形,有机会我可以介绍给各位听一听。今天各位若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问一问,我们就以普通谈话的方式来谈一谈。
卍 卍 卍
贰、释文
A1、智首问举德征因 A2、文殊答标德显因
A1分二 B1、标问答之人 B2、陈所疑之问
今B1、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这一段文就是解释正文了,昨天晚间已经说过在解释正文里边,有二十个云何,这就是问,问种什么因能结什么果,怎样可以得到菩萨的果位?怎样才能得到十住这种的果位?所以互相设出来问答,来表明这种因果的道理。在这二十个云何中,分出十一小段,每一段又有十句,这十句也是表示重重无尽的道理。《华严经》的道理是重重无尽的,也是无尽重重的,这个道理说不完,只用十句来代表,所以每一段里边就有十句,合起来就是一百一十个愿,一百一十种德。
第一段是说三业要清净,要离开过失;三业离开过失,业就没有了;没有业,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三业离过成德\’。第二段是‘得堪传法器\’,得堪传法器这种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说法,教化众生。第三段是‘成就众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缘\’,具足修道的因缘。第五段是‘于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时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语,中译是不生不灭。第七是‘满菩萨行\’,修行要满菩萨所修行的道路。菩萨所修的是什么?就是六度万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护\’。第十是‘能为饶益\’。第十一就是‘超胜尊贵\’。
现在讲讲六度,常常听经的人,一定对六度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清楚是清楚,你行了没行?这是个问题。所以已经听过经的人,不妨听多一次;没有听过经的人,不妨注意听一听。
六度,第一事布施。布施对治悭贪,就是要舍。贪的人就吝啬,不会布施给人,就叫人家布施给自己,这是刻薄悭吝、吝啬。那么若没有贪心呢,就会布施了,所以布施就对治每一个人的悭贪。说:舍得舍得,你要舍才能得,你若不舍就不得。《地藏经》上说:‘舍一得万报\’,舍得一分钱,就得万分那么多的报。其实我们做布施的时候,也不应该有一个得万报的思想,不应该说:‘我布施一文钱,将来我就富贵到极点,或者得到什么好处了。’不该有这种思想。为什么不该有这种思想?你若存一个得报的心,那还是一种贪,说:‘我布施了,现在我舍了,将来我得优厚的果报,得最多的利。’我不是毁谤你,你这个莫如去放高利贷,这也就等于放高利贷一样。你要是布施一文,将来想要得万报:‘你看我布施一文,就得万万文这么多的报。’这不是高利贷是什么?
那么我们布施应该要怎么样呢?这个布施就是我本来就应该布施,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职!不应该存一个获报的心,绝对没有一个所求在我这布施里边,这才叫净行! 各位听经听到这一点,明白这一点这价值已经是不可思议的。好像我常常这样讲,怎么说?我说:‘我这个出家人,绝对不拜韦驮菩萨。’各位或者想我这种思想一定是很不正常的:‘为什么韦驮菩萨你都不拜?他是护法嘛!你不拜韦驮菩萨,那他不护你的法怎么办?’我告诉你们,我之所以这么穷,就因不希望他护我的法, 而希望他护旁人的法,不要护我的法。为什么?我要是一个真修行人,我不叫他护法,他也要护法我的,因为他应该尽他的责任。如果我不修行,单单给韦驮菩萨叩几个头,请他来护法我,他就护法我了。这样一来,我说他不够韦驮菩萨的资格。为什么?他也贪污,也卖法啊!哦,人家向你叩几个头,你就护法;不叩几个头, 你就不尽责任了,这岂不是贪污吗?各位想一想,我要是修道的人,我不向他叩头,他也应该护我的法;我若不修行,就是向他叩头,他也不应该护我的法;所以我不向他叩头。这是我的思想、宗旨。
讲到这个地方,你们各位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真真明白佛法的真意,不要糊里糊涂地一天到晚拜佛, 磕一些个糊涂头,这把菩萨笑得嘴都大了。为什么?他说:‘唉!这么糊涂,这个人真不堪教化!信佛了,说是没有贪心,还一天到晚向我叩头,又求发财,又求升官,又求什么事情一顺百顺,诸事平安。你说这种思想,这个......,你自己心里平安,还要求我干什么?你自己心里若没有毛病,没有贪嗔痴了,那自然就一顺百顺,何必向我叩头?真是呀!可怜可怜!’你看这样子,本来菩萨都在那儿入定,你这一拜、一求他,把他求得也笑起来了,所以我说这把菩萨的嘴都给笑大了。
那这该怎样?我们向佛叩头的时候,不要有所求。有所求就向佛叩头,无所求的时候就不叩头了,是不是?在佛教里这种的思想,应该改善。我所说的道理,各位不妨用你的智慧来想一想。如果我说的不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我绝对接受你们告诉我:‘你讲错了,这个地方不应该是这样。’如果你的理论比我这个正确的话,我绝对绝对接受你的思想。
所以谈到布施,不应该有一个获报心。古人有一副对联说得很好:
读书虽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为善不期获报 自然梦稳神清
‘读书虽未成名\’,我读书虽然没有中状元,没有成就我这个名。这个名,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没有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也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所以‘究竟人高品雅\’,人格也清高,品性也雅、也好了。雅,就是很好的。为什么你人高品雅?因为你读过书,不会很粗气的。
‘为善不期获报\’,你做善事不要等著,这个‘期\’就是等著,做一点善事了,就站到那地方等著。等什么?等好的果报。你不必等著那好的果报,也不管它有没有好的果报,可是怎么样?你‘自然梦稳神清\’,作梦也没有噩梦,因为你做过善事,心里都很慈祥的,没有暴力;没有暴力,就不会作凶梦了:‘啊!我作梦,人家拿枪要打我。’不会的,你自己不用枪去杀人,人也不会杀你的,你在心里上已经很平安了,所以梦稳,你自然作梦是作好梦,做平安的梦。神清,这个清就是明白、清醒。你的精神也非常地明白,精神一定很快乐的;很快乐就是很清醒的,你脑筋不会愚痴。
这样一说,所以我们布施应该认为,这个布施就是自己的责任。各位想一想,我所说的这个是一种理论,不是像有的人说:‘你做布施啦!布施,你的功德无量。’我告诉你,无量就是没有,无量嘛!所以不要听这个,你若听这个,我保证你永远不会明白佛法的。你不要尽说:‘啊!这是个大居士!他做了很多好事。’ 很多,有多少?拿个秤秤一秤,喔!没有。那么要怎么样?这个做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有是有,但不要存一个有功德的心。要所谓:
有心为善,虽善不少;无心为恶,虽恶不乏。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各位若明白这两句话了,今天晚间这堂经就没有白听。说:‘这个我们早都明白了,法师你不要讲,我们很不愿意听的。’就因为你不愿意听,我才讲给你听;你若愿意听,我也不讲了,就这么奇怪!这个法师就是愿意讲人家不愿意听的,方才恒由不是说了吗?尽讲我们的毛病,一讲,有的受不了就要跑。你跑就跑,你跑我也不留,你在这儿我也不撵,我就是这种宗旨。
谈到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不是说我们捐出来几亿造个庙,这就是功德了。你看人家诸佛菩萨所布施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有外财、内财。外财,家、国、城池、妻、子都可以布施。哪一位能有这样的勇气,把自己的家全都布施了?布施了,还没有一个布施相在里头,还不存一个:‘啊!我把我家布施出来了。’要没有这个,要行所无事,这才是根本的布施,这叫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国,我的国,我把它布施了,让给旁人了,不要了。谁能这样?你看释迦牟尼佛,舍弃国荣,国家的王位都不要了,到雪山修了六年,每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骨瘦如材,皮骨林立,因为吃一麻一麦嘛!他有太太,太太也不要了,也布施了,我不管你,你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子,又有罗侯罗,也都不管了。你看!这才叫大丈夫、大英雄、大豪杰,这才叫超人呢!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这样的人,所以他成就道业,创造伟大的佛教。以上是往外来讲,这是外财。
往内来说,身心性命、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都可以舍了。行菩萨道,把一切一切都看空,看假了,有人需要我的头,我割下来布施给他。各位想一想,这个难不难?有人想要头,他都可以布施给人。这种菩萨道是不容易行的,所以舍利弗听佛提倡行菩萨道,他也想要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就到外边去行菩萨道,遇到一个人在路旁哭。他发菩萨心了:‘哎!这个哭的人一定有苦,我一定要帮助他,有什么困难的问题,我都帮他解决。’于是很亲切、很慈祥地问这个人:‘你有什么困难的问题,可以告诉我吗?我愿意帮助你。无论你有什么困难的问题,我都要帮助你,你不要哭了。’这个人睁开眼睛看看他,说:‘你真能帮助我吗?’他说:‘我是想要行菩萨道,我一定会帮助你,有什么困难你告诉我,大家不客气,你说啦!’
这个人就说:‘我为什么哭?因为我母亲有病,去看医生,这个医生一看这病,要用一种药来治。我到各药材店里去买这药,都买不著,所以我母亲的病一定治不好了。’
舍利弗一听,说:‘那你究竟要买什么药,告诉我一声,我可以帮你去找。’这个人就说:‘我所需要的药就是人的眼睛,若有人的眼睛,就可以把我母亲的病治好了,这是医生说的。但是我到各药材店去买眼睛,没有一个药材店说有人眼睛的。’当时不像现在,现在就有眼库,保存眼睛,可以换人的眼睛,或者可以做药品; 当时科学没有这么发达,所以眼睛这种药品就没有。
舍利弗说:‘这没什么问题,你只要用眼晴,我可以布施一只眼睛给你,你拿回去给你母亲治病。’\ ‘好啊!你真能布施吗?不是说假话吗?’\‘唉!说什么假话!’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珠挖出来。挖出了,很痛的,但是还忍著,就把眼睛给这个哭的人。这哭的人拿起一看,又看看他,说:‘啊!你弄错了。’\‘怎么弄错了?’\‘我母亲所需要的是左边的眼睛,你现在给我的是右边的眼睛,这个不对了!你右边的眼睛不能治我母亲的病。’说完了,把这只眼睛拿起摔到地下,一摔,就摔碎了。摔碎了,舍利弗这一回,啊!考不上了。我常说有这几句话:
一切是考验 看尔怎么办
对境若不识 须再从头炼
那么舍利弗把右眼挖出来了,人家是要用左眼,他舍不得了;舍不得,就退回来了,说:‘唉呀!这个菩萨道,真难行,我还是要去做比丘好了。’所以退这个菩萨位,又回来做比丘。你看!大智舍利弗行菩萨道都不能难舍能舍,何况我们平常人呢!不要说要我们的头,就要我们的眼晴,不一定就舍得。所以这个布施,行所无事是不容易的。
那么外施还容易,内施不容易。内施就是头目脑髓,甚至于自己整个身体都布施。各位想一想,能不能做到这种行菩萨道的程度?若不能到,那你切记不要自满,不要说:‘哦,我是个什么大修行人哪!或者发菩提心的啊!’你发一发菩提心,要经过考验才甘心呢!考不上,那还像读书的学生,没有及格一样的。
这次我到越南,有位法师,他有一个皈依弟子,能言善辩。他说什么?他说:‘我们在家人也不杀生,也不偷盗,也不邪YIN,也不妄语,也不饮酒,这和受戒是一样的,何必又要去受戒呢?’和他师父常常这么辩论,他师父也没什么话讲。这次,他又拿这个话对我辩论:‘我们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受戒,只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守五戒嘛! 何必又受戒呢!’\‘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你在家里读书和在学校读书一样的吗?你在学校里读书,会得到一张毕业证书;若在家里读书,有没有人发一个证明书给你呢?’他一听我这么讲,说:‘这个有点道理。这个有点意思,啊!还是要受五戒。’还是要经过考验,要经过证明的。我说:‘那你明白了,我也不用再对你说什么。’
我相信各位也有这种情形的,也有说:‘我们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不需要拜师父,也不需要受戒,这么就算了,我们就是大居士,我们或者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为什么你要这样想?为什么不想:‘哦!我很惭愧的,我明白佛法太晚,修行功德不如人!’为什么要想自己比谁都好?人的习气就是这样,自己本来不如人,但是觉得:‘哦!我比谁都好,我比谁都好!’你看!各行各界都有这种的麻烦,都觉得我比谁都好。一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菩提心就不容易长大。你要没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没有唯我独尊的这种思想,不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佛可以这样说,我们是佛的弟子不可以这么骄傲,不可以觉得:‘啊!我比任何人都高。’其实比任何人都高,那又有什么用?莫如和一切人都平等,人还不会讨厌你。你若比人人都高了,譬如人现在五尺高,你长一丈高,人人看见: ‘哦!这是个什么?’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怪物,各处开展览会时,一定拿去展览的。人家都五尺高,你一丈高,拿到那儿展览,这是一个——广东话叫高佬,国语叫大个子。拿去展览,这没有什么用的。修行人一定要把这个须弥山打倒,什么是须弥山?就是我们的贡高心,就觉得我比谁都好,谁都不如我。就因为这一个念头,就把我们的道业都障住了。
布施,又有法施。法施就是为人讲经说法,以法来布施,‘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布施里边,用法来布施给人,这是很重要,很要紧的。因为假如有人明白佛法,依法来修行,这样乃至成佛,这个成佛的人就是你帮助他成的。你帮助人成佛,那么人也会帮助你成佛。这叫自利利他。但是还是说回来,也不要存这个心,也不要说:‘哦!我帮助人成佛了,将来他成佛,我也成佛。’你发愿让人人都成佛,我不成佛,那才真是菩萨发心。我就愿意帮助人成佛,你们谁愿意成佛吗?我都愿意帮助他成佛。
讲到这儿,我再对你们说一说我在美国狂的样子。怎么狂?我对大家说,我是个工程师,I am an engineer.什么工程师呢?我说我是造活佛、造活菩萨、造活祖师的工程师,谁愿意做活佛,就到我这个工厂里来。什么工厂?就是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我的,可是我在那儿暂时做一个工程师。那么谁愿意做活菩萨、活祖师,都可以来,我是来者不拒,往者不追。谁愿意来,你是做祖师的材料,我就造一个祖师;你是个菩萨的材料,我就造一个菩萨;你是佛的材料,我就造一个佛。我这个佛不是木雕的,说你这工程师造一个木头佛像、铁的佛像、铜的佛像,或者金的佛像、银的佛像。不是的,我造一个活的佛像,是有血有肉的佛。谁愿意做,我都愿意造,所以我不主张造庙,我主张造佛。
怎么造法?就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没有钱,真修实证,要认真脚踏实地去做。怎么苦也要受,怎么难也要受,要忍、要受。所以这一些美国的青年,都是没有超过三十岁,都在这个地方想试一试,看看倒是怎么样?因为这个,就有十多个美国人来出家。在过去,西方人出家的人也有,但是很少很少的;那么现在开始,西方人对佛教有一点点认识。在过去,西方人想研究佛法,没有什么经典可看;现在我们大家共同研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们那儿有四、五十个人,天天从事翻译的工作,这也叫法的布施。我们在西方转正*轮,我们是要正法,不要末法的,我们要人修道证果,不要没有真正实证的,也要有证果的圣人出现,所以这也是法施的一部份。
除了财施、法施,又有无畏施。人有时会有一种恐怖的事情发生,这种恐怖的环境现前了,吓得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忐忑\’两个字就是 ‘上\’下边加一个心,‘下\’下边又加一个心,忐忑不安就是心里七上八下,心里跳啊跳啊,很不平静的,这都是恐惧的表现。所以《四书》上说:‘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你一恐惧,正念就不现前了;正念不现前,就会误入歧途,或者走错路。那么在这个时候,需要善知识来安慰他,帮助他。这个善知识到这儿告诉他:‘你不要害怕,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帮助你。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谁有怖畏,观世音菩萨都能帮助他没有怖畏,你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没有事了!’这是安慰。或者你告诉他:‘你不要害怕,世界上是有真理、有公理的,这件事情对你不会有什么麻烦,你不要恐惧,心定一定就会好了!’你这么对他一讲,他就觉得没有恐惧了,这叫无畏施。
那么布施是一度,布施度悭贪。第二度就是持戒,‘为什么要持戒?这才是胡闹!他们佛教里,又是五戒,又是八戒——猪八戒,又是十戒,又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 又是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啊!太麻烦了,这才没有意思呢!’那个不懂佛法的人就这么批评。其实这个戒,怎么叫戒?戒就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把你的一切恶停止了;防非,防备你的过错。你要是恶不止,则善不生;善不生,就不会发菩提心;不会发菩提心,就不会结菩提果。就有这么大的关系, 所以一定要止恶防非,也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诸恶不作就是众善奉行,众善奉行也就是诸恶不作了。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你翻过来就是菩提。你诸恶不作,也就是烦恼即菩提,你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烦恼的外边另找菩提心,你把烦恼变过来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头上安头,说是:‘把我这个烦恼断了。\’不要断,烦恼不要断。这是我的说法,其他的法师不这样说。不要断,要转!你若一断,烦恼即菩提,你把烦恼断了,那菩提也断了。断个什么?有什么可断的?根本不要向外驰求,回头是岸, 你只要觉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烦恼。烦恼的本身,菩提就在烦恼里边,烦恼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会用,也就是烦恼。不要在头上安头,离开烦恼另找菩提,这是错了!因为做恶也是你这个人,做善也是你这个人,发菩提心也是你这个人,生烦恼也是你这个人,成佛也是你这个人,做鬼也是你这个人;不是另外去找一个。所以说: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你要是想明了,‘三世一切佛\’,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应该观看观看法界的这种情形,‘一切唯心造\’,这一切一切都是由自心造出来的。自心可以成佛,自心也可以做菩萨、声闻、缘觉, 也可以升天、做修罗,又可以做人、做畜生、做鬼、堕地狱。所以有人说他是信佛的,却还问我说:‘法师!我对佛法很相信的,但是对于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有鬼。’我就问他:‘你相不相信有佛呢?’\‘我相信有佛!’\‘那你相信有佛,佛就是鬼!佛是鬼修行成的,你怎么连这一点都不懂?’所以说\‘做佛也由它’。人这个\‘心’字写得很好:
三点如星布 弯勾似月牙
披毛从此起 作佛也由它
‘三点如星布\’,三点好像星星在天空那儿排布著。‘弯勾似月牙\’,心的弯弯勾,好像一个月牙在那儿。‘披毛从此起\’,披毛戴角也是从这个心做的。‘作佛也由它\’,作佛也是从这个心,所以头先说‘一切唯心造\’。
佛说一切法 因众生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无心便是道,你若真能无心了,‘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内观心,连心都没有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外观形,也没有一个形相了;‘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远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没有了,远看这个物也没有了。‘三者俱无,唯见于空’,这三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俱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观这空也没有了,再那空都没有了。三心已扫,四相已飞,外不知其物,内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这时,连真空都没有了。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所空也没有了。无真空、无太空、无欲界、无色界、无想界、无思界,粉碎虚空, ‘湛然常寂\’,这时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无所寂\’,在静也没有了的时候,‘欲岂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你能欲念不生,没有欲了,这就是真净,真正清净了。能这样,这还是修行的一个小境界,不是全体大用。但是也必须要经过这个小境界,然后才能得到耳根圆通,六根互用这种境界。
说起这个,你们都不相信的;六根互用,眼睛能吃饭,也能听声,也会说话。说:‘这个我不相信。\’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但是我一定要说。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种的神通,都有这六种的能力,这叫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得到圆通自在。这是不容易的,不是我这一说,你就会了,就得到六根互用。若这样,那我就永远不要讲经了,因为一讲,你就懂了,还讲它做什么?
持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种境界,要是你能真正去做,这时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那个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你知道吗?’这一声,把那个惠明吓得开悟了。我现在讲的声音也很大,可是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开悟?这种境界,是真持戒。戒,一定要持,修道不持戒,那不会成就道业的,所以持戒是很要紧很要紧的!因为这个,出家的比丘一定要受戒,在家的居士也一定要受戒。你受了戒,然后才能得到这个证明书;若没有受戒呢,就得不到毕业证书。你看有很多人自己读书,读的书也很多,但是得不到博士的学位,就因为没到学校去;那么持戒也是这样。
戒, 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时间的关系,只说个大概。你们记得能以‘不思善,不思恶’,到这个境界,这是真持戒!持戒就度毁犯,你若尽犯过错,就要持戒。我们人很奇怪,你叫他守规矩,他一定就要犯一点规矩;你若不叫他守规矩时,他反而不犯规矩。你叫他受戒,‘哦!我就要犯戒,试试看是个什么味道?’犯了戒, 看看这个味道是什么样子?没有旁的样子,只是堕地狱。以上是第二度持戒。
第三度就是忍辱。这个‘忍\’字,我们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扎心那么难忍、那么痛。那么痛,还要忍!所以说:‘忍字心上一把刀。\’这一把刀不容易受, 可是你若能受了,能忍,这就是有办法了。所以佛说这个‘忍\’字,我们又要忍苦、忍热、忍饥、忍寒、忍风、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还要受,所以我常说这几句话。这是很浅很浅地说忍:
忍是无价宝 人人使不好
若能会使它 事事都能好
‘忍是无价宝\’,忍就是个无价宝。‘人人使不好\’,可是人人都不会用它,一忍、两忍、三忍,就不能忍了,火里冒烟了,就像炮竹响,所以说人人使不好。‘若能会使它\’,你若会使用‘忍\’字,‘事事都能好\’,无论什么事都会好的,都不会有什么烦恼发生。忍,又有法忍,我们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种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们不要一见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兴叹了:‘哎!海这么大,我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水都吸干了?唉!没有一天可以吸干它的。’就好像佛法这么多, 我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经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读完,都了解了?不要有这种思想,你有这种思想,那对于法你就没有忍了,没有法忍。
生忍、法忍,还要有一个无生法忍,忍有这么多种。所以各位要回光返照:学佛多少年,脾气还没有改变,这一点要特别忧心哪!不可以马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对忍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时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时候都会发脾气的。忍辱就度嗔恚,若好发脾气的人,就应该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过嗔恚的彼岸了。
第四度是精进。我们天天讲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懒惰,不精进,明知故犯。知道精进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于——我说这话,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饭,一定要睡睡午觉,休息休息;若不休息,这一天就觉得不舒服。这是天气热的关系,大约也是热带的一种习惯。那么在三藩市金山寺,哪一个人也不准睡午觉的,所以到外边也习惯不需要睡午觉。
这个精进,要把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要错过。古人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寸金失去容易得 光阴失去难再寻
各位!由这几句古人所说的‘废话\’,我们应该把它拿来做一个擦心的东西,擦一擦我们心里懒惰的习气,把懒惰的习气用这个‘废话\’擦去。古人又说:‘一寸时光,一寸命光。’你看,这话说得多重要!一寸时光就一寸的命光,这一寸的时光过去了,我们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听见了没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不要以为:‘啊!他那么老了才学佛法,我也等八十岁以后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岁?你有他那么大年纪就好,你不要二十岁就死了,二十岁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个明天是你修道的时候?哪个明天是你了道的时候?哪个明天是你成佛的时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这个地方要痛下决心:‘我绝对不等了!’不要 wait a minute (等一分钟),waiting一个minute,两个minute,三个minute,哦!不知道waiting多少个minute。说是等一分钟、等一分钟、等一分钟,等一分钟就不知错过多少分钟了。
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你看古来在因地佛修道时,站在佛前七日七夜,眼睛也不闭,目不转睛恭敬于佛,站了七天七夜,这才是真正精进,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你说这种精进,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站在佛前七个钟头,眼睛也不闭,目不转睛地来瞻仰佛?没有过。没有,那还是不够功夫!各位不要自满,不要以为我不得了了。有什么不得了?你有什么超人的地方?我所说话,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听。
古来的人,又有这样修行的,例如药王菩萨因为供佛把身体都烧了,用棉花把身体缠上,灌上香油,点著了,来供养佛。我们燃一根手指头,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个臂香,也觉得不知几辛苦。要是把身体烧了,绝对办不到!一定向后转的,我不行。你看!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根基了。过去诸佛菩萨为求道业,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说了:‘哎!这个!我认为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聪明啰!这么久的时间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么样苦干,这真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没有那么精进。
精进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懒惰,就是于佛法不肯精进,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头发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厅里蹦蹦跳跳的,也不头昏,很精神,回来说:‘啊!今天玩得真好!’你来回这么一比较,就知道我们人是修道精进?还是贪玩精进?
第五度是禅定,禅定度散乱。禅,所谓‘久坐有禅,久住有缘。’你在什么地方住久了,就会有缘。你坐禅,坐得时间久了,也会生出定来。禅是梵语,中译是‘思惟修\’,又叫‘静虑\’。静虑,就是把你的妄想没有了,清净其心。所以这个〈净行品〉,你若不净心,就不会有净行。你心里不干净,行为一定不干净的;你心里一定要清净了,行为表现出来才能清净,所谓‘以行于示,示之而已。’凭你行为的表现,就是你清净心的表现;你若没有清净的心,就不会有清净的行,所以这个禅定是很要紧的。
禅定有四禅八定,有现前九次第定,《楞严经》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禅定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禅,并且研究《楞严经》。《楞严经》对禅定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禅定这种功夫,就要熟读《楞严经》。禅定就度散乱,你若散乱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禅定。
第六度是般若, 般若是梵语,中译是‘智慧\’。为什么不直译智慧?因为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种讲法,般若有三种讲法,有文字般若、观行般若、实相般若,因为有这三种的般若,所以就译音不译义。般若度愚痴,愚痴众生就熟读般若。《大般若经》六百卷,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翻译这六百卷《般若经》时,‘桃开六度\’,桃花在一年间,曾经开过六次,这就是一种树神献瑞,来表示《大般若经》降临震旦(中国)。那么当初玄奘法师翻译《大般若经》时,就有这一种祥瑞,所以现在能听《大般若经》的人都是稀有难得。
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说第七‘满菩萨行\’,就要修六度万行。现在解释经文,‘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这一开始来设问答,就是这位智首菩萨来发问。
尔时:就是说〈净行品〉这个时候。在这个时候法会大众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萨,是一切菩萨中的一个大菩萨,也是菩萨里边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萨,他向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了,就是请问。那么他这个问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这都是法身大士示现来互相问答,令众生知所遵行,知道怎么样去修行。
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菩萨。菩萨:什么叫‘菩萨\’?很多中国人说:‘去拜菩萨啊!’你问他:‘什么叫菩萨?’他把眼晴睁得大大的,没有话说,却说:‘菩萨就是菩萨嘛!还什么叫菩萨!’这就叫\‘猪八戒吃了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萨也是梵语,具足叫菩提萨发,因为中国人愿意省文,愿意说话简略一点,所以把‘提\’字和‘发\’字都去了;又有的读‘菩提萨埵\’,好像〈大悲咒〉那个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一个具足的称呼。那么具足叫菩提萨埵,或者菩提萨发,英文叫Bodhisattva,这是梵语,它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因为它不是中国的语言,所以就不知道。那么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就算了?这不可以的,我们应该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义理。所以我们听经就是对这一些个名词要认识清楚;不然,方才讲的:‘你去拜菩萨。\’为什么要拜菩萨?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样吗?
菩萨,译为‘觉有情\’。觉是觉悟,有情就是一切的众生。菩萨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我们有情没有觉悟,他已经觉悟了,已经自觉而且又能觉他。因为自觉,是有情中的觉悟者;又能觉他,他不但自己觉悟了,又能够帮助其他的众生觉悟。菩萨又叫‘大道心的众生\’,又译成‘开士\’或‘大士\’。那么佛叫‘无上士 \’,菩萨又叫‘有上士\’,这都是菩萨的名字、名称。
这一位智首菩萨,他因为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样来请问佛法,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言:文殊师利也是梵语,译为‘妙吉\’,所以有时就叫妙吉祥菩萨。言,就是说了;智首菩萨对妙吉祥菩萨就说了。这位妙吉祥菩萨也是有大智慧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智与智通,智与智和,他这个智首菩萨和这个大智菩萨,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说是知音,也可以说是知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么他们设这些法来问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问文殊师利菩萨。
B2、陈所疑之问分二 C1、一段总问其果 C2、后十别明
今C1、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智首菩萨称了一声文殊师利菩萨,佛子:佛为法王,菩萨就是法王的弟子,这佛子,有的人讲是佛的儿子,其实这是佛的弟子。文殊师利是菩萨中的一个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萨称他为佛子。
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这个修行的菩萨,这一位菩萨没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都包括在内。甚至于过去的菩萨、现在的菩萨、未来的菩萨,都包括在这一段经文里边,所以没有称名,而只说菩萨。智首菩萨问:‘这个发心的菩萨,怎样才能得到身语意业清净,没有过失?要怎样修行才能三业清净?’这个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你勤修戒定慧,身语意业就没有过失了;息灭贪嗔痴,贪嗔痴不单没有了,而且过失也不生了,这就是菩萨能得到三业无过失的一种方法。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这个‘云何\’上边,还应该有‘菩萨\’两字,不过翻译经典的人省文,没有加上‘菩萨\’两字,就用上边这个‘菩萨\’两个字贯串到下边这一句。我们研究经典的,应该知道这一段文还是说菩萨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语意业清净了,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破坏它。这要怎么样?就要有‘坚、诚、恒\’。菩萨修行要有坚固心、诚心、恒心,不要再被染污法把身语意业破坏了。菩萨修行要时时刻刻都特别谨慎身语意三业,不造一切恶,愿修一切善。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再问,菩萨得怎样才能得不毁犯身语意清净呢?前边是不能破坏身语意。这个是不可毁犯。破坏,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来破坏;毁犯,就是自己有时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三业不清净。这得怎么样?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毁犯身语意业了。
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菩萨得怎么样才能得到不能破坏的身语意业,修得清净身语意业,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坏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我们人发心,有的时候发了几天就退了。譬如发心修道,或者修习坐单这个法门;修习坐单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么样也觉得没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边这个大个子,他也坐单,他说:‘坐单的人应该把床搬走了,若有张床,坐到那儿就想躺著;若没有床,想躺也没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练习坐单就有这么个感觉,有这么个经验。那么想要躺著,这就是退转了;虽然有床,又不躺、又不卧,这是不退转。身语意本来是清净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过错。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语,无论哪一个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觉中就打了妄语。打了妄语,还要给自己做一个辩护律师,说:‘我不是打妄语呀!我这是说方便语。’自己给自己辩护一下。你看,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气,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这都是退转。
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不可动,就是不可摇动。身语意业修持得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任何的境界来了,都不会摇动自己的身语意,所以就不会造恶业了。
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了:一切修行的菩萨,怎样才能得到这种殊胜的身语意业?他不单不造恶业,而且还成就善的功德、殊胜的功德。
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就是把染污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
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染污的身语意业?没有染污就是清净,也就是前边所说的那个清净,你染污心没有了,也就是清净心了。
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那么菩萨发心,怎样才能得到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帮助身语意三业清净。人为什么造恶业?就因为般若智慧不现前。般若智慧不现前,愚痴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身语意业也都不清净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来领导身语意,自然就会清净,也自然就会聪明有智了。
C2、后十别明分五 D1、一段明异熟果 D2、四段明士用果
D3、二段明离系果 D4、一段明增上果 D5、二段明等流果
今D1、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得堪传法器\’。
云何得生处具足:这是说菩萨修行,怎样才能得到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圆满道果了?怎样才能这样?就是要去修行。生处具足,就是这一生成佛了。
种族具足:这就是生在尊贵的家里。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罗门、做生意的、要饭的。要饭的这种贫贱的种族,印度的庙里都不准他们进去拜佛,说他们太邋遢,太贱了。在印度,种族的观念很重,甚至于贫贱的种族要走那贫贱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别得这样子!那么种族具足就是生尊贵家,不生到贫贱的家庭,要饭的家庭。
我这次到亚洲来,首先是回到台湾,见著台湾我们的同胞,非常欢喜!以后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个时期,打了一个佛七,又到了泰国。泰国的天气非常地炎热,比台湾这儿热得厉害,真有点过不惯那么热的生活, 所以我说快点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见的是什么呢?就是满街都是饿得面黄肌瘦的要饭的。这要饭的有多少?有苍蝇那么多。你坐著车从街上一过,前后左右就满了,都是要饭的,伸著一个碗,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我听来好像是说:‘南无佛,南无佛。’是不是这么说?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钱。这是印度唯一的特产,要饭的人最多。还有,印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洁,人到处随街吐痰、小便,到处都是牛粪、狗粪这些东西;所以在印度关于卫生的问题是谈不到的。
我们去朝佛的八大圣地,这八大圣地,每一个地方都没有清洁的维护,都很邋遢的。它那么邋遢,你进门口,他还叫你把鞋脱下!那个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粪、狗粪, 但是他叫你把鞋脱下,沾得袜子上都是沙和泥上。到了佛殿叫人脱鞋,这还可以;他不是,就在那个院子里,就叫你把鞋脱下来。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它脱鞋,你说奇怪不奇怪?不单不叫脱鞋,他还让它们把这些肮脏的东西拉到那地方,他们也不管。
还有政府里导游的人,就是要饭的,一边导游一边伸著手和你要钱,你看!买火车票,三等的火车上没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还挤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于都有人挤死在火车上。二等的车票也是那样,你只可买头等。买头等火车票,要先给一点黑钱,没有黑钱,无论谁,他也不卖,印度的情形就这样!佛的各处圣地,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保护,所以我这回到印度,看见这种情形,很痛心的!也没有人在那儿修行,也没人在那儿保护。这样庄严的圣地,都很荒凉的样子。
那么种族具足就是不生贫贱的家,生尊贵的家。怎样才能种族具足?也就要修种种尊胜的法门、高尚的法门,才能得到种族具足。
家具足:家,就是每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过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都是色具足,相貌圆满端正。那么下边这一句又说相具足:色是颜色,相就是三十二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见,不生出邪知邪见。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帮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认识修行的法门;真认识修行的法门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没有智慧,就不会认识;不会认识,就不会修行,所以这慧具足也是要紧的。现在智首菩萨问怎样才能慧具足呢?
行具足:怎样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门具足?
无畏具足:怎样又能得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恐惧这种具足?
觉悟具足:怎样又能得到觉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D2、有四段明士用果分四 E1、慧为捡择 E2、力谓修习
E3、善巧谓智 E4、道品助修
今E1、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这是第三段,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成就众慧\’。
云何得胜慧:智首菩萨又说,怎样才能得到殊胜的智慧?
第一慧:怎样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样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胜慧:怎样又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
无量慧:怎样才能得到无量的智慧?
无数慧:怎样才能得到没有数那么多的智慧?
不思议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智慧?
无与等慧:怎样才能得到没有再可以和他比的这种智慧?
不可量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以称量的那种智慧?
不可说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说的那种智慧?
E2、力谓修习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萨问如何‘具道因缘\’。
云何得因力:怎样得到正因的因力坚固?
欲力:怎样才能得到欲力,自己愿意修的这种力量坚固?
方便力:怎样才能得到方便这种的力量也是坚固?
缘力:怎样才能得到缘的力量坚固?
所缘力:怎样才能得到所缘的这种力量坚固?
根力:怎样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坚固?
观察力:怎样才能得到观察的力量坚固?
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止\’。毗钵舍那也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观\’字。怎么叫止呢?止个什么?怎么就可以止呢?这个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种静的意思;观,是观察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叫‘止观\’。佛教的名词是很多很多的,讲这个止观,修习止观,怎么叫止?怎么叫观?止个什么?观个什么?都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在这个讲经法会,都不用那些个古有的名词。这个止,止什么?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YIN欲心,止你的无明,要生出一种智慧。观察你是不是还有无明?观察你是不是还有妄想?观察你是不是还有YIN欲的心?这样比较合用一点。
又可用两句古诗来把它说明了,这两句古诗是什么?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万物静观\’,也就是止观。你能止观了,就明白万事万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说的格物的功夫。怎么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欲,返本还原,明心见性,然后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来。智慧生出来了,才会修行,所以这止观是很要紧的。万物静观,那个止也就是个静,静止,在英文上叫guiet,就是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停止了。甚至于你修止观修得呼吸都停止了,脉搏也停止了,说那是不是死了?不是。
所以在儒教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能得个什么?能得一个明白。明白就是观察力所产生出来的, 也就是‘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是春夏秋冬;佳兴,就是最好、最高兴的事情。最高兴的事情不要自己独有,不要自己独占,和所有的人来一同欢喜,一同快乐,所谓‘与人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你单单自己一个人得到快乐,这还谈不到是真正的,你要能和所有的人都得到这种的快乐。
那么止观,把一切的妄念习气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来观察。这个止,古人又说: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你若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对你不客气。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种贪心,有一种贪心就会受到侮辱。因为你贪,其他人也要贪,那么彼此都有贪,就会生出一种斗争来。有斗争就是优胜劣败,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压迫,小的就受到侮辱。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贪,就会没有侮辱。‘知止不殆\’,你若能知道所止,无论做什么都能知止,也就是不妄贪,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的,能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会受到侮辱和危险。
修止观的人,先要停止贪。你把贪停止了,再观察你的贪根还有没有?所以下边这一句就是思惟力:有这止的力量了,又有这观察的力量了,就要思惟。这思惟也就是禅定,禅是梵语,译为静虑,又叫思惟修。那么你思惟修,也就是思惟你能生出一种定的力量。
止观讲起来很多的道理,不过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讲。怎么讲?拿它当戒来讲。止,就诸恶不作;观,就要众善奉行。你能诸恶不作,就是止;你能众善奉行,也就是观。
我们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误事。你尽仗著口头禅,口头三昧,说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没有用的,就好像开谎花,不结果一样,花是开得很美丽的,但是没有真正的果实成熟。
E3、善巧谓智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这是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第五个问题,如何‘于法善巧\’。
云何得蕴善巧:蕴,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都知道观自在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别名,观世音菩萨就叫观自在菩萨。虽然说观世音菩萨叫观自在菩萨,但是每一个人应该要知道,我们都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 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来观自在,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在、不自在?若在了,还要自在,单在而不自在,那也是自己跑了,不自在了。不自在,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你要也自在了。怎样才能观自在?你要看破,一切一切都看破了,一切一切都没有执著了。看破,没有执著了,就把一切的贪嗔痴都放下了。贪嗔痴放下,就会得到自在;你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自己就会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那跑的地方就远啰!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狱,这样子各处去跑。跑,就在六道轮回里转,转来转去,转去转来,总也跑不出去这个六道轮回。为什么你这样?就因为你不自在,没有看破放下,所以就不自在,就跑了。
这也可以说你做不得主,自己不能说了算,所以被六根六尘来支配。观自在菩萨,你若能观自在,就是菩萨;若不能观自在,是什么?哎!那就或者是鬼,或者是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修罗,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 没有一定了,没有一定的名称。因为各处跑,跑到哪一类去,就是哪一类,所以没能观自在菩萨。没能观自在,就成不到菩萨;若能观自在,就可以叫菩萨。你就是观自在菩萨,还得要修行;若不修行,还是不行。修什么?修深般若,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修深般若,就是修大智慧;修大智慧,才能到彼岸;你能到彼岸了,然后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色受想行识,在《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也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想行识都是这样,都是空的。那么现在讲五蕴善巧,善巧就是善说五蕴法,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来说明五蕴,使令众生明白五蕴本来是空的。
界善巧:这个界就是十八界。什么叫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和六根、六尘合起来叫十八界。因为六根对著六尘,中间就生出六识,这是十八界。六根就是令我们打妄想的一个开始,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爱触、意就缘法。眼睛见著色尘,就被色尘所转,而没能转这个色尘。你若能‘眼观形色内无有\’,眼睛看这些形形色色的,内里边没有。‘耳听声音心不知\’,耳朵听著一切声音,自己心里不知道,这就不被声尘所转。说是:‘这个事情是做不到的,如果眼睛见色,里边也没有;耳朵听声音,自己心里也不知道,这不和土木金石没有分别了吗? 土木金石没有这些分别心,但是它也没有成道业,我们人怎么可以这样呢?’就因为你不可以这样,所以就有那么多的挂碍;你若能这样,那就放下了,就会得到自在。
眼不被色尘所转,也不会贪著美色,也可以说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要证得初果,才可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入流果\’,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色声香味触法都无动于衷了。所以古人才说:
终日吃饭 未吃一粒米
终日穿衣 未著一缕纱
有人说:‘这真是打大妄语,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那他吃什么来著?他说一粒米都没有吃,这不是打大妄语吗?’你若到这个境界,也可以这样打妄语;没有到这个境界上,不可以假借的,不可以说:‘哦!我也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那你真是打妄语。你若证得这果位,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这可以说:‘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当然没吃一粒米,我绝对证明他不是打妄语,他吃很多粒嘛!当然不是一粒了,所以说没吃一粒米,这不是打妄语,是真语、实语、如语、不妄语。
‘终日穿衣,未著一缕纱’,他天天穿衣服,不是穿一条线,这也不是打妄语。单单一条线穿到身上,根本就没有用的;所以穿很多条,这是很老实话,不过听起来好像说:‘哦!他连一条线都没穿,那么他没有穿衣服啊?’不是的,他穿很多。那么这样,穿的虽然很多,他是无心,吃也无心,穿也无心,不著住到穿衣吃饭了。不像我们凡夫,一天不吃也不可以,一天不穿衣服也不可以。
讲到这个地方,我为你们讲一点美国的和尚没有裤子穿,美国的和尚没有房子住,美国的和尚没有饭吃,你们相不相信?怎么说美国和尚没有裤子穿?美国这个国家, 物质丰富,美金是世界上有名的。但是我们这一次到印度,有一个中国和尚就问我们:‘这个美金,我听说是金的,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没看过,你好不好给我看一看呢?’追著这两个美国和尚,追前追后就要看美金,这两个和尚怎么样?把美金都带到裤袋里头,也不拿出给他看。所以这个中国和尚始终没有遂心满愿,没有看见美金,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美国那么多美金,但是出家的和尚没有裤子穿,你们觉得这个话有没有点意思?
就是我左边这位矮的美国和尚(恒由),和这位高的美国比丘(恒具),他们两个发愿三步一拜,从三藩市拜到西雅图云石山,一千一百五十个英哩,也就是三千四百五十个华里。他们为什么要三步一拜?就因为看见这个世界战争很厉害,灾难很多,人都想不到的灾难,很多时候就现出来了。好像地震、飓风,种种天灾人祸,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情形。那么他们就发愿祈祷世界和平,为全人类求幸福。本来他们想用点省力的方法做这种工作,但是他们也没什么神通,也不会念什么牙疼咒, 所以只可以苦行了,就发愿三步一拜。
那么三步一拜,他们也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预先征求一点三步一拜的基金,或者三步一拜的衣服、三步一拜的饮食,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拜,拜了三、四天, 我左边这个矮的和尚,就把裤子拜坏了。本来他就是个老修行,在我们庙上,是有名的神仙。怎么叫神仙呢?因为在我庙上,后边只有三尺乘六尺那么大一个小地方,有个小花园,这花园是六尺宽。他在这个花园一边就搭一个小茅棚,这个小茅棚上边就用plastic,塑胶盖著。下雨,有的时候也有雨淋到他那个茅棚里边,但是他也能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