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大德居士,居士文章全文,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2集)——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2集)  

  今天咱们一块来参研第三十四品「心得开明」。我们修行主要就是为了这件事,要心得开明,这一品以这个为名字。这个是很重要的内容,是未来佛与现在佛的对话。弥勒是当来下生,是未来佛,这是弥勒佛听了佛上头那一段,因为从上一品起,弥勒佛已经是当机了,对於无量寿法会这一次讲经,这以后,从三十三品以后,弥勒是当机,当机就是他最应机。所以这一点也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未来佛是最当机的听众,也就是对於这个事他最合适、最有缘、最有责任,他最能领会,当机。

  听了佛的劝谕策进,劝说、教育来促进,听了之后他就向佛汇报,要陈述闻法以后自己的情况。这就像病人吃了药以后再看到医生,要说我吃药以后我现在怎么样了,这个谁都知道汇报,求法同然,大夫才知道这个药对於你是不是合适。所以是好的、坏的都应该说,我更肚子痛了,或者我吃了某一方面的病好了,可是某一方面又怎么样了。所以这种都是必须的。现在这一段是弥勒听了之后他的汇报,他就「白言」,白是启白,「佛语教戒,甚深甚善」,佛说的这些教导、这些诫勖,就是说不应当做哪些,有所禁止,有所约束。佛之所说都是契合於第一义谛,都是契理的,所以就甚深。而佛之所说都是转凡成圣,至理一言就转凡成圣,一句话把凡夫点了成圣,所以甚善,非常深,非常好。具体表现在哪里?「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他是当机,代表大众,代表诸大菩萨、人天、一切与会的大众,都蒙到佛像慈父一般的恩泽、恩惠,都从忧苦中得到解脱,而且是得到彻底的解脱,所以就赞叹甚深甚善。

  佛是法王,法中之王,「《法华经药王品》曰:「如佛为诸法王」,佛是诸法中王。释迦牟尼佛也自说:「我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佛是法王,佛也自称。谦虚当然是好,过度的谦虚就变成虚伪。我慢当然肯定是不好,谦虚是好,如果过度的谦虚,我们就是如实,佛也不要谦虚我不是法王。所以直起直用,如实而说,我为法王,於法自在,这里头没有一点我慢。於法自在者,就不为一切法所拘束、所限制、所烦恼、所干扰,所以才得自在。不是说我的地位高出一切,我是最高的主宰,那就成了上帝。佛法是最平等的,没有这种思想,说法王也不是说我地位高,但是觉悟高,大家要知道。所以我常说,大家在名利上的要求是愈低愈好,对於觉悟的要求是愈高愈好。法王是觉悟高,於法自在,没有一法可以当情。所以禅宗说,「无一法当情」。有一法当情,你对於这一法就不自在,你就不是法王,你就捆住了,就有个系驴橛,栓驴的橛子把你栓在那,你就成一条驴,不是法王。

  「尊超群圣」,这是大家对於佛的尊仰,受世间的尊崇、依止,超过其他的一切圣。所以小乘教初果以上称为小乘的圣人,二果、三果、四果都称为圣人,大乘法以初地以上称为圣人,三贤位是贤人。超过一切地上菩萨,一切小果的,从初果到四果阿罗汉。而且「光明彻照,洞达无极」,佛的智慧光明彻照一切。《净影》解释,「光明彻照,自福殊胜。达空无极,自智殊胜」。这两个连起来,「如来从体起用,「悲智并运」,这样的话这个妙用是没有穷尽的。因为佛为法王,尊超群圣,自证究竟,而度生之愿是无有穷尽,没有边际,因此「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为一切天人之师,佛的十号就是天人师。现在有很多人总是信不及,又是东学一点这个,西学一点那个,什么气功、道教,不知道气功、道教他们所崇奉的天都以佛为师,而且是一切天人之师。所以云门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这就是凡夫对这两句话的体验,那就需要把这个太子一棍打死。他这个独尊不是那个地位的尊,刚才说是觉悟的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要体会到这个地位的尊,什么什么神通的尊,学问什么什么,都应该一棍子打死。但是佛的本意不是如此。唯我独尊,所以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今得值佛」,即现在我们,值者是遇也,我们能遇到佛。所以佛是难遇,我们现在生於佛后,就没有能遇见佛。但是现在还能够来接受这些遗教,实在已经是莫大的幸福。当时在法会上的人,那是比我们福气大得多了。或者他们亲自见极乐世界,这个信心还会有动摇吗?「今得值佛」,已经是殊胜殊胜了,还又听到关於无量寿的这些教导,「声」就是指的教导,佛说了这个《无量寿经》。所以那天我又写了一篇文章赞叹善导大师。咱们国内的人对於善导大师很不知道尊重,台湾也是这样子,来了一位忏云法师,他还不知道善导大师的自杀是错误的记载,我告诉他,他们都很惊讶。所以是给善导大师抹了黑。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日本人对於这个信得很结实,是弥陀的再现。他就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为什么要出现於世?《法华经》答覆这个问题,佛为什么出现於世?因为「一大事因缘故」,为了一个大事因缘。什么是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是《法华》的话。现在善导大师怎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所以弥陀本愿海就是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的大事因缘。所以蕅益大师说,这句佛号就是释迦牟尼佛之所证,全给众生了。

  因此能够听到关於这方面的,佛的这些言教,「糜不欢喜」,没有一个不欢喜。「心得开明」,心就得心开、就明白。所以这是「演慈辩,授法眼」,佛是慈辩,把这个法眼授给了每一个人,因为众生没有能力知道阿弥陀佛,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些是不理解的,只有听见佛的教导才能够相信,才能够明白,心开心明,等於自己有了法眼。再说禅宗和净土,「若待融通是两物」。禅净如何融通?答话的人(我没去查书,大概是莲池),「若待融通是两物」,要等著融通就是两个东西。所以达人的见解和凡夫的见解,大家要知道,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放弃这些俗人的见解,把它丢干净才行,一点也不叫它剩,都是些俗见。所以他这个就是心得开明。这就是弥勒当时把大会大家的情况向佛汇报。

  「佛告弥勒」,佛就告诉弥勒(弥勒当机,对著弥勒说的),「敬於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这四句话在一大藏教中,这是很重要的四句话,也就包括了整个大家要注意的事情。「敬於佛者,是为大善」,你能恭敬於佛,这是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实实在在应当去念佛,截断狐疑。这里头我们所要注意的是这个敬字。一般只能体会,我要正心诚意,恭敬在佛前顶礼,供品要洗得很干净,脏东西都要摆得很远,这些地方去体会那个敬,其实这不相干。真正敬字的含义,像《净影》的解释,「敬荷佛恩,名为敬佛。」荷是承担。什么叫敬佛?你能够承当、承担,担得起,你能够领受佛的教诲,这才是敬,不是形式上的。像上次有人赞叹王胜宣,念佛之前要洗三遍手,这都是形式,也可以说都是罗嗦,关键是你的心。所以敬於佛者是为大善,你要承担,你要领受,领受就是佛说的话你要理解;承担,你要弘法利生,佛伟大的誓愿你也承担起来去做为你自己的誓愿,这才是敬佛。不是到时候弄点供品,多磕些头,这些事情叫做敬,这都是表面。初机当然要从这入手,连这个都没有你更不行了,但是仅仅是这,那就很不够。「敬於佛者,是为大善」,也就表示佛不是希望你磕头如捣蒜,你献很干净的供,怎么怎么庄严道场,让人一看,这一切都是有为法,不是这些。对於初机没办法,所以现这些事相,而真正的是什么?就是你要领受、你要承担,这才是敬。这样的话你才理会佛的话,敬於佛者是什么?要当佛的接班人,这才真是敬,要当接班人,这是大善。大善不是对待、相对的善。因为佛万劫薰修才入佛知见,拿佛的知见来开示我们,让我们都能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拿佛果地的觉位做我们众生因地的初心,所以就可以不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顿入佛智,这一生就成办了。所以贡噶上师我亲自问他,他亲自回答,往生极乐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凡夫处处都是二,达者处处都不二。所以大家就少二一点,夏老师常说,京戏有一句话,你就坏在这二上。夏老师常常把一些京戏的话拿来说无上法,就是坏在这二上。

  我们遵守佛的教诲,给我们这些遗教都是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咱们来观照。有些无住生心你不容易,你先从一个如梦幻泡影,这是可以观照。事情来了,喜乐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你这个要能做到,你就大变活人了,我保证你,人家会感觉你怎么变样了,你就大变活人了。你现在就是不大当它是梦幻泡影,认真。起观照般若,观照愈入愈深,最后证入实相般若。所以我们要承这个恩,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就「横生四土,圆登不退」,这才真实的敬佛。因此「敬於佛者,是为大善」。不是要求你恭敬、上供,怎么怎么样,这些表面也如梦幻泡影,有什么真实意义?但是为了初机、为了初心,也是功德,或是福德。

  「实当念佛,截断狐疑」,只有念佛。蕅益大师说,释迦牟尼佛成佛所证的就是这一句,所以应当来念佛。这一切你自己明著做不到,你只要去念佛,你就暗合道妙,你不知不觉也能契入无住生心等等,所以应当去念佛。「盖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实为佛恩中最上之恩」。我们要领受这个恩就要自己念佛。但是不要狐疑,狐就多疑。所以渡河的人,看见有狐狸的脚印就可以放心走过去了。它要听底下有没有流水的声音,它很小心。所以不要狐疑,我们要勇猛直前,不是像狐狸那样过河,走几步听一听,走几步听一听,老在那琢磨。所以就是时信时疑,一会信一会疑,半信半疑,或者勉强念一念,可是心中还不安,我这么著没法子,什么时候再说;或者虽然在念佛,心里想著其他的,还想著有机会去学点什么别的,这都不是真实念佛,这都是有疑。密宗里头就是这样,念那些咒的功德都吓死人,说老实话。后头就问,是不是这样子?他说:是,唯除於咒生疑。你听了这些咒的功德你吓一跳,你就是生疑,对於你就不兑现。要不生疑,才「截断狐疑」。截断狐疑是两方面的意思,一个就是说你应当不要狐疑,老实念佛;还有,念佛可以去你的疑。所以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说,有的三昧能除贪,有的三昧除瞋,有的三昧除痴,除过去的,除现在的,除未来的,只有念佛三昧一切都除。所以它能够除掉疑,念佛只要到了念佛三味,这种疑就自断了。所以「敬於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

  「拔诸爱欲」,这些爱欲,种种的爱欲,都要把它拔掉。爱欲是世间人最贪恋的东西,而这是苦的因,所以欲为苦本。龙树菩萨在王宫中就体会到这一句,受难的时候,知道欲是苦。为什么受这个苦?因为你的爱欲,所以要拔掉种种的爱欲。「杜众恶源」,杜是塞住、堵住,堵住一切恶的源流。因为你做了恶业,做了恶业就要入恶道,就要入恶趣;你不做恶业,叫做杜绝恶源。再有一个解释,这是日本的《会疏》,它说烦恼之中瞋恚最重,瞋恚是入地狱的,又说无明也是源,无明和瞋恚这是源。佛对於这个都断尽了,没有余残。所以这个杜众恶源,一个就是《净影》,是从众生边说,我们应当堵住这些;《会疏》,日本人是从佛那边说,佛这些都没有了,这个不妨合参。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於是乎在三界之中,当然诸菩萨这一切都是游戏,我们念佛得往生的人同样的乘佛的威神,也就可以分身到无量佛刹度无量众生,也如大菩萨一样游步十方,游步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游步三界,一切往生的这些菩萨,「随意修习,无不圆满」,随他的意怎么修怎么习没有不圆满的。所以就游步三界,无所挂碍,随缘度脱,教化无边众生。「开示正道,度未度者」。到三界去做什么?就是给他们开示正道,开示佛的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往生极乐,明白自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些真谛,来度那一切未度者。这是上面这个。

  底下,「若曹当知」,你们应当知道,十方世界这一切人民,「永劫以来」,就是长劫以来,这个时间不可说,辗转於五道之中。这把修罗打开了,就剩了五道。辗转在五道里头轮转,「忧苦不绝」,忧愁苦痛没有停止的时候。天人虽然寿很长,但是从整段时间来看,还只是一刹那。所以忧苦是不断的。众生生的时候很苦痛,老了也苦痛。咱们岁数大了,这一年就保不住去年健康的那点福了,这福就减少了,再有多一点病,也苦痛得很。「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这众生臭。不净这里头讲了很多,也讲了几种不净,我们只举一种。《大智度论》里讲五种不净。为什么说恶臭不净?五种不净就是说「种子」,种子就是父精母血,不干净。「住处」是胞胎,胞衣里头,不干净。「当体」不净,你这个人整个全身都不净。在河南干校他们派我杀猪,那都是唯命是听,当然我是不动刀,从来不动刀,我就在旁边看,帮凶。但是一刀子下去,这个皮一剥开,跟人就一样了,实际上还是猪。所以人就是一层皮,剥开了之后非常不干净,全体不干净,而且是臭的,有一股臭味从里头喷出来,恶臭不净,真是恶臭不净。人你看著表面是一层皮,实际上是极脏的一个东西,是一个行动的粪坑,就是这样,恶臭不净。「外相」不净,不但是里头不净,外相也没有什么净,你看看这个鼻涕,到处分泌一些东西,眼睛也分泌东西,浑身出汗,有时臭汗,这外形,毛发脏,外形也不净。「究竟」不净,彻底说,整个身不净,死了一烧也是脏里巴几的一堆灰,这都不净。这五种不净就是种子、住处、当体、外相、究竟,都不净。无可乐者,众生不知道,自身也是如此,有的时候许多迷恋,被一些假相所迷惑。《聊斋》的故事中「画皮」,实际就是一层皮,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最相宜於你自己来决断。决,要决定,要断除,要断定。这几句,「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决就是下定决心,断就是斩断这些恶因。「洗除心垢」,所谓要断的恶因也就是这些贪瞋痴,也就正是心垢,这个心垢要把它洗干净,要把它去掉,或者洗除,这样的话,言和行都是忠和信。怎么叫忠信?「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谓之忠信」。你说的就是你做的,你做的就是你说的,这就是言行忠信。「表里相应」,表是语言,里是心,言和心是不相违约,心口如一。刚才说「言行忠信,表里相应」,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是说行和言要一致。底下谈到心,对心来说,你行还是表现於外的。有的人他做作,言行可以一致了,不见得表里相应,他内心不是那一回事。现在有人就是成天说假话,他这个习气不得了。所以一个人的习气不得了。我看也没有必要,他有什么必要要这么说?但是他成天说,老说,这个很可怕的。所以连他的所说和他的所行,这个表和里他不一致,这就表里不如一。总之这都是很大的毛病,我们都要避免。我们要决断,要洗除心垢,言行要忠信,表里要相应。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只要你自己能够救度,才能够互相救济。「至心求愿」,以至高无上至诚的心来求,去达到你的本愿。所以求愿者,是求能达到你的本愿。现在大家都有往生之愿,现在我们就要去达到这个本愿。这个不只是拜佛那求,求佛保佑我达到这个愿;是,也需要这么做,但是你光求佛,你自己不做,佛就不加持你。你这个愿到底是不是真的?你要是真的,自然就有行动,自然而然要一天比一天你所留恋的东西能够放得下,你所改不了的毛病能够改,你所做不到的那些修持你慢慢能做得到。这种证明不是要到你最后死才能证明,是天天都有证明给你。每天都有证明,你不用问人,只要你自己真有这个愿,真正负责任,天天有分数卷子判给你看;就是你不看,装没看见,有的根本不看,看见也不管它。所以要至心求愿。「积累善本」,善的根本,我们现在这个净土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善之本。积累善本就相当於一向专念。这么做,「虽一世精进勤苦」,这一生你看见他,他也不是去弄一些好吃的、弄一些好享受,去玩耍,游山逛水,歌台舞榭,是很勤苦,很精进。但只是很短一段时间,「须臾」,须臾是四十八分钟。你看他一辈子很辛苦,其实短短的一点时间,只是四十八分钟。「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他永离诸苦,一个就是离苦,这一切苦决定的离,不是暂时的离,所受都是大乘法乐。「永拔生死之本」,这是最大可乐的一件事情,生死的根本一下子就拔除了。「无复苦恼之患」,你再也没有为了生活,为了眷属、生病,为了种种的事情来扰乱你,都没有了。「寿千万劫,自在随意」,寿命是无量的。

  所以应当个个要精进,「求心所愿」,求到你心里头所愿的这件事情。「无得疑悔」,不要又怀疑又后悔,一怀疑就动摇,悔就是说不想再这么做,改变了。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巴建明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谓这些具体的例子,在目前还是反面教材,将来还能不能转回来不知道。不过确实是说,他成天在忙道场,刚从五台山回来,他就跑到耶稣教去了。所以谁说你就能担保你自己?他一直没有什么变化,朝了五台回来,他就这些佛教都不参加,回到他耶稣教。这就叫什么?这就叫悔,他不干了。不要怀疑,不要悔,自己给自己找过错,「自为过咎」,自己造罪过。这样的话你就是,这个是更严重了,这个罪过就大了,你就是还没有离开佛教,你还是在念佛,可是你不是那么精进,你就半信半疑,你对於佛教的道理不明白,你就是其他的功德还殊胜,能够得到往生,是生到边地。边地底下要讲,生到边地是比下品还差一点的。这个主要的特徵是什么?智慧不够。不要动摇,不要自己又迟疑,将来自己生到边地里头去。这是自为过咎,不是谁在那不让你去,不让你入界,不给你办户口,是你到那你就再不往前走了,就等於这么说。这是打譬喻。

  在「七宝城中」,边地是七宝的城,也是跟极乐世界一样的庄严,胜过一切天宫。「於五百岁受诸厄也」,在五百岁里头受这个厄,什么厄?就是不能见佛闻法,所以心里很著急,就受这个厄。这个五百岁,我们在这个地方应当把它解释为是极乐世界的五百岁,就长了。不过我们这个地方不要太执著,总之这个时间都是活的,现在这个时候根本是众生的错觉,极乐世界更是活的。所以要从《观经》说,那个最下等的,要十二大劫花才开,那个十二大劫是指的咱们这的时间。这个五百岁呢?极乐世界的时间。但是有的人也不是一定要这么长的时间,可以提前。像袁中郎,他作《西方合论》,只生边地。那天来了一个人,他自己说,自己估计是生中辈,其实他就估计高了。谈何容易,生中辈,一般能生到边地就不错。袁中郎写的《西方合论》列入《净土十要》,所有净土书中挑出十部最重要的,它这个在里头,他就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生到极乐世界。他把他弟弟袁小修接到极乐世界(这篇文章可以看),袁小修「纪梦」,介绍他梦中见到他哥哥的情形,哥哥最初生就是因为戒不够。所以三辈九品种种所说的,不能把全部什么都概括,有各种各种特殊情况,千差万别,他很快就见佛闻法。所以这个地方可以证明,边地之所以不能见佛闻法,他因为智慧不够,闻法也不懂。但是他智慧猛利,虽然戒行有差。所以他这个房舍不在空中,它还在地面上,但是他很快就离开了边地。所以就不可以一概而论,这个时间。你如果忏悔,这后头也说,你怎么才能出来?你要忏悔,忏悔你对於佛的智慧不信,对你自己的智慧不信,你忏悔,你这个业消了就出来。所以这不是一个死的时间,五百岁可以说只是一个统计数子,统计的平均数字,就这样子,不可把它僵化。

  说到这之后,「弥勒白言」,就汇报了,「受佛明诲」,受佛这样明白的教诲,我们应当「专精修学」,要专心精进来修持学习。「如教奉行」,这四个字是最重要,我们能不能够成功,就在於你能不能够如教奉行。因为汝意不可信,那你信谁?所以一般就是信自己。告诉你汝意不可信,那信谁?信教,你所认为的善知识他教你怎么做,经上教你怎么做,你就按著教去做,不要按你自己的意思去做。所以如教奉行,这是一个关键。你老把自己的意思搁在善知识的意思上头,甚至於搁在佛的上头。现在很多人是这个态度,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错的,哪一句可以接受,哪一句不行,必须得改,那个行不通,这叫批判接受。要如教奉行,你也选择适合於你的,当然很多经,哪一宗适合,你既然选定了,就按这里头的这些教化。不但密宗是尊师,禅宗也是一样,「欲求无上道,第一莫疑师」。因为又不能信己,你怎么办?所以要求无上道第一就是不要怀疑老师。「但摘果子吃,莫问树横直」,你要摘果子吃就算了,你管它那个树的枝子是横的是直的?你多事。求无上道,第一个就是说有果子你吃。所以这是弥勒回答,「如教奉行,不敢有疑」,对於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不敢怀疑。

  当然你心中起了疑怎么办?那就需要仰信。所以从仰信开始,你相信这是佛说的,佛是大智慧,佛不能有错,你不要相信你自己。所以都是要破除自己,就是要去掉我,最后就是要无我。现在只是告诉你,不要相信你自己,事实上你要真正做到没有你自己,这是一贯的,佛的东西是一贯的,你还信什么?可是自己有个想法,自己有个概念,自己有个见解,这个东西牢不可破,这个学佛就慢了。对於这个要破除,要依教奉行,对於佛之说不要怀疑,先仰信,仰信之后你去做,做了之后你就会明白。宋敬强本来不信净土,他让很多人去学密,我说你错误。他是搞气功的,他有两百多个徒弟,我说你把徒弟都介绍到密宗是个错误,他马上改了,看了些净土的书,现在也信起来了。先是仰信,他没法子,他并没有理解,他就照做,照做之后,他自己也看看书,自己也信起来了。现在就是说不敢有疑,你先仰信。不能信自己,最不能信自己,要知道这个。

  下一段「浊世恶苦」,这一段魏默深全部给删了,所以就是他这个会集本欠缺之处。这个地方很重要,大家这些地方上要重视。「佛告弥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端心正意就是正心诚意,「不为众恶」,不做种种罪恶的事,「甚为大德」,德者得也,能够得到东西。你不为恶,这是个大的德。「所以者何」,为什么?「十方世界善多恶少」,它那都是很多的善很少的恶,人也是善人多恶人少,他的性格里头也是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很容易劝导教化。「唯此五恶世间」,这个地方是五恶,五种恶具足,这样一个世间,「最为剧苦」,这是最大的苦。所以佛也说,咱们这的人是刚强难化,非常难於教化,特别的苦。

  「我今於此作佛」,我在这个世界作佛。所以《阿弥陀经》里头大家都称赞释迦牟尼佛,在这样的世界上成佛,了不起!就是为了度大家,要让大家干什么?要让大家舍掉这五恶。刚才不是说五恶吗?五恶形成剧苦。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在这个世界成佛,就让大家舍掉这五恶,舍掉五恶就去掉五痛。你作了恶,今生你就要很多的苦恼,最后是众叛亲离,受法律的制裁等等,这是五痛。死后还要更严重的,入地狱,万劫千生,受苦不尽,这是五烧。怎么能「去五痛,离五烧」?先得让他不作五恶。我要「降化其意」,所以慎勿信汝意,佛的出现就是要降伏众生这些意。我们不要说,这说的都是恶人没有我的事,都有分,怎么没有你的事?所以要降化其意。这个意是不是能化能降,就是你学佛能深入不能深入。不但不五恶,还要反过来,「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修行五善,持五戒,或者是十善,才可以生天。

  底下,「何等为五」,哪五样?「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第一个是指的什么?是杀恶。所以五戒就是杀盗YIN妄酒。底下再附带说一下,五戒又包括十恶,所以佛的教戒是很全面的。世间诸众生类,从内心就是想作种种的恶。所以众生,你要知道,他有种种恶的根性。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就想要作恶,天性。有的小孩残害动物,不点的小孩。说「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觉得小孩这么解释是错误的,小孩本来是善,没有的话,小孩虐待动物,把那个虫子去喂蚂蚁,哪善?「人之初,性本善」是指的最本,人之初是人之本,人之本是善。欲为众恶,「强者伏弱」,恃强凌弱。「转相克贼」,互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互相克贼。克是克制,贼是盗贼,贼就是害,互相偷袭,螳螂吃了蝉,没想到黄雀在后,又把螳螂给吃了。「残害杀伤」,活活的一条生命残害,你看蚂蚁吃那个槐树虫子,槐树虫子疼得蹦,蹦下来之后蚂蚁咬著不放,这残害杀伤,它以为乐,逮著个东西吃,而那被吃的很痛苦。「迭相吞噉」,互相你吞我、我吃你,就是迭相吞噉。「不知为善」,不知道行善。人现在也是一样,人不过是经过厨房就是了,也就成天在这吞食动物,没有两样。「后受殃罚」,以后,这都是杀,互相杀,后受到灾殃,受到罪罚、罪责。所以在世界上有「穷乞」,很穷的,要饭的;「孤独」,没有人养的,小时候是孤儿,老了之后是五保,没人照养的孤独老人;「聋盲,瘖哑,痴恶,尪狂」,聋子、瞎子、哑巴、愚痴,尪是瘸腿的,狂是精神错乱的。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就造成今天这个样子。

  另外有一种,是「尊贵,豪富」,地位很尊贵,家里很有钱;「贤明」,很贤能,很明白;「长者」,年岁寿数很高,称为长者;「智勇、才达」,有智慧,勇猛精进,也有才华,也通达,这一类的人都是由於多生的慈爱和孝顺。所以父慈子孝,慈是与人为乐。为什么孝道可贵?因为孝道不是为自己的。你跟爱人好,爱人跟丈夫好,一半为对方,一半为自己。你爱儿女,你喜欢儿女,你慈悲,一半为儿女,自己也喜欢,觉得他高兴,你看著你也乐,你也就高兴,他愁你也就苦,他快乐你也得到快乐。只有对於父母,只是单纯为了父母,不是你自己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个功德非常大。多生的慈孝修善,做种种的善法,「积德所致」,是多生的修善积德所致。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人世间就有这样眼前现成的事情,有的就受罪,有的就享福。「寿终之后,入其幽冥」,到了阴间,到了冥界。「转生受身」,你要转世,这是转生;另外有一个后有,有另外一个身体出来,受一个身。「改形易道」,你要是人变成了鸟,你就改形了,不是这个形状,你原来没有翅膀,现在变成有翅膀;而且也换了道,你现在是人道,变成畜生道,改形易道。一个是改变形状,比方麻雀变成鹦鹉只是改形,没有易道,都是畜生道。改形易道就都在里边,这样就有「泥犁」,就是地狱,有「禽兽,蜎飞蠕动」,指小飞虫、小爬虫,最下等的动物,这一切。这一切像什么?就如「世法牢狱」,咱们世间法也有牢狱,这个牢狱是苦,最后要杀,是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到了地狱里头,魂神是指的第六识,命精是指的第八识,代表你自己的,之后就随著你的罪业,而定你下一生的趣向之处,到哪个地方去。「所受寿命,或长或短」,到那一去之后,有长有短。

  他拿这个譬如,譬如什么?就譬如世法牢狱,世法牢狱也是如此,先只是普通的给你戴个手铐脚镣关起来,最后才处以极刑。这就是比方人死了,现在我们受的是五痛,死了之后你要入幽冥,你要随著你的罪到一个地方去,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你转世,所受寿命或长或短,你如果入到地狱里头那就长极了,多少劫不得出。所以就是这个样子,跟世间也是一样,先看很轻的,后来这种重报在后头。所以今生你所受的是五痛,死后还有五烧。你死了之后,魂神命精随你的罪投奔,寿命或长或短,多少万劫不得出来是长,短像一个朝生夕死的小虫虫,一天几生几死就是或短,这都不一定。或长或短,短它也并不是说你一下子就解决了,不是,它又生,它老是这个东西,它老生。所以给释迦牟尼佛布置精舍的时候,一个阿罗汉就哭了,说前一尊佛修精舍的时候,地上这些蚂蚁它们就是蚂蚁,现在换释迦牟尼佛,它们还在当蚂蚁。两尊佛之间多长的时间!「或长或短」,善趣希望长,恶趣就希望短。所以说念长寿咒的人不要对著动物念,就是这个道理,你念了之后,它听见它长寿,对於它是很大的祸患。

  而且是「相从共生」,来世都是因为这个业力的关系,你跟著我,我跟著你,一块生。你要去讨债,必须你到世间来,那个欠你债的人他也得来,你才能要这笔帐;你来他不来,他来你不来,这帐要不成,都是如此。所以一生的来来往往,都是这些讨债还债的事。其实一生都是债务关系,从我们当奶娃到现在都是债务关系,人欠我,我欠人,就是这样的问题,你当是怎么样?还新又结了一些帐,而且还是债务关系。结了一些帐,我又放出一些钱,我又欠了一些钱,都是债务关系。相从共生,都是这些互相有关系的人,要债还债一块又都出现於此。「更相报偿」,互相,你来回报,你来偿命,互相就这样没完没了。

  「殃恶未尽,终不得离」。你这个罪殃,你这个恶没有受尽,永不得离,永远是出不来,就在这转。「辗转其中」,就好像槐树虫让蚂蚁咬,在那蹦来蹦去,不等你都吃光了吃死停止不下来。「累劫难出」,多少劫,就跟那个蚂蚁一样,释迦牟尼佛又成佛了,它们还当蚂蚁。因为你想,它的脑子里都是什么?它的识神里头是什么?它所见的只是蚂蚁,它的同志都是蚂蚁,它的敌人也是蚂蚁,它没有别的。它又结一些新债,新债还是蚂蚁,它欠人、人欠它,出不来了。「难得解脱」,你不容易解脱。而且就是信了佛,修了佛法,你还是难得解脱。所以夏老师听到净土法门之后,一人在屋里头呵呵笑,笑了几天!笑什么?笑我这回可有办法出来了。这才真是为生死心切!大家缺少点这个心,生死心不切,不知道生死可怕,而不知道我能够出去就这么重要!所以我说王胜宣你信不深愿不切,就是生死之心不切。他现在这么老了,七十多岁,还要研究韦驮。他把我的那段话放到杂志上写出来了,他说黄老师批评我:信不深,愿不切。我哪敢随便批评人,这根据他的行动,这个事情这么重要,你哪有闲功夫搞那些事情?这如救头燃,不光岁数大的人如救头燃,年轻人一样如救头燃,你脑袋上著火了,哪还有那些闲情逸致?「痛不可言」,这个痛苦是不可说。所以释迦牟尼佛看见那个鸟吃虫子就要出家了。就是这个,就是互相杀,互相吞噉,互相报应,难得出离,痛不可言。它这个痛苦,它不是就死一回,是老生老死。现在这种科学培养,大量的孵出来,一出出多少,这个生死报应更快了,多少肉鸡,多少肉猪,一出出多少,一杀杀多少,一会又出,这个周率快了。周率快就是一个时间之内死的次数更多,被杀挨刀的次数更多,简单说就这话。以前还慢一点,现在是更快了。痛不可言。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天地之间自然就是这样,自然如是,你做五恶就要受五痛,死后有五烧。「虽不即时暴应」,不是当时顿然就给你显现出来,叫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但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终所作善业、恶业都归在你本身上,一样也跑不了,这是第一。五戒里第二就是盗。盗的含义,不属於自己的、有主的东西,不管是多是少,他不给你就拿了,这叫做盗。其实我们现在还应当再扩大一点,还不光是东西,连这种美名、名誉都属於盗,把别人的功劳归於自己,都是盗;不应该我享受的东西,我享受了,都是盗。都是通论,比方说杀业,我说人人都有分,都吃过荤,谁没有分?所以不要觉得与自己是无关。盗业我看也一样,每个地方都有分。

  「世间人民,不顺法度」,不符合於法律和制度。「奢YIN骄纵」,这YIN有女字旁,是指男女之事,奢是奢侈、过度,过度的贪恋男女之事,骄纵是骄横放纵。「任心自恣」,随著这个心纵情於享受快乐。「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这都是搁在盗戒里头。在上位的人,过去做宰相的人,不明白,不能选贤与能,用人不是唯贤,用人唯亲,这就是盗。国家给你这种地位,你不给贤能的人,给你的亲人,你看这不是盗,这是什么?这就是盗,你居上不明。在位不正,你有地位,你当权,你不正派。你说只是一个「在位不正」四个字里头包括多少坏事,可以行男女关系,可以接受贿赂,可以结党为私,种种的都在内,这都是盗,在位不正。而且「陷人冤枉」,诬害人。因为你不正,你就会怕人知道,对於知情者你就要打击、就要陷害。有的人还要直言不讳,不能容忍。「损害忠良」,因为你如此,人家忠良他就不能和平共处,你就加以损害,这也就要兼到杀。所以这个罪里头都不是孤立的,要互相牵连,这个罪就更大了。

  「心口各异」,这种居上位的人,这些人说的和行的完全不一样。不但如此,而且「机伪多端」,机诈、虚假种种的,这些政客哪一个能例外?机伪多端。「尊卑中外」,不管是地位高的,自己的长亲,或者比自己低的,不管是本国人、外国人,或者是有内有外、有亲有疏,一切不顾,「更相欺诳」,说假话,骗人。他为什么这样,这不是妄语戒吗?他破了一个,别的连著都来了。他就是为达到他盗的目的,巩固他的地位,所以就做这些恶。他自己本身是怎么样?是「瞋恚愚痴」,火气很大,自己很糊涂。他自己以为很能干,我很有地位、很有本事,我有很多权术,我能够发动多少人,我能打击对方,不知道自己正是最糊涂的人。最糊涂在底下,「欲自厚己」,只想厚自己,只想自己到处去沾一些油水,使自己得利益,这是最糊涂的地方。「欲贪多有」,想贪多,想占有,这里头就有斗争,所谓商业也是战,不光打仗是战;都是要打击,把对方打垮打死,让人家的公司破产,我来吞占。所以这里头为了利害就要有争,有争就要有胜有负,而且大家就结仇、就报复,使得人家家破人亡。「破家亡身,不顾前后」,自己弄得也家破人亡,前因后果都不管。

  「富有悭惜」,而且这种人他富有,他很悭惜,很悭吝。「不肯施与」,不是说我有钱,我盗了很多东西,他不肯布施,不肯给别人。「爱保贪重」,这种爱就指的一种情爱、欲爱,自己自私这种心保持住,贪心很重。於是乎「心劳身苦」,心也很劳累,身也很苦。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如是至竟,无一随者」。这样到了后来,你这么去争、这么去弄,可是没有一个人跟著你的,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是你所作的这些业跟著你。「善恶祸福,追命所生」,善就有福,恶就有祸。所以一个人有善有恶,他就有祸有福,追著你这个命根子就到你所生的地方,这跟著你。至於你所贪恋的,你所亲爱的人,你所想占有的东西,一样也带不去。所生之处,或者是在乐的地方,或者是在苦的地方,都是一场空。

  还有的人,这就更指明这个盗恶,「见善憎谤」,看见人家行善事他生气、他毁谤,「不思慕及」,他不想跟人家去学习。「常怀盗心」,常常有偷盗的心。我们有个熟人,他也曾经因为宗教信仰而劳养,里头有好多扒手,有很多女孩子很年轻就当了扒手,也在劳动教养。他们开会就要谈这些情况,那些扒手说,我们的思想是这样,我看见别人有一枝好的钢笔,我不把它偷过来心里面难受,就好像我也有一枝好的钢笔被别人偷走了一样,这是他们的心情。所以常怀盗心,说不偷白不偷,不占白不占,不占公家便宜白不占,不贪污白不贪污,接受礼物、接受赠品种种的,从大到小,从下到上,种种的这些情形,都是个盗字。「悕望他利」,本来不是你应有的,从他那得到,压榨别人供给自己。因为这样的方式得来的东西当然就容易,很快就用完了,用完之后再来办,再办这种事,「复取」。

  「神明克识,神明者,《晋译华严经》曰」,人生下来有两个天老跟著你(《晋译华严》就是《六十华严》,最早的《华严》),一个名字叫做「同生」,同你一块生,一个名字叫做「同名」。这两个神老跟著你,他看见你,你看不见他。这种神跟人一块生,就称为「俱生神」。不光是《华严经》,《药师经》也说,「有俱生神,具书罪福,与阎魔王」,他把你所作的罪、所作的福,他都给你写下来写成档案,交给阎罗王。所以神明克识,克识这个识,照这个讲法,识是记,神明都做了记录上奏,人间这些善恶都要去上报。所以《五戒经》里头讲,「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覆,覆就是回覆,指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月向天做汇报。就是这些记录,所有这些东西,向阎罗王、各个方面负责这些的神(现在我们地球是四天王天管,最低的天)去汇报。八校就是八个节气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八天也去汇报。还有六天是六斋日。所以为什么六斋日大家要吃斋?因为这六天就是四天王天来检查人间善恶听取汇报的时候。

  另外一个解释说,不是说天神记事,人有第八识,所以自己所作所为都存在自己心内的档案里头,这个一点不错。日本的义寂就把这两个汇合起来,既有天神做记录,又有自己第八识的储存识都储存下来,种识,这个说法比较好,这也符合。唯识不承认,就是说这两个神也是唯识所现,因此皆是识,这都消归自己。但是都是识,不妨现出两个神来管这个事,岂但这两个识是你所现,那个阎罗王都是你所现,就是这样。所以做坏事就这样,「神明克识」,都给你做了记录,「终入恶道」,你一点坏事也逃不过去。「自有三途无量苦恼」,三恶道里头无量无边的苦恼,你在其中,「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又一个痛不可言,多少劫都出不来,痛怎可言!

  第三是杀盗YIN。「世间人民相因寄生」,都是因为这个共业,互相为因,儿子就要靠父亲抚养,你生下来要有父亲,共同这种所谓的因缘关系,都是因为这些因缘而生。「寿命几何」,寿命很短,就呼吸间。但是「不良之人」,不良善的人,他「身心不正」,心也不正,身也不正。「常怀邪恶」,心里所想都是邪事、都是恶事,不走正路。「常念YIN妷」,所想的事情都是YIN妷、黄色的这些东西。「烦满胸中」,这些欲火在心中都满了,都是很烦躁。「邪态外逸」,因为内心充满了这种欲念,所以这种不正派的邪态就流露於外。所做的事情要「费损家财」,家财要浪费。「事为非法」,所做的事不合乎法度,胡搞。「所当求者,而不肯为」,所应当做的不肯做。年轻人要好好的求学,好好的工作,他偏偏不三不四,成天去跳舞,成天去参加流氓集团。还有「交结聚会,兴兵相伐」,就接著这个YIN戒还发展,还要变成杀戒,YIN、杀是相连的。结党成群,这一派和那一派大家打仗,所谓这些帮会有时候自己互相要斗,连政府都管不了。大则国家和国家打起来,「攻劫杀戮」,打仗,攻城取地,互相杀。「强夺迫胁」,强取,抢过来,迫胁,威胁他把东西给我,所谓强取豪夺,就得到一些利益。他把这些东西弄来干什么?「归给妻子」,带回来给老婆、孩子,给女人。「极身作乐」,得到这些胜利品他就放逸,就狂乐、狂欢。

  这种做法是「众共憎厌」,大众没有不讨厌的,「患而苦之」。听说现在像纽约,晚上九、十点钟妇女不敢单独出门,到处都有这些流氓集团,大家都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於人鬼」,这种罪恶昭著於人鬼。「神明记识」,都有记录。「自入三途」,自然入到三途里去。「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这是YIN报,YIN报有的时候是要侵犯到别人,当然就是造了更多的罪。若仅仅说只在男女二者之间,为什么说它这么恶?他并没有伤害对方。但是这件事最受伤害是你自己的心,因为这个事缚住你的心比什么都厉害,YIN罪大就大在这。所以出家人第一条戒是YIN戒。所以世尊说,再有一样事情像YIN这样难对付的,一切众生都不能得度,幸亏只有一样。一个人一生只要有一次男女的事,就不能生梵天。所以你们想,出三界,谈何容易!所以大家要想生梵天,有人还有希望,小孩,其余成家的人全无望。所以没有往生法门你就是没办法,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四是妄语戒,这个戒很大。上头三样戒是身三,杀、盗、YIN,身三。口四,说一个妄语,实际上它说了四样,口四都在里头,就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就是搬弄是非的话,煽动,常常挑拨离间,属於两舌。恶口,恶口就是恶言相加令他受恼,让人听见了人家很生气,这叫恶口。绮语就是人家那个爱染心所爱听的,不是道心所爱听的,他有所爱、有所染,他染心所爱听的话。广义说起来,连作一些诗词什么的都属於绮语,狭义一点就是黄色的东西,黄色的言论、黄色的文章。现在扫黄,典型的绮语。妄言就是不真实,不符合实际。这是最难持的一个戒,妄语戒。妄语的本身就是不净的心,心里不是清净的心,预备骗骗别人,掩盖真实,说出来是不符合实际的话,造了口业,这就叫做妄语。

  这种定义也适合於底下几种,底下几种每个有每个的特色。先看经文,「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他就怎么样?他就「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他憎恨、嫉妒善人,他又败坏贤良,怎么败坏?就说瞎话。所以底下古德把这个都安在这四样哪一样,其实这个很不好安,这里我引了两种,也不一样。不大好安,因为每一种它牵涉的不是一种,它牵涉到其他的事情,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安了,反正这四种它都有。「败坏贤明」,头一个就说不真实的话,就是妄言;这里有挑拨离间,就是两舌;说伤人的话,让人家烦恼,这不就是恶口吗?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就不要去凑合哪个是属於这四种中的某一种。

  「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所以这种人对於好人他是要败坏的,对於父母是不孝的,对於师长是轻慢的,朋友之间是无信的。「难得诚实」,不诚实。不诚实就是说瞎话,骗朋友,跟朋友合伙,把朋友的东西独吞,这不但是妄言,还有奸和盗。所以它好些罪也都不是孤立的。「尊贵自大,谓己有道」。这就是妄言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大,说自己已经有道。这一方面,如果自己没有悟你说悟,自己没有得道说得道,这是犯大妄语戒,不是普通的妄语戒,是大妄语戒。「南山」这是道宣法师,律宗的祖师,他说「此戒人多喜犯」,就是说话不真实。为什么多犯?因为说妄语这个业多生积累下来,「识种尤多」,在你八识里头种的种子特别多,因此随著尘缘的境界一来就虚构。虚构咱们说俗话就是瞎编。昨天还有人给我带话,都是瞎编的。所以可怕,这是他多生的妄习。妄语有十种罪,《智度论》里说,「一、口气臭」,常说妄语口气臭。「二、善神远之」,善神都躲开很远,「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就像说狼来了一样,老说狼来了,狼真来了也不信。「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有智慧的人商量事情,不约这种人来参加。「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做的业是诽谤业。「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变了人之后,「常被诽谤」。这是说妄语就有十种过失。

  谓己有道,就「横行威势,侵易於人」,自己就作威作福,自己也就虚张声势。侵是侵犯,易是轻视,对於别人瞧不起,侵犯别人的名誉种种的。「欲人畏敬」,希望别人都怕自己,恭敬自己。「不自惭惧」,自己也不惭愧,也不害怕。「难可降化」,这种人你不容易降伏他,不容易教化他,他常常所怀的是骄慢,骄纵、我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前生还种了福德,这些福德,营是保护的意思,福德保护著他。「今世为恶,福德尽灭」,福德就没有了,就消灭了。在他福德还没有灭的时候,他还可以继续在那作威作福。等到全完了之后,「寿命终尽,诸恶绕归」,转来转去怎么都绕回来,都到他身上,就剩了这些罪恶。「又其名籍」,而且他的名籍,登记簿上的名字早就有他,早就记在神明那去了,这就要受报。「殃咎牵引,无从舍离」,这个罪业、罪报牵引著他,他是没有法子舍离的,只能够跟著业报走。「但得前行,入於火镬」,入於所谓的铜墙铁柱、炮烙油锅,这些罪业的牵引,只能走到这。「身心摧碎」,身和心都摧毁、都破碎。「神形苦极」,形是指身形,神是心神,身和心都是苦到极点。「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在这个时候你再后悔还来得及吗?这是第四样。

  第五,这一点要说一下,里头提到「耽酒嗜美」。一种解说,这就说的是五戒,第五样说的是酒。另外有些大德说,这个地方实际不光说的是五戒,说的是十恶,修十善。因为身三说过,口四也说过,第五段说的是不贪、不瞋、不痴,说到贪瞋痴,这么著这第五段实际说的是十善,指的是十恶。这两种说法都对,所以我们兼取,我们既要大家重视五戒,重视这个酒戒,也要知道这个不限於酒戒。这是广论,里头很多话是广泛的谈了意业(贪瞋痴),同时再进一步说这两者没有矛盾。所以酒这个戒很重。以前南梅的儿子,他就不服气,他喝酒,他说这个酒戒定的不公平,定的太重,现在才知道酒它是很厉害。因为酒能乱性,酒后容易发脾气。有的人发酒疯,这就是瞋恨。喝酒之后人就糊里糊涂,酒后说错话,或者酒后昏睡,这是愚痴,就生愚痴。酒后就放纵,平常能够维持的事情,到酒后就持不住,乱性,男女关系有时候也因为酒,这是贪。酒能生出贪、能生出瞋、能生出痴,所以把酒跟贪瞋痴搁在一块,这不是很合适吗?所以为什么把酒戒定得这么重,也正是防患未然。

  现在我们看经文,「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徙倚是徘徊,懈怠是懒惰。「不肯为善」,对於作善的事情,他就是拿不定主意,不愿意做。也不愿意,「治身修业」,自己要克制自己,要修,做一些正当的事业,他都不打算。对於父母的教诲,「违戾反逆」,违是违背,戾是狠暴,反逆指忤逆不孝,违背道义。「无有报偿」,他对於父母之恩,他没有回报、没有偿还。「放恣游散」,就是放纵、游乐、散漫。「耽酒嗜美」,好酒贪杯,喜欢吃好东西。「鲁扈」,这是正式说到酒了。所以这段你说就是五戒完全是对的,酒从这要指出,这是佛禁止的五样事情。但同时这段又说了十善,这里同时也广泛的,意业上的贪瞋痴也在这段里头。「鲁扈」,鲁是愚鲁,扈是跋扈。这种人,好酒贪杯的人,他根本没有什么智慧,都很跋扈。「抵突」,冲突,以前这个讲过,不多讲了。「不识人情」,不懂得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你把好酒贪杯的钱去报答父母、去孝敬孝敬父母好不好?救济救济穷人好不好?所以无义无礼,没有义气,没有礼貌,没有礼节;不可谏晓,这种人你劝不好他,你不能让他明白。晓是让他明白。

  「六亲眷属」,六亲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指的父、母、兄、弟、妻、子,叫做六亲;再一种,「六亲者,为身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男女、孙男女、曾孙男女」。这两种的说法不一样,我们不管它,反正都是至亲。六亲眷属,六亲以外就是眷属。对於这些有亲的人、这些眷属,他们的资用(养身的资用)有是没有,粮食够不够,冬天衣服够暖不够暖,钱够不够花,不能够替他们担忧,替他们去想到这些事。「不惟父母之恩」,不去感念父母之恩,父母之恩你没有答报,心里头没有。「不存师友之义」,老师和朋友这种义,彼此的这种义气,心中就没有,没有这个东西,不存。「意念身口」,在自己的意识里头、念头里头,自己的身跟口,「曾无一善」,一件善事都没有。「不信诸佛经法」,诸佛经法他是不信,也「不信生死善恶」,善恶就是果报。生死轮回,生死事大,生死之苦,你不但不想别人出生死,自己也都不管,很多人都是不管,今朝有酒今朝醉。你看这句话,这句话就够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话就够了,就说明问题了,他还有什么。

  「欲害真人」,真人是指罗汉。这种发展下去,这种好酒的人,他就没有正当的事情,他胡作非为,什么事不能做?「斗乱僧众」,对於僧众,破和合僧,给他们挑拨离间,让他们斗争。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做这些事,给他们挑拨,让大伙不和。「愚痴蒙昧」,蒙是愚蒙,昧是暗昧、愚昧,这样他自己还以为是智慧,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愈是觉得自己是智慧的人,往往就是最愚蠢的人。「不知生所从来」,生从哪来不知道;「死所趣向」,死后到哪去?这个事可是切身的问题,将来要到哪去,总得有个去处,这不能不想,不想也得有个去处。人不总想挑个好点的事,挑个好点的地方,挑个好点的结果吗?都要挑挑拣拣。唯独这个事,怎么不挑一挑?你到哪去!

  「不仁不顺」,没有仁爱之心,不和顺。「希望长生」,而希望长生不老。这帮人一听说练气功祛病延年,已经跟疯了一样,多少人就跟他练,一群一群、一对一对的。他就是想多活,留恋这个肉体,希望在世间上再多喝几杯。「慈心教诲,而不肯信」,你很慈心去教训他、去劝他,他不肯信。苦口婆心的跟他说话,「无益其人」,对於这个人一点好处也没有,他听不进。「心中闭塞」,他是一个满器,他那个瓶子给塞酒的瓶塞塞住,你往里头搁甘露你搁不进,闭塞。「意不开解」,就是这个意思里头他坚持已见,不能开解。「大命将终」,等到寿命完的时候,「悔惧交至」,这个时候悔恨和害怕都来了,交至。「不预修善,临时乃悔」,不预先修善,到临时你再后悔。「悔之於后,将何及乎」,在后头再悔,你来得及吗?这个就说这第五样。

  「天地之间」,总起来,「五道分明」,这五种道路很明白。「善恶报应,祸福相承」,修善得福,修恶得报,来生你所做的善恶就得福跟祸,都有。所以来生乃至有福又有祸,相接著而来的。因为这一切咱们众生所做的都不纯,所以往往好著好著忽然间坏了,坏著坏著忽然间又得点好事,这就是因果很错综在里头。「身自当之」,都是你自己来承当,「无谁代者」,没有谁能替你的。该生病,该开刀,甚至於要受种种折磨,这个苦没有人能替你,只有你自己承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善人所行的都是一些善道,行的都是善的事情;从乐入乐,他行善本身就很快乐。为善最乐,什么快乐?你做善事最快乐,那远远不是喝一杯的味道。今天真正帮助了人,今天真正是做了好事,是利益了众生,这个是最快乐。从明入明,从光明再入光明。咱们行善,这就是从乐再得乐,继续又再修善,这就是光明,最后能得到往生极乐世界,那就从明入明,永久的光明,大光明。

  恶人可不是这样,恶人就行恶,他是从苦入苦,他做的是苦事。上次我就说过一次,看见这些人在狂欢,我在年轻的时候始终都觉得这很苦。所以亲戚有许多典礼后来我都不去,年轻的时候不能做主,妈妈说要带著去,只能跟著去,等到要徵求我意见的时候,我一律都不去。这些结婚什么什么,我看都是苦,那些什么狂欢,可悲,非常可悲,不要等席散人空。做苦事就更苦,「从苦入苦」,只有再得到苦。所以来生受更大更苦的结果,最后入到地狱,入到地狱之中更是互相残杀,地狱中的牛头马面要来责罚你,而地狱中的众生你碰了我,我碰了你,互相报复。就跟咱们公共汽车上,你捅我一下,我捅你一下,最后就要掏出三棱刀子来扎一刀,他的苦就是这样。你看你把那个麻雀放生,它互相就钳脑袋,都钳破了,因为它很苦,它不能飞翔它就恨,彼此互相就啄,啄成一个一个脑袋全是破的。若在地狱中更是如此。「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入在幽冥里头,一天比一天黑暗。这种情形谁能知道?唯独有佛知道。所以这些事情,只有佛才能开导我们,真正说得出来。佛就用佛的教言开示众生,但是能够信、能够接受的非常少。因此「生死不休,恶道不绝」,生死轮回就没有休止,老要轮回,恶道就不会绝,地狱永远不会空。「如是世人,难可具尽」,这样的世间人是说不尽。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三恶道,无量的苦恼,大家在这其中辗转。「世世累劫,无有出期」,多少世、多少劫没有出去的时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不容易得到解脱,这个痛苦是不可说。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这五样事情,「譬如大火,焚烧人身」,就好像著了火,活著大火在烧你,烧这个人的身体。「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如果人能够在这种五恶世间一心制意,这四个字要注意。所以慎勿信汝意,这个告诉你制意,要自己管著自己,管什么?管你自己的意。首先就要一心制意,制意就是要能发现自己的毛病到底是在哪里。人人都有个病,各个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你先要把你那个主的,不要去管那些枝枝节节。你不能等开悟,这个事是在开悟之前应当都把它做到头的事情。一定要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思想上、见地上的病在哪里。这一步很不容易,要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它就是叫你不容易认识你自己,所以叫做自欺欺人。他先是自己欺骗自己,然后才可能欺骗别人。没有一个人不自欺的。所以「自知之谓英,自为之谓雄」,你要是能够自知、能够自为就是英雄人物,不是普通人。所以要自知,要制意。一心制意就是整个的心就在办这件事,叫做一心制意。你不是二心二意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你整个精神就要管这件事。制你的意,你先要问,我的意到底是什么毛病,你不知道病你怎么治?你要是开刀,你把好的地方拿掉,那个病还在那,这有用吗?只有更坏。要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身要端,念要正。「言行相副」,所说如所行。「所作至诚」,要诚恳,不要虚假。虚假是很坏的事情,我们这里倒没有人有这个毛病,特别喜欢虚假。但是确实有,他这个习气很重,他几乎一说就是假话。这个事我们知人也得知己,要照镜子,幸亏我们这方面不是很严重。所以众生难度就在这些地方。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要做诸善,不为众恶,就是恶都不做了,这样你就可以度脱。你度脱之后,你可以得到福德,你行善得到善报,「可得长寿泥洹之道」。这个长寿泥洹之道,你要往生都是无量寿,都要成佛,这是涅盘之道。「是为五大善也」,反过来,把这五恶倒过来就是五大善。

  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人天乘,一个人如何做好人,如何行善。佛法这个五乘法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翻译到中国,中国就把人天乘的法没有怎么翻译,因为中国有孔老之教,人天乘基础很好,实际上佛法整个的是五乘。有人对於人天乘就轻视,说这个很浅。这举一个公案,当年鸟窠禅师,弟子会通跟他告别,待了多少年,会通待不住了,走了。他就问:你为什么走?他说:我要到别处去,求佛法去。鸟窠说:你为这个,怎么不早说?你要求佛法,我这也有,你怎么不早说。他就磕头求。求,他身上就找找找,衣服上就找到一根布毛,一吹,把布毛吹走了,会通开悟了,所谓是吹布毛。这个事让白居易听到了,白居易那时候正在写「琵琶行」,听到就上山见鸟窠禅师,他也希望鸟窠给他吹吹布毛。鸟窠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轻视这两句,不满意,他说这两句,「三岁小儿也说得」,三岁小孩也会说。禅师说:「八十老翁行不得」。你说三岁小儿都会说,八十岁的老头也做不到。因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你都不做,众善都奉行,我们到了八十岁也行不到。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分别,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是浅,吹布毛是深,是白居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跟吹布毛是平等平等,是鸟窠。他并没有瞧不起人,来的是太守,随机说法,这个对於你正好。但是一迷一悟,就差天远了。所以说是圆人,法法都圆,人天乘就是一佛乘。所以我们对於人天乘,这一点我们应当有个提高的认识。

  实际上这一品所说的是浊世的恶苦,都是事相,实在也是圆显自己的心。我们不要以为只是极乐世界那种庄严是「托彼依正,显我自心」,那些依正都是显我们自心;《地藏经》里头种种地狱现象,那些铜墙铁柱都是自心。所以这里头所说的这种种也都是自心。「《弥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这是秽土,这个秽就是自心所感的,自心的秽当然不要,你自己心里头为什么要它秽?「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因为是自心净,当然我要求,要保任。所以你厌秽需要舍,舍到究竟,「方无可舍」;欣净土也需要取到究竟,「方无可取」。《妙宗钞》说到这个时候,取舍到极点的时候,「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如果不从事上取舍,没有欣慕极乐,没有厌离娑婆的心,只是说不取不舍,这个不但不高,而且这有毛病,这叫做执理废事,你执著了理废掉了事。你执著了理废了事,你这个理就不是圆的,你这个理要打个引号。如果你能够了达全事就是理,全波就是水,波是事相,水是本体,整个的波是什么,不都是水吗?「若达全事即理」,你取也取的是理,舍也舍的是理,你「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蕅益大师这段话是非常殊胜,蕅益大师九天写出来的,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九天写出这么一部著作。憨山大师写《楞严通解》,凡是从脑子里出来的东西都不要,这才真正是慎勿信汝意,因为脑子里头出来的都是意。大家都想写几句东西,不知道你这东西没价值,你脑子里出来的。人家憨山大师,脑子里出来的东西不要,才写出几句,那你句句都可以要。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三十二集)  1991  档名:51-001-0032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