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三、(抉择十八界为空性):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按照弥勒五论《辩中边论》的解释:“界”是种子或因的意思。“十八界”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境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十八界归摄了世间之器情万法。
六根具有能取种子义,也就是具备能够取相应所境的功能,比如:以眼根能取相应的色法所境——外境所具有的各种颜色与形状的色法,但眼根不能取声音,而耳根就可取声音,所以各根只能取其相对应的所境;六境具有所取种子义,因为六境是六根与六识所取的对象,所以叫所取种子;六识具有彼(彼彼所境,即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境界)取(了别而取)种子义,因为六识对于六种境具有了别而取的功能,即以六种明了识,能如实了别色等所境的相或功能,所以具有彼取种子义。
通过了知十二处不存在,也即,因了知六种根不存在,则依靠六根而体现的作为所缘缘之外境——六境也不存在;如果外境不存在,根也不存在的话,则依靠根和境而产生的六种识也不可能存在。
在以般若抉择空性的时候,所谓的十八界在众生面前仍然会有一种迷乱显现,但在这个迷乱显现出现的同时,它的本体实际上就是空性。除了这个显现以外,要从别的地方找出一个空性,是不合理的;而除了空性以外,要从别的地方找出一个显现,也是不合理的,这个显现和空性,就是我们所谓的显空双运。显空双运的意思就是:显即是空,空即是显;或者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抉择每一个法,其道理都如以上所述:在空性当中,五蕴不存在,十二处不存在,十八界也不存在。
但如果将这种不存在单单抉择为一个单空,也是不行的。曾经看到一位法师在讲他自己修行的最高境界时这样说道: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如梦如幻,世俗中一切都存在。当然,如果是这种境界,也即按照中观自续派的单空进行抉择,从暂时的角度来说,也基本上可以,对实执特别严重的众生而言,应该是有帮助的,但这种观点并不是中观最究竟的观点。
仅仅将十八界抉择为不存在,这并不是《心经》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只是暂时性的,是针对实执比较顽固的众生而言的。实际上,显现和空性本来就无离无合,就像在梦中,虽然确实有显现,但梦中所谓的外境或显现就是空性,因为一旦醒来就会发现,梦中所有的一切没有一个是实有的法。
永嘉大师曾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做梦的时候,确实好像一切万法都是存在的,但实际上,这样的显现并不存在,梦的本体本来就是空性;同样的道理,三界轮回的众生,正是在空性当中显现的,一旦真正觉醒,或是真正证悟了显现本体的时候,原来所谓的三界轮回的显现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对一些瑜伽士或真正有修证的大师和高僧大德而言,不管白天也好,晚上做梦也好,凡于一切时中显现的,都可认知并抉择为空性,他们恒时处于这种境界中,但对一般众生而言,则如同《定解宝灯论》中所讲:好像如果是现,就空不了;如果是空,就现不了,现空之间总是有一种矛盾。当然,如果我们进一步去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现空双运的境界也可以现前。
在讲莲花生大师《六中阴解脱》的时候,上师如意宝也讲到他老人家自己的一些境界:他能非常清楚地观照梦境的显现——整个梦中器世界的种种显现明明清清,同时他也完全知道自己当时是在睡梦当中。这种境界在大圆满很多上师的窍诀里面都讲过(尤其是讲《六中阴解脱》的时候),在莲花生大师及其之后的很多密宗瑜伽士的故事或是传记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高僧大德们都能处于这种境界。
汉地禅宗也有一边做梦,一边了知一切外境的公案。
一次,四祖道信禅师跟法融禅师住在一起,道信禅师晚上是躺着睡觉的,而法融禅师一般不睡觉,一直坐禅。到了晚上,法融禅师坐在一个石头凳子上,而道信禅师就睡着了,并开始打呼噜,一晚上都让法融禅师无法安心。
第二天早上,法融禅师就对道信禅师说:你晚上睡得太沉了,一直打呼噜,让我一点不安心,坐禅都非常困难。道信禅师就说:我没有睡着啊!我晚上一直都是非常明清的。法融禅师不信,说:你一晚上都在大声打呼噜,哪里会有这样的现象?道信禅师说:没错啊!当时你身上有两只跳蚤打架,结果一只跳蚤失败了,摔到地上断了一条腿,一晚上都在叫,我一直听着它的声音,怎么睡得着觉呢?法融禅师还是不相信,就去找是不是有摔断一条腿的跳蚤,结果真的找到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显现和空性总是有点矛盾,睡觉和了知外境更是矛盾,但一些大圆满的中阴窍诀中却说:虽然外表看起来是在睡眠,但在睡眠过程中,完全能了知外面的环境。两个禅师的公案,就与中阴的很多教言非常相似。
此处我们将从眼界乃至意识界的十八界都抉择为空性,但这只是一种单空的境界,从究竟而言也是不合理的。要了知,没有眼界,没有意识界,所有十八界不存在的空性就是显现,但这种显现并不是我们凡夫所认为的显现。凡夫人以分别念而得出结论,是显现就没有办法空,既是显现又是空性,是非常矛盾的。针对这种根器的众生,暂时只能用表示的方式,或是其他的方式遮止这种妄念,除此之外没办法让他们了知空性,因为那是圣者超离言思的境界。空中有显现,显中有空性,这才是《心经》所抉择的境界。
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依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耳识……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识。眼识到身识是前五识,意识是第六识。
眼睛本身不能看色法,必须借助于属于精神的眼识,因为我们都知道,尸陀林里面的尸体虽然也有眼根,却不能看到色法。眼根见色,内有镜头,外有要照见的对象。人是活物,具有识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照相机,这是眼识的功能。
现在有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耳朵可以认字(能看),眼睛能听声音,就是这个原因。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也在晚年时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别人问他原因,他平静地回答说:“为了看得更清楚!”所以说,虽然有各有各样的界,但实质上是百川分流、总归一脉。倘若能了知“有就是无”之意,则法法皆是真空实相。无界则无缚,无缚则顿超十八界。
凡夫无论如何也不承认、不接受这一点。因凡夫皆执色身为我,所以有眼、耳等六根之见闻觉知,有相应的色、声等六尘,根尘相对,即有眼识、耳识等六识。于是,迷真执妄,被十八界缠缚困惑。眼见明暗美丑,耳闻动静高低,鼻,嗅香臭通塞,舌尝酸甜苦辣,身触冷暖滑涩,意分爱憎取舍。为十八界日以继夜、费尽心机,一生都在为空花水月般的外境操持,至死无有停息。不但白天不得安宁自在,哪怕在睡梦中,也常为虚名幻利而惊心动魄、烦恼不休。
在博取这些财、色、名、食、睡的过程中要不造业,是绝对不可能的。爱财好色的人,为了抢夺财色,往往不择手段,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然而,一旦呼吸停止,平日念念不忘、恋恋不舍的任何事物,一样也带不走。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孑然而归,但有一样却是甩不掉的,就是平时所造的善业或恶业,业与我们形影不离,想丢也丢不掉,这岂不是劳碌一生而空得一场噩梦吗?
修学的时候,不能向外执著外境,而要时时关照自己的心。在通达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为空性的道理以后,所有的执著都可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应当学以致用,如果学而不行,等于没有学。
己四、(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所谓的十二缘起,就是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到老死之间的十二支。名言中这十二缘起应该存在,而在胜义中,所谓的十二缘起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十二缘起不存在的空性有没有呢?所谓不存在的空性,也是没有的,此段要说明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没有无明,那么反过来,没有无明的单空或是没有无明的灭尽存不存在呢?这也不存在,如经云“亦无无明尽”。
一般来讲,十二缘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顺行的十二缘起,一种是逆行的十二缘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缘起流转或缘起还灭。
修持的时候,从无无明一直到无老死,这是顺行的十二缘起,也就是无无明、无行、无识…一直到无生、无老死,这是一个过程;然后反过来,无明没有的话,无明的灭尽存不存在呢?不存在。然后又开始从无明的灭尽不存在,行的灭尽不存在,识的灭尽不存在等等一直到老死的灭尽都不存在,如此进行修持。经中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宣说十二缘起不存在的。(十二缘起不存在的道理,在《中论》第二十六品里面讲得比较细致。)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十二缘起:
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很多大德都说:所谓的无明,指的就是萨迦耶见,也就是我和我所执;但还有一些大德说:不用分我和我所执,对事物的真相没有如实了知的迷惑心态,就称为无明。因为有了这样的迷惑心态,所谓的行,也即业就开始存在。行为什么存在呢?因为有了迷惑,就不知道取舍,然后开始造各种业,或是恶业,或是善业,或是无记的业;造了业以后,以业力的牵引,识就开始出现了。
识如何产生呢?从胎生的角度来讲,因恶业感召而死后,漂泊在中阴界的中阴身就开始入胎,所谓的识,就在此时产生。详细而言,如果造了恶业,死后就会成为中阴身而漂泊在中阴界。在中阴期间,中阴身会看到很多不同的情境,比如很多的人群,看到一些美女,看到一些自己所贪爱的对境等等,世间有些能回忆前世的人也提到过,自己在中阴的时候,遇到了老虎、美女等等,但这个时候不能生贪心,如果贪念一起,就会堕入恶趣。密法的中阴窍诀认为,应该将所看见的对境观为自己的上师,或是上师佛父佛母。
我曾听过一个禅师投生为小猪的公案:这个禅师到了中阴的时候,看见一个特别胖的白色美女,就跑过去拥抱,结果听到有人说:我们家母猪已经生了好多好多的小猪啊!禅师一看自己,发现竟然变成了一头小猪,就马上撞在墙壁上把自己撞死了,神识才脱离了猪身。
所以,在中阴身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迷乱颠倒的显现,如果原来是人,那个时候也会把来世投生处的母猪看成是美女。因此,识就是在中阴身入胎时产生的。
从入胎的第二刹那开始,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胎儿的初期,只有胎形,而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就称为“色”;住胎初期的受、想、行、识,就叫做“名”;
之后,六根开始显现,这叫六处;
六根、六处、六境全部出现的阶段,就是十二缘起中的第五个——触。比如,婴儿刚刚出胎的时候,依靠自己的六根、六境,会有一种触感——刚接触外境时,会有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外面的阳光很强烈;或者是抱他到毛毯上时,他感觉自己就像掉在荆棘丛中一样等等,这就是一种触;
然后,小孩产生一些苦和乐的感觉,以及不苦不乐的感觉,这叫受;
对苦的感觉,小孩不愿意接受,对乐的感觉又欣然接受,这就是爱;
有了这样的爱以后,就开始造业,这就是取;
由于造业,就会产生未来的轮回,这就是有;
因有轮回而出生,这就是生;
生之后,就是老和死。
十二缘起揭示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以生命而言,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由过去的“无明、行”,产生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产生未来的“生、老死”二果。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所有的果报,都是自作自受。
十二缘起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惑道;行、有两支属二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七苦道。由惑而造业,有业则感果。于受苦期间又生惑,生惑而造业,造业又受苦,如此周而复始、永无穷尽。如果不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无始无终的惑、业、苦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不得解脱。
十二缘起的道理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顺观十二因缘,就能通达一切众生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的原因,但如果只知道流转的原因,而不通晓解脱的方法,还是没有用处,所以必须逆观十二缘起支,也即缘起还灭。缘觉阿罗汉就是通过逆观十二因缘,从而明白生死之根源,之后发心修道终证缘觉果位的。
虽然十二缘起在名言中存在,谁也否认不了;但在胜义中观察时,则都不存在。
所谓的无明,就是对万法真相没有了解的一种能取。从它的本体、因缘、去处等方面进行观察的时候,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十二缘起也是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无明当体是空,非为真有。既然是空,又怎么灭呢?何须将其灭尽呢?无明无可灭,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我们去灭,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两个字省略了中间的十缘起支。最后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本空,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破除了十二缘起支的流转和还灭。
一些窍诀书中这样讲:就像用明灯来遣除黑暗,但黑暗实际上是无来无去的。黑暗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如果它的本体存在,就没办法去除。同理,无明的本体也实际上是不生不灭的(当然,如何通达无明的本体不存在,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窍诀)。
为什么要讲《心经》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破我执。如果真正能破除我执,那么,轮回的根本——无明就被破除了;如果无明被破除,也就破除了十二缘起支的来源;来源如果不存在,则轮回之门就被封上了。正因为名言中有各种迷乱显现,所以,破我执是非常重要的。
禅宗中曾流传过一个破灶堕和尚的公案:有一个中阴身(也有人说是一个魔鬼),一心想害众生。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一个倒塌的灶,就把自己的神识融入其中变成了这个破灶(如同孤独地狱的众生一样依附在外境的无情物上)。当人们用一些血、肉等不清净的血腥物来供养它时,它就随顺人们,尽量帮助这些人,结果,整个村子的人都将这个灶神奉若神灵,很多人整天对这个破灶作血肉供养。
后来,慧安国师的弟子路过这里时,用神通发现了它,他一方面觉得这个灶神让人们对它行血肉供养非常不好,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个灶神非常可怜,就用禅杖在灶上敲了三遍,以提醒灶神。谁知敲三遍以后,却没有起到作用,他就以空性见解对它进行制止(就像密法中所讲的降伏)说:你不应该把这个灶执著为是自己,因为这个灶是由各种泥土、小石子等组成的,你不应该这样。之后,禅师就安住在空性见解中又敲了三遍破灶,三遍之后,灶轰然倒塌。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再没有这样的灶神了。
后来,在禅师面前出现一个天人,毕恭毕敬地对禅师说:因为业力非常深重,我原来把那个灶执著为是自己,结果害了无数众生,后来通过您的加持和法力,使我获得了善趣的身体,转生到天界中去,不用再受痛苦了,所以非常感谢您!
这个公案说明,无明的来源,实际上就是萨迦耶见——我和我所执,如果没有通达《心经》这样的般若法门,或者是没有通达中观法门,这个“我”和“我所执”是永远也破不了的。虽然我们不像鬼神一样将外面的灶执著为“我”,但我们会将自己这个五蕴的聚合物,也即五蕴的这个“灶”执著为“我”,根本上也没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应该随时观察自己的分别念,观察“我”到底是什么样的,究竟有没有一个“我”或者“我所”,以此来破除无明,这是很重要的。
天台宗也有“破一分无明,增一分法身”的教言,我觉得这个教言很殊胜,但海外有些法师在讲《六祖坛经》的时候,就不太承认,说:天台宗说“破一分无明,增一分法身”,哪里有什么无明纷纷被破掉,然后法身纷纷地显现啊?无明破完就破完了,什么都没有了,哪里有什么法身的增长?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一定对。不管任何一个法,如果你真的想要理解清楚,对方的宗派你必须要了解,如果只知道对方宗派中的一、两段话,或其中的一、两句言词,这可能不足以真正了解对方宗派的观点。
所谓“破一分无明,增一分法身”,并不是说无明有很多很多,全部排着队,然后破除一个无明,或是打死一个无明,马上就变成一个法身。无论众生相续中有多少个我执,多少个分别念,全部都是一种无明的体现。在自己起心动念的时候,如果每一次都能认识到这是无明在作怪,并能认识到它的本体的话,相续中的智慧就会增长,所以就“增一分法身”。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个阿底峡尊者的言教:“如果一天出现一百个分别念,也就是出现了一百个法身智慧”这段话的意思也是这样。
在天台宗智正大师所传下来的窍诀中,有很多甚深的见解,现在有些不明就里的人随随便便去破斥,是不明智的轻率之举。如果能破的教理真正存在,这些窍诀也有误人之嫌,当然也可以破。不过我认为,在佛教内部,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必特意地去推翻一些很清净的宗派。比如,如果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和格鲁派天天争论,对一些真正明白教理的人来说,倒不会因此而起贪心或嗔心,但初学者或不明事理的人,就可能会被引入邪道。所以,破除无明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无明被破除,则观待无明而产生的无明的灭尽也就被破除了,就像“我”如果不存在,则“无我”也不会存在,因为“无我”是依靠“我”而产生的一样;依此类推,无明的灭尽不存在,则最后直至“老死”和“老死”的灭尽也不存在。这样一来,所谓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全部处于法性空性中,都是不存在的。
己五、(抉择四谛为空性):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也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也叫四圣谛。“谛”的意思,是指真实无虚。
名言中的苦集灭道,大家应该清楚,释迦牟尼佛在一转法轮中,主要就是宣说四谛法门。首先我们知道,三界轮回都是痛苦的,这叫了知苦谛;这个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集谛,也就是业和烦恼。苦谛和集谛,是轮回的因和果,苦谛是轮回的果,集谛是轮回的因。后面的灭谛和道谛,又包括在涅槃中,灭谛是涅槃的果,道谛是涅槃的因。
为什么苦谛是轮回的果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处于痛苦中,苦苦、变苦和行苦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众生。所谓苦苦,是指身心受到猛厉煎熬,众苦交聚、苦上加苦、雪上加霜、痛不欲生的痛苦。比如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所受的苦;变苦是失去快乐后所感受到的,乐极生悲、喜筵终散、官场失意、家庭失和等痛苦。比如,欲界天人虽然比人间快乐得多,但这种幸福终有尽期,谁都免不了死堕之苦,这就是变苦;行苦是指诸行无常、迁流不息,没有前面的幸福,就没有后面的痛苦的无常之苦。
欲界众生三苦俱全,色界有变、行二苦,无色界一般只有行苦。
按照另一种说法:苦苦是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旁生道所受之苦;变苦是欲界六天及色界天人所受之苦;行苦是无色界天人所受之苦。
欲界众生有欲界的痛苦,色界众生有色界的痛苦,无色界众生有无色界的痛苦。苦苦、变苦、行苦这三大苦逼迫着众生。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的一个五世嘉瓦的祈祷文中,也有“三界横遭三苦迫”的句子。
不要说其他五道的痛苦,单单是人类的痛苦,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自有人类以来,战争、瘟疫、饥馑就不曾间断,一场天灾,一次战争,可以夺去无数的生命。只要流落于轮回,就免不了各种苦难的侵害。
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相续中有无明与烦恼,所以在前世造了各种各样的业,业与烦恼,就是痛苦的根源。
苦谛的来源,就是集谛——业与烦恼。要断除集谛,必须依靠智慧。按照小乘的观点,轮回的痛苦最后肯定可以灭除,痛苦的灭除,就叫灭谛。但灭谛不可能无缘无故而来,必须依靠修道,所以,灭谛的因,也就是道谛。
断除烦恼的方法多种多样,净土宗以一心念佛的方式来修持道谛;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认识心的本来面目,从而断除一切烦恼;禅宗有一种方法,是参话头,比如上师问弟子:“念佛的是谁啊”等等,以这样的方式来观修、安住,这就是所谓的顿悟法门。虽然大乘有大乘的窍诀,小乘有小乘的窍诀,但不管什么样的窍诀,都有它不同的殊胜之处,都是度化某种根基众生的方便,殊途同归,所有的目的,就是要断除三界轮回中的痛苦,最后现前灭谛。
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名言中的显现。在我们的现相、名相中,应该有这样的取舍;在胜义中对道谛、苦谛等等的本体进行一一观察时,就根本不可能找到。
比如,苦与乐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谓苦,何谓乐呢?这些都是因每个人的身心感受而产生的妄想。如果符合自己的习气,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就认为是快乐;如果不符合自己的习气,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则被认为是苦,所以,苦与乐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
在《中论》的第二十四品中,将四谛抉择得特别广。在座的很多道友都听过《俱舍论》,也听过《中论》,所以讲起来一点也不困难,一看表情就知道:讲名言谛时,大家都进入了《俱舍论》的世界,知道名言中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都是存在的;而一讲空性时,大家又全部进入了《中论》的境界,都处于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好像真的已经融入龙猛菩萨的怀抱里了。
但如果在从来没有听过《中论》、《俱舍论》的人前讲十二缘起等等,大家都会很茫然。现在很多法师在以通俗的语言来弘佛利生,这当然很重要,但佛法本来就有很多专用名词。每个专用名词,有它甚深的意义,再怎样通俗化,也很难让听者明白其内在的真实含义。比如十二缘起中的无明,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指特别愚笨,但这也并没有表达出无明的本义。
在学院讲经说法,有时候真的还是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如果自己讲,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人能随着自己讲法的思路而运作。否则,如果你在法座上滔滔不绝地讲,下面的人却一点都听不进去,则哪怕只讲十分钟,也会觉得特别累。尤其是在从来没有闻思过佛法的人面前讲《心经》,就最麻烦,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集灭道,你们以后弘扬《心经》时,可能这种感受会很深。《心经》应该是在有一定佛法基础人,比如佛学院的出家人和知识分子面前讲,他们可能还是有一些听闻的兴趣,否则的话,讲者听者恐怕都有些困难。
无苦集灭道的道理,我们在此不作广说,大家应该回忆一下《中论》的破析方法。当然,四谛在名言中应该是存在的,如果在名言中不存在,那我们现在所谓的修行也没办法修,修了也没什么意义,但胜义中这些法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抉择实相的真理。
学习《心经》以后,大家应该破除实有的相执,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管讲《金刚经》、《心经》还是《中论》,全部的经论之义归纳起来,就是要破除实有之相。
在《心经》讲完之后,我会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的《心经》修法。以前历代的高僧大德,尤其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都有修习《心经》的传统。我们一方面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探讨,另一方面也要品尝感悟《心经》的真义。
现在世间很多大学的教授、博士们,都说要研究《心经》,要背诵《心经》,当然这很好,但仅仅能背《心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学院,五部大论全部会背诵的人比比皆是,没什么可骄傲的!现在很多人稍微学一点佛法,就自以为是,到处宣扬自己的功德。其实,如果只是字面上背诵了,却没有深入地闻思剖析,就不可能真正明白佛法的奥义。
一位法师在讲《六祖坛经》里面的“无取舍”时,就自误误人地对弟子说:唉!《六祖坛经》啊!讲得非常妙,讲得非常棒!为什么呢?祖师说“无取舍”,“无取”就是让我们不要执著一切善法的意思;“无舍”呢,就是害怕我们堕入执著,然后不要舍弃善法。
其实,按照《中观》的解释方法,“无取舍”应该是指在胜义中无取无舍,什么都没有,包括修道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轮回也不存在,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就像《中论》中所讲的一样,在胜义中,根本不用害怕什么因果不空,取舍不空等等;而在名言中,在世俗如梦如幻的迷乱显现中,是有取有舍的,所取的善法有,所舍的恶业也有,什么都存在。密宗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也许他们的解释有一定的密意,我这样说可能也有很大的过失,因为佛教是圆融的,有很多种解释方法,像我这样的凡夫不一定能够测度。)
有些人因暂时不能理解我们的解释方式,就说密宗如何如何不对,有时候虽然感觉上有一点不舒服,不过也不要紧,因为所有的佛法都是行持善法,大的方面大家还是一致的。自古以来,宗派与宗派之间的正常辩论一直存在,但互相诋毁并不合理,对不同的观点可以互相遮破,然后互相参考、取长补短,最后求大同、存小异,以求佛法的兴亡昌盛,这是有必要的。
佛说的四谛法门和十二缘起法都是同样的目的——为了告知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生死诸苦的来源,以及了脱诸苦的方法。为了度化不同根基的有缘众生,佛陀以不同的法门表达同一义理,实乃佛陀大慈大悲之体现!
在一些大德的科判中,将“广说般若之本体”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处与非处共六个方面。前五个方面,我们在“了知基般若”中已经宣讲结束。这里,我想将科判稍微改一下可能要好一些,因为前文我们已讲了基般若和道般若,第六个“处与非处”这一科判可以放在“了知果般若”中。
如同印度的很多高僧大德一样,汉传佛教的祖师们也对科判分析的方式不是很重视,但从多年闻思辩论的经验来看,藏传佛教科判分析的这种方式还是很重要的。无论讲经还是讲论,如果能分科判,经义的整个重点内容就会一目了然,然后围绕科判这个主干进行解释也相当方便,所以我认为,分科判是相当有必要的。
按照我的分析方法,我们开始宣讲“了知果般若”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