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十三页:
疏【又前是性德,今是修德。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乃至性净障尽等,互融不二,如教中说。】
这一段是这一科当中的总结,交代得很清楚。『前』是指序文第一段「明性」,明性是讲『性德』,这一段是第二段「赞经」,赞经是讲『修德』。明性一段里面,文的确相当深,讲的是『自性清净』,句句话都是称性而谈。赞经这一段是讲「修德」,性德虽然是本具,如果没有修德,我们的性德不能现前,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现前,「性修不二」。要懂这个道理,决定不可以执理废事,或者执事废理。由此可知,念佛人不能不懂教义,不能不懂教理。「自性清净心」是教理,也就是教体,一定要明了,然后才能真正断惑证真。
演【又前是下,是总结两节。性德、修德,出天台教。】
这段文是总结前面两节经文,第一节是「明性」,第二节是「赞经」。第一节说的是教理,它贯通所有的经论,不但佛门经论都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乃至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可以说是尽法界无有一法不是从性德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华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第一节非常的重要。
众生虽然本具性德,如果没有修德,性德始终被无明、烦恼缠缚,而不能够现前。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哪一个人不具足性德?从性德上来说,《华严》、《圆觉》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没错,确实是本来佛!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所说的「理即佛」,都是从性德上说的。虽然我们本性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可是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是苦不堪言。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迷失了性德。佛菩萨是悟此性德,可见得性德没有两样,只有迷悟不同。迷了就是六道凡夫,觉悟了就是诸佛菩萨。
我们现在已经迷了,要怎样破迷开悟?这就要讲『修德』。在修德里面,莲池大师在此地特别讲「赞经」,换句话说,我们要想修行,经典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凭藉什么修?依靠什么?经典就是唯一的依靠。经典真能靠得住吗?我们免不了要发生怀疑,第一节稍有一些体会,这个疑问就可以解决。经典是佛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依经典就是依性德。修德依性德起修,怎么能够说是不可以恢复性德?这就是文字的脉络,说完性德之后,立刻接著说修德,道理在此地。
世尊垂寂的时候,教后来的弟子「四依法」,第一条是「依法不依人」。诸位要晓得,法是性德、是圆满的,如来证到究竟极果,从圆满果德当中流露出来的。为什么不能依人?人修得再好,性德未能全彰。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未破,他所证的性德没圆满,道理是在此地。「出天台教」,性、修这两个名词,最初是天台大师所建立。
演【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出起信论。】
『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出自《起信论》,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的两句话,其实就是性德跟修德。从本性上说,「自性清净」,本来不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性清净」,就是天台家讲的性德;「离垢清净」,这与天台家所讲的修德相同。「垢」是指烦恼,见思、尘沙、无明,它能够染污本性。这个染污不是真正的染污,如果本性会被别的东西染污,就不叫做真性;这个是相似,不是真染污。好比阴天,太阳没出来,太阳到哪里去了?被云遮盖住。诸位想想,云能够遮盖太阳吗?不能遮盖,太阳太大太大了。不能遮盖,好像是遮盖了。遮盖什么?遮盖我们自己的眼睛,我们看不到太阳。有了这个障碍,我们自性清净就不能现前。若要自性清净现前,一定要离烦恼;不离烦恼,自性清净永远不能现前。自性清净现前,就叫佛、就叫菩萨;不能现前,而被烦恼障碍住,就叫凡夫。这是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里面所说的原理原则,决定不能变更的。
演【性净障尽,出圆觉经。】
『性净障尽』,这句是出自《圆觉经》。以上三句,是从三种不同经论上为我们引证的。举出这三种不同的经论,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千经万论无不如是说,这就叫做佛法;如果违背这个原理原则,就不是佛法。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应,叫做学佛;不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应,叫做外道。所以我们自己必得要检点自己的心行,有没有与这个原理相应?我们天天修行,修的时候有没有德?修德,这个德是性德,修的是性德。性德是什么?「自性清净」,「性净障尽」。
我们每天在这里修行,是不是烦恼一天一天减轻?烦恼一天一天少了,这个心在境界里面果然一天一天清净,这就叫修德,你这个修就有了得,得什么?就是性德。烦恼分分减,性德就分分透。如果我们每天用功修行,烦恼不见得减少,性德没透出来,虽然修,没有德,白修了!虽修,拿不出成绩。诸位如果明白这个原理,无论你是念佛、参禅、持咒、诵经、礼拜,方法、手段无量无边,都不离这个原则,不管用什么手段,总是要断烦恼,要证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就是大菩提心,要证大菩提。
演【互融一句,总顶上三种。互融不二者,谓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也。】
『互融不二』,这才是真正入门。在执持名号修念佛法门的人来说,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性与修没圆融,还是二,性德不是修德,修德不是性德;功夫成片以及事一心不乱都没有圆融,圆融是理一心不乱。他为什么不能圆融?《疏钞》里面,明性和赞经这两段的意思,他不能够明了通达。这么说来,我们念佛人不能不研究经。其他经我们可以不研究,《阿弥陀经》不能不研究,而且要深入、透彻的了解它,透彻了解无过於这部《疏钞演义》。
我们今天一展开《疏钞》,得《演义》,这里面博大精深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如果没有这部《演义》,《疏钞》还是太深了,这里面许许多多微妙的义理我们还是看不出来。得《演义》,才是真正畅莲池大师的本怀,也是畅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之本怀。这个注子确实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真正如开经偈所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到人身,也遇到了佛法,不但遇到,而且真正难得遇到了《疏钞演义》,那么在这一生当中,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太辜负自己了。得这部《疏钞》,不但往生,稍用一点力可以上品上生,为什么?你所有的疑障都破除了。疑障破除,这一生得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是决定可能的,那就是真正契入「性修不二」,达到这个境界。
『全性』是性德,『起修』是修德;『全修』是修德,『即性』是性德,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性外无修,修外无性』,这在前面我们讲性德、修德,把这个意思已经透出来了,那就是心现识变,心识都是性德的作用。如果依《大方广经》所讲的体相用,性德是体,唯心所现是相,唯识所变是作用。体相用是一,互融不二,说体一定包括相用,说相一定包括体用,一而三,三而一,才真正契入「性外无修,修外无性」。这个时候,就是大经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个离,不是说把外面的相离掉。诸位要记住,外面的相是性德的实相,你怎么能离得开?离的是我们心里面的虚妄相,离这个。
诸位如果读过《唯识论》,这个话就好讲,也容易懂。唯识里面给我们说明,心心所都有四分,八个心王各有四分,五十一个心所法也有四分,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我们离一切相,离的是心心所的相分,不是离外面的境界相。可是诸位要知道,这心心所的相分是第七识以下的。因为八识的相分是亲相分,八识的相分是性德的相分,这个没法子离,唯识家称之为「本质相」,这就是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离是离虚妄相,七转识以及五十一个心所里面的相分,这是虚妄相,那不是真的。离这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个即一切法,就是一切法的本质相见到了,诸法实相见到了,是这个意思。到这个时候,才能真正悟入性修不二、万法一如。
演【又旧云:性净障尽,互融不二者。】
『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就是自性清净;『障』就是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也就是见思、尘沙、无明,障也尽了。这个时候,不但理事圆融,又如《华严经》上说「事事圆融」,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互融不二。
演【以全性起修时,破全性之无明,断全性之生死,终日本体,终日工夫,性净即障尽也。】
这是究竟即佛的境界。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断,障没有断干净,性没有全净;要到「性净障尽」才是我们学佛目标圆满达到,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不是正等正觉,这是理一心功夫达到极处。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就是理一心不乱。同样是证得理一心,功夫浅深差别很大,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叫做理一心。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提示这个原则,换句话说,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理一心不乱,成就无上菩提,那就是障要尽,性圆满的清净。
这一句佛号,最要紧的就是提起这个认知:要觉悟!这一觉,烦恼就没有了,无明也没有了。无明跟烦恼从哪里来的?不觉心动而有无明。从无明如果继续再迷,愈迷愈深才出三细相,出六粗相。我们在境界里愈迷愈深,这一句阿弥陀佛提醒我们觉悟,觉而不迷。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翻成中文是「皈依无量觉」。这一句佛号,不但与西方导师阿弥陀佛心心相印,那是取得他力必要的条件(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更重要的是自力,自力就是念念唤醒自性觉。觉了,性就净;觉了,障就断了。
如何叫这句阿弥陀佛念在口里是声声自性觉?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无明、烦恼。我们今天暂且不谈无明,那个相太细了,我们连见思都没断,怎能谈断无明?功夫是循序渐进的,先伏见思,得功夫成片;再断见思,得事一心不乱;最后再破无明,成就理一心不乱。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到的,可是你要会念。不会念的人,虽然一天到晚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压不住烦恼。烦恼是迷,他这个佛号不觉,他这个佛号还是迷,迷不能破迷,悟才能破迷。他就是一天十万声佛号,不能破迷,这样念法不能往生。
什么是迷?心里起心动念就迷了。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无论起的是善念或是恶念,一起念就是无明、就是迷;因为自性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没有念头。一有念头,马上要觉悟,立刻「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一起念头,自己晓得迷了,南无阿弥陀佛,我又觉了,一觉,妄念就没有了。所以初步用功夫,一起念,马上用「阿弥陀佛」代替它。因为你起了个念,是迷、是烦恼,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悟、是觉,把烦恼立刻伏住,这念的方法就得法。
用这一句佛号取代一切妄念,所有分别、执著、妄想统统用这一句佛号把它换掉,这一句佛号就能伏住分别、执著、妄想。真正能伏半年,你的功夫就成片。伏三年,事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得到,你已经证得念佛三昧,这就是真正功夫。这个理论就是这一段文所讲的。修德是从性德建立的,更何况性修不二!这个方法就是「全性起修」,为什么?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性德的名称,就是性德的名号,我们念这一句名号,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就是修德的全体。全性是南无阿弥陀佛,全修也是南无阿弥陀佛,诸位一定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
《心经》到最后把般若归结起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最怕诸位一听到这个咒,马上就学密去了,那你一定误会了,路子走岔了。咒,梵语叫陀罗尼,意思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我特别提醒大家,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是不是陀罗尼?这一句是不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一点都没错。比《般若心经》还要高明,《般若心经》是大神咒,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大神咒,是无上无等等咒,你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你是修无上密乘,不要再去搞别的密宗了。
有这样的认知,我们在一生当中,功夫快的人,三年可以得念佛三昧,相当於禅定;五年、十年就可以证得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可以分破无明。如果你会用的话,《弥陀经疏钞演义》这些理论、方法、境界你都会了,完全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一部《弥陀经疏钞演义》变成自己的生活,那就是全性起修,全破无明。你在一生当中,那是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上品上生。一生圆满菩提,这在理论上讲不是不可能的。事上讲行不行?行!事上讲也讲得通。问题就是你对於教义是不是真的了解?是不是彻底了解?是不是都能把你所了解的变成自己的生活?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这才叫「全性起修」,这才叫『终日本体,终日工夫』。这句阿弥陀佛,开始是伏烦恼、断烦恼,终极的目的是清净心现前。观照、功夫一定要会交互运用,这个进展就快速。底下这一句谈到交互。
演【以全修即性时,虽破无明,破无所破。虽断生死,断无所断。终日工夫,终日本体,障尽即性净也。】
这两句一合起来,就是功夫交互的运用。我们得要把这个话说清楚,如何交互法?不要被这些文字搞迷惑了。第一层的意思,佛号的功夫是在起心动念的时候马上把它伏住,立刻把它换掉。第二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就是清净心,以清净的眼见外面清净色。我们是以眼识,见的是色尘,为什么?眼识不清净。眼识何以不清净?眼识里头有四分,有眼识的见分、眼识的相分,所以它不清净。离一切相,我们以清净眼见清净色,以清净耳闻清净声,这是教给你如何用清净心见外面清净的境界,这就是第二层的意思。
如果我这个说法,你还是搞不清楚,那么你最简单记住一个原则:待人接物用真诚,决不欺骗,决不虚假。别人欺骗我们,我们待人还是要真诚,为什么?他在迷,他不晓得修德,我们是已经觉悟,我们要全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是什么?真诚的心就是全性。对待一切人、一切境界,真心是清净心、平等心。如果你在境界里有分别,这个心不清净;如果你在境界里面不平等,这个心不清净。清净心的相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无分别的。你能够懂得这个原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在境界里就练这个就行了。用这个方法帮助你念这一句佛号,佛号是提起你的觉心,用一句佛号又帮助你如是用心,用真心。真正能这样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正是古德所谓「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落空,这个原理是性净就障尽。我再举个比喻,比得最粗的,「性净」就是真性、真诚,「障」就是业障、罪业。我们不是天天讲要消业障吗?用真诚的心,业障就消除;业障消除,真心就显,就这么回事情。
你想真正消业障,要用真心待人接物。别人用假心对我,我还用真心待人。别人要增加罪业,我这个罪业也不能减少,好像我的罪业减少了,对不起那些天天增加罪业的人,这不叫颠倒,什么叫颠倒!所以觉悟的人就像佛菩萨一样,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世间人以什么样的眼光对佛菩萨?佛菩萨难道也跟世间人一样吗?那不但不能度众生,一定都被众生度去了。所以一定要觉悟,决定不能跟一般人一样的见解,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那么再问,这些人他以恶心待我、以恶意待我、以一切恶行加诸於我,我怎么办?给诸位说,正因为一切众生有恶心、恶意、恶行加诸於你,你以真诚心对待他,你无始劫以来的业障统统消除了。如果没有这些恶人、恶事,你的业障怎能消除?你的真心从哪里显示得出来?修行无过於历事炼心,在境界、事相里面炼你的清净心,炼什么?炼我以真心待人,就炼这个,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念佛。
真心待人处世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觉,样样都要觉、事事都要觉、时时要觉、处处要觉,觉而不迷,这就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一句口号,要把这个口号变作事实、变作我们的心理、变作我们的行为,这个佛号才是性修不二、才是理事圆融,名是事,境界是理,这叫真念佛人。诸位想想,我们过去这个佛号是不是这样念的?如果与这些理事不相应,难怪念了这么多年,连个消息都没有。能够如理如法去念,哪有不得消息?得到消息之后,自己信心具足,往生西方决定有把握,毫无怀疑,这个时候前途呈现一片光明,一天到晚法喜充满。这种果报从哪里来的?性修不二得来的。
序文第二大段「赞经」,这一段是总赞,下面一段是别赞。序文第一段「明性」是讲教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那些经,所依据的原理,他是依什么说的,凭什么而说的,就是第一段的五句文,教理。总赞是讲教义。会听经的人听教理,因为教理听懂了,一切经就贯通,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最上等的人。没有这个功夫怎么办?不得已而求其次,这就是教义。教义虽然不及教理,但是能够通一类的经,能够通一大部分,也了不起,通於一宗或者通於好几宗。
经文从开头一直讲到这一段,都是说原理原则,教理、教义。这两段经文,很像《华严经》所讲的,「一佛法轮海,一切佛法轮海」,那就是前面讲的明性;「一佛修多罗,一切佛修多罗」,那就是总赞里头所说的。所以一切经确实是互相贯通的,一部经的意思明白了,你再去看看一切经,都不出这个原理原则,统统都能够会通。我们再看下面别赞,别赞就是著重於这部经。
【二、别赞】
下面有四小科,四小段:
【初先出说经所以,二统论净土功德,三特示持名为要,四广显持名所被(ㄆ一)。】
序【故我世尊,乍说三乘,终归一实,等颁珍赐,更锡殊恩。】
这几句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经说法。
演【故我世尊乍说三乘者,故字,承上妙用来。】
『故』这个字是承前启后。
演【我者,亲之之辞。】
这个字随顺世间法而说的,佛法无我,决定没有我见、我执,这是不得已随顺世间言辞来说。对众生来讲,因为众生是有情,有情众生,这个说法特别有一种亲切之感。『我世尊』,我们的世尊,我们的佛,亲切之辞。
演【乍说三乘,指华严之后,法华之前,四十年所说之法。】
「乍说」是暂时说,是权说,不是真实说。「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华严之后,法华之前,佛讲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四十年所说之法,这就是三乘法。《华严》是一乘法,《法华》也是一乘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才是世尊出世度生的本怀、本意。为什么说三乘?众生迷得太深,说一乘法我们不能接受,世尊这才用一些善巧方便法来诱导,逐渐把我们的程度、境界向上提升,要提升到一乘的境界才算是达到他度生本怀、教化众生的目标。譬如,老师想叫学生成就圆满的智慧,得到最高的博士学位,没法子叫这小孩一下就念博士班,不得已才设小学、中学、大学,这三乘都是方便法,帮助他提升境界,最后拿到博士学位才算是教学的目标达到。佛对众生就像这样的方式。
演【终归一实者。】
『实』就是真实,可见得三乘都是权、方便门,是权巧方便的,不是真实。所以古大德判经,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判作圆教一乘只有两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别教一乘是《梵网经》,所以一乘经总共只有三部。诸位不要因此而认为《弥陀经》不是一乘经,须知《弥陀经》是一乘经典的尖端,古人虽没说,可是一乘经上有。《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会到《阿弥陀经》。换句话说,《阿弥陀经》是一乘经的最高峰,你自己要认识!古人说话非常含蓄,不像我们现在说得这么粗显。《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足见《阿弥陀经》是最上一乘法,是一乘经的最高峰。
演【指法华经,此经荡化城之执教。】
此地讲终归一实,这是指佛末后所讲的《法华经》。『执教』就是所知障,佛讲经讲什么理他就执著这个理,讲什么法门他就执著这个法门。
演【解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故。】
《法华经》称之为「开权显实」,到这个时候才说真实话,过去四十年所讲的都是方便法。为什么从前不讲真实?以前程度不够,没有定力、没有智慧,纵然佛说了,他不能相信,说了等於没说。到这个时候有四十年的修养,相当的定功,相当的智慧,佛说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可以能够接受,这才开权显实,讲真的。
演【等颁珍赐者,如诸子出宅,等赐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等。】
这是《法华经》里面的比喻。『等』是平等,『珍』是珍宝。『庄』是庄严,『校』是校饰、装饰。这是说明佛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差别。我们今天修学佛法,在佛法里所得到的,无论解与行或者证,有种种差别不一样,这是我们自己接受有差别,不是佛的教学给我们的有差别。我们这个心愈真诚愈清净,所获得的功德愈殊胜。你还是用分别心,还有执著,还有人我是非,你所获得的当然有限。
演【更锡殊恩者,殊恩言异常之恩,因上有如是至妙之用,故於一代时教中复出此经也。】
「殊」是特殊,「恩」是恩德。『更锡殊恩』就是指的本经。这是明显的说出,《阿弥陀经》在《华严》、《法华》之上。《华严》、《法华》是「等颁珍赐」,《阿弥陀经》是「更锡殊恩」到了无以复加,赞经把这个经捧到尖端,再没有超越的。诸位要记住,这决不是莲池大师与古德法师「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你要是用这种态度看大师这个疏注,那就错了,无上的珍宝你当面错过!
这个注解流通得很广,看的人很多,几个人看到能真正受到感动,一心一意去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动?当面错过!如果真正觉悟到,看出佛祖这种苦口婆心,没有不受感动的,而将世缘放下,一切经论、一切法门统统放下,专修这个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是无上法门,第一法门,在《华严》、《法华》之上,能帮助你一生证得无上菩提;只有这个法门,除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达不到。这算你真正认识,看清楚了。这部经花四年时间把它讲一遍,值得!用四年功夫听这部经,不长!今天时间到了。
资料恭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21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