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大德居士,居士文章全文,黄念祖:无量寿经(第7集)——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7集)  

  我们上学期虽然讲得少一点,但是这一部里头最主要的东西讨论过了,而且是个总纲。为什么要说这个经?说的经很多,要说经有个因缘,但要说《无量寿经》又有它的因缘,为什么?这就是教起的因缘,这是我们第一部分讲过了。这个经我们碰到,我们先要问它这个经是以什么为体,这些文字、这些叙述、这些内容,它的本体是什么?像世间法也是如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出世间法更需要了解它的本体,所以第二个问题,我们研究了本经的体性。第三、一部经的宗旨是什么?修行的方法是什么?而修行的结果、方向是指著什么?到哪里?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宗和趣。宗是宗旨,所尊崇的修行要径。趣是归向、归趣,方向。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趣就是三不退,圆生四土。第四,「方便力用」。它有什么特殊的方便之处?有什么能力、有什么作用?不是这一部书,我们等於解剖一只麻雀,所以读一切经都应该自己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要把它有所总结。它的方便力用是什么?上学期最后一节课我们汇报了,总之可以把它,那一大段文章,把它归纳为四句话,方便力用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间的两句,「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因为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字,听到了净土法门,听到了极乐世界种种,就发了至高无上的心、至诚的心,相信和欢悦。所以踊跃欢喜,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少以至於少到仅仅只有十念都必生,这才方便。所以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广摄顿超,或者是普摄顿超,普遍的摄受上中下根,下根乃至於动物、乃至於地狱中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都摄受;而且是顿超,这个方法很顿,不是很慢的(慢慢的一步一步,像爬楼梯,你上一步走一步,这就是渐法;顿法,你一进来就上电梯,一下子就上去了,这是顿法),这是顿超之法。所以一个五逆十恶的凡夫临终十念,生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你在平地一下就上了屋顶花园,这顿法。所以普摄顿超,现生成办,也可以说一生成办。不是说今生来了,下生还要来,无穷无止的修下去,接这个善缘,有的时候成熟了解决问题。就现在父母所生之身,就在这一生之中,就在现世问题成功了、办妥了,这就是它的力用,很殊胜。

  底下我们依次谈几个问题,这都是总纲。现在我给他们国外写信,我说你们要研究,你们先不要看总纲,你们先从「如是我闻」看起,因为前头难,等后头都看完之后再从头来。这是一个初机,这是一个方便,前头是比较难的,刚才我说四个问题,都是很深的问题。「五、所被根器」。他来普度众生、接引众生,被度的这些什么根器才合适?器,佛教术语就说是器和非器,是器用咱们俗话说这个是材料,非器就不够材料。你做一个东西,你要问这个材料,你不能盲目的就把房子搭起来,尽是一些朽的木头,你搭了之后要垮的,这些个朽木不是器,不够材料,这个不能勉强的。器与非器,什么是非器?就是信愿行这三个里头缺少一个就是非器,你不能够一生成办。所谓非器者,我们刚说的一生成办,对於非器就成办不了,因为什么?因为他不够材料。为什么不够?因为信愿行三个资粮是缺一不可。因此你有愿、有行而无信,相类似的,有信、有愿而没有修行,这三个缺一个都是非器。这个道理,信是信什么,愿是愿什么,行是行什么,这里写得很清楚,我就不再详细说,大家自己看一看就行了。这里头关键就什么是非器?就是这三个,信愿行,具备了两个缺一个不行。国清寺一个和尚,他念佛念到全是佛号,听见什么声音,风声、雨声、山上的回声,一切一切,听见都是在念佛,他这个行很不错了。但是这位出家人有一天突然想不开,他拿一个绳子上吊死了。所以就是说,你光是一个行,不行,有一个不够,非器,他就不能够一生成办。所以缺一不可。

  反过来说,这是《弥陀疏钞》莲池大师的话,一个世间人虽然行众善,种种善都修行,但是对於西方往生这个法门他缺信、缺愿、缺行,也叫非器。因为净土宗这个材料是很顿的一个法门,不是那些修桥补路种种的功德所能达到的。《金刚经》就校量,你布施了多少身、布施了多少命,你不如把四句偈给人说。所以虽然是世间善人,但对於净土法门缺信、缺愿、缺行,还是非器。反过来说,你虽然还有许多过错,但是对於净土法门有信、有愿、有行,三者具足,也是器。这是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大家推崇是弥陀化身,这是禅宗开悟的人,他听见城楼上的声音开悟了,所以这样大德的话,很深刻。所以器,里头到底什么是愿、什么是行、什么是信,里头写了,大家自己看一看。

  所被根器,还有个机(比如说你的根机),机就有当机和不当机之说。最明显,小乘的经典,像阿含部的经典,《俱舍论》这是小乘部的经典,什么人当机?小乘当机,阿罗汉这些人当机,声闻乘的人当机。大乘经典,《法华》、《首楞严》、《华严》种种大乘经典,阿罗汉就如聋如盲,不当机,根本他就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如聋如盲不是真聋真盲,如同一样,对於他,他无动於衷,不当机;菩萨当机。所以当机和不当机有分别。净土法门,《无量寿经》谁当机、谁不当机?这里有很多争论,这个争论写在里头,我们不在这个课程里头讲了。总之两个争论,一个说这是为上根说的法,有的说是为菩萨说的法,另一种就说这个专是为了凡夫,就是为了救度凡夫,所以才说这个法,这两种。我们书里头写得很多,我就不详细介绍,两种争论。

  底下我们就综合起来,这两种争论,认为是专接上根的,就是显示如来的大智大慧。因为如来所说的这个法门,要是彻底能够承当得起来的、能够承受的,非上根利智不可。「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你能承当。所以念佛的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只有佛同佛才能够彻底了解。所以他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说专接上根,这就显示如来的智慧,显示这个法门之深。专接凡夫显什么?就显如来的大慈大悲。这个法门之深,如来说这个法门这么深,这是赞叹佛的智慧。而这个法能这样的普被,专门就为了凡夫,为了救度凡夫而说这个法,那就显得大慈大悲。乃至五逆十恶闻了名号,乃至十念都生,就慈悲到这种程度。所以这两说都对。赞叹净土法门的能够普被,要普被首先要救凡夫才行;要显持名法门的深妙,要彻底承担为上根,只有上根才能承担得起。「故应会通,莫死句下。」所以对於古人的争论,我就在这个地方把它通会起来,做为我们的体会,应该这样圆融一下。底下我又加了一句,就是不管是谁,对於这个法门你能够生实信,真实的信心,因为这个信你就发愿,因为你是实信,所以你发的愿也是实愿,不是虚愿。「从愿起行」,念须真念,参须真参,因为你是实信、实愿,所以你念也是真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有这样的人,都正是对这个法门是当机的。这就是所被根器,我们把重要的地方勾出来,不一句一句解释注解里面的文字。这个地方大家可以自己自习的时候看一看,写得很详细的,关键就是讨论的这几点。

  第六,我们研究一部经,要问这个经是属於哪一藏、属於什么教,因为佛对不同的根机所说的法是不同的。连孔子都是如此,弟子来问仁,什么叫做仁,弟子来问什么叫做孝,对於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答覆。如来的圣智更是如此,应病与药,你得什么病,就给你那个最对症的药。所以为什么人要找大夫,不到医院自己去买药吃?因为你这样不对症,你要找大夫好给你对症。如来是大医王,所以我们要明白。而且不同的说不同的法,它这里头也不是一个说法。始教是大乘的教,讲法相,开始讲大乘,它就没有说人人都能成佛,阐提就不能成佛。读《大乘起信论》,到了终教,阐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到了圆顿教,《法华》龙女刹那就成佛。龙女,舍利弗看不起女的,他说你是女的,她就说你看我,我马上就成佛给你看。刹那成佛这是顿教。这就是说你要了解,要问一问它这是什么教。所以佛就说,应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所说的是对的根器不同,后人没有直接听佛给你说法,你应当依据什么?你应当依照了义教,不要依照不了义教,这是咱们四依中的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对一部经来,我们先要问问它,假定有一部经说的跟《无量寿经》不一样,要问问它是什么教,如果它是阿含部,咱们就不能依它,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它是了义,它说实相。所以我们研究什么经,都首先要了解。

  属於什么藏?「三藏」就是经藏、论藏、律藏,《无量寿经》属於三藏中的经藏。「二藏」,分二藏,就是声闻藏、菩萨藏。《无量寿经》所有来听的都是大菩萨,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净土二乘种不生,你要是定性二乘的根器,根本不能往生,你可以出现六神通,你往生不了。所以这是菩萨乘。

  「五时」,佛说法给它划分为五时,最初成佛说的是《华严》,华严时;大家都不懂,於是乎只好说小乘教,这是预备班,讲阿含部,阿含时;然后就给大家讲要回小向大,这方等时,就呵斥小乘,赞叹大乘;再之后就是般若时,说般若,说得很长;最后法华,涅盘时,五时。《无量寿经》属於什么时?《无量寿经》是方等时。但是不限於方等时,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不是一次说,佛多次说。这个以后要讨论,证明是多次说。因此我们翻译的本子也很有不同,用原来的本子就不同,像唐译的本子是出於《宝积经》,佛说《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无量寿经》,多次说,所以不一定拘於某一时。这个是五时。

  底下,二教中属顿教。二教怎么分?分顿渐两种,一种是渐,一种是顿。所谓渐就是有法可修,一步一步,有阶梯,有渐次,比方爬楼;顿教是坐电梯,没有这些个渐次。《无量寿经》属於顿教,这是按二教来判的。所以从微至著、从小变大、从低变高,一步一步的,有一个过程,有个阶梯的,这个是渐教。顿教就是不立阶梯,不要有阶梯,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像禅宗,这是顿教,佛一拈花,迦叶微笑,中间没有任何过程。就好像电梯一上去,你进门之后就上去,上去出门就是屋顶花园。现在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正是如此,一个罪孽的凡夫,带业往生,去了之后就是阿鞞跋致,这是显得顿。而且这个法门里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不知不觉暗合道妙,正在念时你已经就是超凡入圣,这又是顿。所以这是二教中属於顿教。

  底下就是四教和五教。天台判为四教:藏、通、别、圆。藏就是小乘,通是通於大小乘,别是单独属於大乘,不与小乘共的,最后是圆,分四教,这是天台。贤首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分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教就是小乘,阿含部讲的东西;始,开始说大乘;终就是说到最后,对於始来说,终就提高一步,它就说到最要紧的地方,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这之外就是顿和圆。顿在刚才说了一下,圆就是别的教的一切优越它都包括,然而它一切一切圆满具足,它超乎情见,是不可思议。所以它这里头空间说,小的里头可以容大,我们大的容小很容易理解,「须弥纳芥子」,须弥山里头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芥子;「芥子纳须弥」,那就是超乎情见了。这就是《华严》圆教的内容。三只一念,三大阿僧只劫包括多少念头?一念就三只,一刹那的时间就是三大阿僧只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所以到了圆教就完全超乎众生的头脑,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而且是重重无尽,证到一个位就是一切位,是不可思议的教,这个圆教。所以圆人修习一天等於那个不圆的人修习一劫,他的见不一样。所以这个圆教,这个是咱们中国佛教共同都承认的道理。不是净土宗我单提这个道理,这是共同的道理。

  在五教、四教里头,净土宗属於什么?在天台的藏通别圆里头,主要是圆教;在华严的五教里头,小始终顿圆里头,它是顿教和圆教。中外的古德对於这个说了很多,所以我就引证得比较多。因为现在这种轻视净土宗的看法还是存在,还是很深,没有把古德的这些遗教很好的继承下来,所以大家听了之后就很有反感,因为跟他的想法就不大一样,他就有点抵触。因此我这里头所引证的往往引证得比较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多少古德都这么说,就带了一些说服力,增加大家的信心。真正要想理解《无量寿经》,就不需要对所有的注解都要明白,你只要把注解看了之后,帮助你把《无量寿经》能够接受下来就很好,就是这个意思,我这里头有多方面的目的。

  清代彭二林在《起信论》里头他这么说,他这个《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它是《无量寿经起信论》,我这个字用得少一点。他说「《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你看他不但指明是圆教,而且是称性,称乎如来的本性,跟如来本性相称的。尽量发挥的,没有保留的,称性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圆教。七个字是不多,分量很重。日本的和尚道隐在《无量寿经甄解》,这部书很好,可惜我只有半部,现在请传印法师在日本找找不著,那半部找不著。他判本经是什么?判《无量寿经》,他说是「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顿到极点叫顿极,就极顿。所以日本人的古汉语还是有点日本味,我们就不会说顿极,他这有点日本味,我们要能体会他这个日本味,顿到极点了。顿速,快就顿速,顿极顿速,又快又到极点,是圆融圆满之教,就是圆顿之教,他这个话。圆融无碍,又圆满,一切具足,圆融是说无碍,圆满说具足,不欠什么。《甄解》这种理论,彼土就是说日本,日本的古德对於这个说法都十分同意,多数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日本它是遵从善导大师,所以它现在净土宗,我说四千万,中国佛协的党书记他给我更正是六千万,日本六千万是净土宗,就因为过去净土宗承续善导大师,这个基础很好。

  底下所引都是日本人的话,日本很尊崇《无量寿经》,尊崇四十八愿。说天台、真言,天台就是法华宗,天台,我们国清寺智者大师在那,这就是说的法华宗,以《法华》为宗的,真言宗就是密宗。他说天台和真言(就是法华和密宗)虽然都名为顿教,承认是顿教,但是他一个虽然,这里还有话说,虽然都是顿教,但它还是允许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是断惑证理,他要把他的迷惑断掉,然后证到本体,明心见性。所以说还是渐教,有步骤、有过程、有次第。「明」,这个明字就是要去宣明,宣明没有断惑的凡夫,就是带业的凡夫、烦恼具足的凡夫,「直出过三界者」,直出就超过了三界的,「偏是此教」,那就是只有《无量寿经》所代表的这个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他不但说这是顿教,而且是顿中之顿。这个说法要中国的禅宗听见,他非常不服,他要气得蹦起来。

  日本还有一位日溪,他说「圣道诸教」,如来这一代时教说了很多教,「理是圆融」,讲到玄理、讲到本体是很圆融的,都是无碍的。「益是隔偏」,这是日本人的古汉语,我们看了不大好懂,益是隔偏,不解释一下大家没看惯,就不大好体会它的意思。它的利益,这些教的利益,利益是有偏有隔,不是普利。所以讲的道理是圆融的,但是它给大家所带来的福利是偏的、有隔的,不是普遍的。「以其顿机难得也」,因为这个顿机,别的教的顿机,禅宗,现在大家看看实在是很难,现在虽然有些庙是禅宗,实际已经是第五度的禅了,不是真正达摩、六祖的那个顿禅。因为这个顿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一言相印就顿契本心,一念不生就是佛。所以只有两种情况,要不就是迷,就是众生,要不就是佛,也不用看教,也不一定要坐禅。一个人见六祖,他说我不伸两足卧,他是不倒单,他不把腿伸出来,不睡觉。六祖说我常伸两足卧,我就伸开两条腿睡觉。所以它不是靠修持,不是靠研究经典,这个特殊,现在不是这个根器,顿机难得。「是以教虽圆顿」,教本身,禅宗是圆顿,「望机自成渐」,这是日本文法,不解释不大好懂,对机来说,应化的机,什么人当机,成为渐法。还有,本来禅宗什么都是顿法,可是这个机,他这一修就成了渐法,因为他的根机就是这个见解、就是这种习气。「净土言圆顿者」,我们对於净土说它是圆顿,因为它是圆满、速疾利益,因为它给的利益是圆满的,连动物都往生!我上学期不是说夏老师那个老鼠,老鼠都坐化了,也就是普遍、圆满没有剩下的。快,一般说老鼠要修行先变个人,人还要修多久才能超脱,它这老鼠身就解决了,快不快?

  所以底下就说一说,其他的圣教虽然有圆融的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不能体会这圆融之旨,「无由蹑解起行」。所以圆教一般都是你先要明白道理,然后蹑解起行,根据这个解而起了修行,要先悟后修。一般圆教都是先悟后修,你起码有个解悟。所以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因为他并没有达到这一步。说是在那修,他是盲修(有的地方是),他不能蹑解起行就蒙不到法益。所以法虽然是圆顿,但是行人的机很浅,顿法就成了渐法,圆法成了偏法。但是净土宗就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不需要你去为断惑而疲劳、而辛苦。「直出三界」,直出,出去了,不是一步一步的。有的要生到天上,然后再到色界、无色界,这么慢慢的出去。「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这是我把他这一段做点解释。以上这一段是日本人的。

  底下,看我们中国人的,《圆中钞》。《圆中钞》是《阿弥陀经》的三种名著之一,第三位,《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再有就是《圆中钞》,幽溪大师的。底下括弧里头就是幽溪大师的话,「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这是一般的规律,修圆顿的法,你先悟后修,你先要开圆解,不是咱们这种理解。现在有很多人错会,以为我看书,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听了讲、查了《佛学大辞典》,我都能讲得下来,讲只管你讲,你的解不是圆解。所以要悟,圆解是属於悟,你要先开圆解,然后才修圆行,这是信解行证。你的行怎么行?是在解之后的事情。修了之后你破三惑,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个惑次第断,首先一般就是先断见惑,断了见惑就证初果,然后断思惑,思惑断尽成阿罗汉,还要断尘沙惑就成菩萨,无明惑断尽就成佛。所以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增高一位,证了圆果那才真正的究竟,不退了。

  「今则」,《阿弥陀经》是怎么样?「但说彼土依正二报」,只说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在这里头让大家开解生信,也没有说开圆解,不是这么要求。对於这个你能理解,你生了信心,《阿弥陀经》讲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七日持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往生了,「以阶跋致」,就跟阿鞞跋致站在一块,同等地位。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经》,大家知道这是《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一部经,《阿弥陀经》称为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这是五浊恶世的「无上醍醐」,不需要开圆解就可以修,愚夫愚妇都可以用的。当然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照相机有个傻子照相机,傻子照相机谁都会用,你拿照相机一看,要多少光圈,要多少速度,距离准不准,这一切你都不知道,但是你只要会摁,一摁就拍好了,傻子都会用。这个照相机是好是坏?照相机它好,它有多少电脑在里头,它自动调制,不需要你考虑了。所以你不能因为,这个照相机外号叫傻子照相机,因为傻子也能用,就看它不起。你还要花很贵的钱去买它,它的性能特别好,自动它就都找到了。所以愈是根器不好的人能够得利,正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圆中钞》所说的意思,跟以上所引日本大德的说法相同的。幽溪大师既然说这是无上的醍醐,当然也就是契理的、合理的、契机的,合乎大家根机的,最极圆顿的圣教,这是没有这么明说出来,意思是一致的。

  底下再引日本人的话,有叫《秃钞》,日本人的汉语,用了个秃字,中国人不大会用。他说顿教里头有「二教二超」,既然称它是顿教,他说顿教里头还有分别,这是日本这部书《秃钞》里头说的。二教是哪两个教?一个是难行圣道,一个是易行净土。难行圣道就是讲佛心的(参究佛心)、讲真言(密宗的),《法华》、《华严》等等的教,这是顿教,但是是个难行圣道。所以现在依这个而成功的人很少,现在大家听说开悟的人很少,密宗成就的,从解放到现在,大家所找到、所知道,公认有六个人,即身化光。但是十亿人口几十年来才只有六位,一亿中不到一个,所以难!不是不行,它难,这是难行道。其余都是如此。二超,二种超,一种是竖超,一种是横超。竖超,用自己的力量来修来断的叫竖超,完全靠自力。但是净土,因为弥陀殊胜的大愿,实际是靠他力。所以太虚法师也判过它,说净土法门是他力派、是果教门。刚才说真言是密宗的一部分,因为在密宗里头殊胜的地方也是如此,是他力派,是从果上起修的。「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超越常轨而成佛,所以叫做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所以顿教有二教二超,有难行,有易行,净土法门是易行;有横超,有竖超,净土之法是横超。持名是顿中之顿。

  「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这是根据善导,善导是唐代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长安城里头几乎没有人不念佛,这个就了不起,一个城市之中几乎没有人不在他的感化里。所有供养他的钱都拿来写经,现在敦煌还找出来很多,都他那时候请人写的经,还有他自己亲笔写的。都是说本经是「顿极顿速」,这是日本人原话,「圆融圆满」。再把《甄解》的话拿来说,这是日本的名注,《甄解》,称《无量寿经》是什么?是「专中之专」,要成专家,专门的学问,这是专中的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真里面的真;「圆中之圆」,这个赞叹就到极点了。是「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所以判教应该这么判,这是圆、是顿,而且依他们这些说法,那是极圆极顿。

  上面引日本人的话引得多了,再看我们中国的大德,《弥陀要解》。《弥陀要解》虽然很薄,但是是蕅益大师从大光明藏自然流出的经典,他九天写出这部书,只花九天的时间。而这个书,下面我要引印光大师的赞叹,印光大师赞叹至极。引两段《弥陀要解》的话,「释迦一代时教」,他这一代的教化,「唯华严明一生圆满」,只有《华严经》说你这一生就圆满成就。一生圆满是靠什么来一生圆满,它的因是什么?就是在末后,《华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且用这个法劝华藏的海会大众都同发心,同往生极乐世界。他感叹,「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净土法门是凡夫而且都是照例的登了补处,一生补处。现在弥勒在兜率,这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只要再到人间示现一下就成佛,这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就都是登了一生补处,都如同现在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样。这是「奇倡极谈」,这种倡导是奇极,不普通,是登峰造极之谈。「不可测度」,不是凡情所能够推测、所能够考虑的,度是计度,就是考虑之意。「华严所禀」,《华严》所要明的一生成办的这个内容,「却在此经」,在这个经才能实现。「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从空间说是天下,从时间上说有古有今,这个今一直包括到现在,都是怎么样?都是信得很少,鲜是少,信的人很少,怀疑的很多。「辞繁义蚀」,言语很多,道理就不明白,就像日蚀、月蚀的道理。「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这是蕅益大师,我只有把心挖出给你们看,很伤痛的话。古今都是如此,对於这样的事情熟视无睹,不能相信。

  《要解》后头又说,「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无量寿经》,特别要留这个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含识就是有情,广度众生。「阿伽陀药」,是应万病的药。「万病总持」,就是这个经。「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不是用头脑去想所能够想得出来的,不是你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华严》奥藏」,《华严》很深奥的法藏。「《法华》秘髓」,很深秘的心髓。「一切诸佛之心要」,佛就是传心法门,以心传心,心中之要、要点。「菩萨万行之司南」,菩萨要六度万行,这是总的指南针。「皆不出於此矣」,都不出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之外。「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我预备要更广的来赞叹、来叙述,这个叙述你把一劫的时间都花进去也说不完。

  《法华》,天台宗认为这是「纯圆独妙」,天台宗是独尊《法华》,它说《法华》之圆是纯圆,它的妙是独妙。因为法都是妙法,经的名字就叫妙法的只有《妙法莲华经》,这独妙,自称它这个教是纯圆独妙,《华严》虽然也圆,但是没有它纯。《华严》就不这么说,「《华严》乃贤首宗尊为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因为到了四无碍,到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有《华严》独具十玄门,所以事事无碍只有《华严》才是全圆,圆的全部,别的不是。现在看蕅益大师的话,《华严》全圆的奥藏,《法华》纯圆的秘髓,都在《无量寿经》里头。所以,「天台之纯圆,贤首之全圆」,都不出这部经之外。所以这部经是圆中之圆。蕅益大师虽然没有把名字像日本人这么明显的提出来,意思就是一致的,禅宗他们说「一鼻孔通气」,一个鼻子眼通气。说这两个人,一个鼻子眼通气,就是两个人见解相同。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德和日本的古德,在这个地方是一鼻孔通气。

  近代的印光大师,大家都尊崇为净宗的大德,赞叹《弥陀要解》,理和事都谈到了极点。「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这是《佛说阿弥陀经》以来第一部注解,他就认为这个超过《弥陀疏钞》,第一部好注解。「妙极确极」,妙是到了极点,确是正确、准确,也到了极点。「纵令古佛出世」,古佛再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所以大家《弥陀要解》这个书可以多看,尤其是要以净土宗为自己修持的人,印光大师这么赞叹。印光大师之可尊,从这几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说这些话不容易,眼睛就是要比别人亮。所以我们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大德,首先他给我们的好处就是他的眼睛要亮,他给我们指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印光法师这些赞叹,这些赞叹《要解》的话,他的功德也无量。

  底下我们再引《疏钞》,《弥陀疏钞》里头,莲池大师稍有不同,他说小始终顿圆,这个经是顿教,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本身是顿教,往前通可以通终教,往后通可以通圆教。「圆全摄此」,圆教全摄这两部经,「此分摄圆」,部分摄了圆教。对於小本这么说,因为小本的事事无碍没有发挥得很多,这么说是可以成立的。还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就是本体,也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真如、就是实相;事法界,从这个本体,从心所显现出来的森罗万象;「事理无碍」,理和事互相无有妨碍,圆融;「事事无碍」,这是第四种。前三个诸教(大乘教)都共同的,都能谈到理事无碍,谈到事事无碍的,「唯《华严》一经有之」,这是莲池大师的话,「名为别教一乘」。现在他就说「《华严》全圆」,我们净土这个经也有一部分,少分是圆教。「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这个经摄了圆教的一部分。所以他就判定《阿弥陀经》是分圆,是圆教,但是没有那么全,是分圆。可是他很有苦心,他就把大本、小本里头找出很多经文来证明这里头有《华严》的事事无碍。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死於句下,我们要看当时实际的情况。莲池大师也判《阿弥陀经》是圆教、是顿教,这是跟古今的其他大德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在哪?有的尊崇净土法门就把这个称为是圆中之圆,不但是圆而且圆里面最圆的。莲池大师是谦虚,说我这个法门(一个是赞叹自己的法门,一个是谦虚)只是分圆,我是圆,但是是分圆。这个就和机缘有关系。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能不看机缘,不能不看时代的时节因缘。在莲池大师的时候正是狂禅,普遍全国上下,就是不信佛教的,就是儒家一般念书人,知识分子,没有不谈禅的,好像你要不明白,你要不说说禅,你就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不风雅。所以就是文人墨客,各方面他们都是对於禅宗的书没有不看的。你看近代,像郭沫若,「泥牛入海无消息」,他的诗。泥牛入海无消息,这怎么讲?哪有这个话?怎么叫泥牛入海?这是禅宗的话。所以他们也都读过,不过就是很少,像这样的人少,过去在明朝那个时候没有例外。所以在那时候,莲池大师的《疏钞》出来,和莲池大师辩论的人,曹鲁川,很著名的,就跟莲池大师辩论,他很不服气,他说《华严》怎么怎么好。所以他那个时候如果像日本人那个说法,日本人说《无量寿经》超过《华严》,那在当时辩论就没有完了。曹鲁川当然是后来让莲池大师说服了。大家接受不了,因此也要看情形,要照顾大家的水平,所以就权巧方便,「俯就群机」,只承认自己是分圆。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或者说有不同的说法,或者说莲池大师比不上其他的人,这些看法的不很恰当。

  可是我们看莲池大师的苦心,他就是把净土经文里头引出很多,证明跟《华严》是一样的。因为事事无碍只是《华严》一经所独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有事事无碍,这个事实不就说明和《华严》是同类的吗?所以在这个地方上,我们现在正是学他这个做法,我就是把《无量寿经》里头它的经文,我们把它挑选出来,我们一看十玄门一门也不少,在《无量寿经》里面全有,我这个做法就是向莲池大师学习。这就是证明本经是事事无碍,也证明本经就是圆教。

  华严宗立了十玄,叫十玄门,表明法界的无碍。玄,玄妙,所谓谈玄说妙,玄妙。为什么名为玄门?因为通过这个门,可以达到进入《华严》圆教的玄海。它这个教义跟海洋一样玄妙到极点,所以《华严》圆教的玄海。但是通过事事无碍这十个玄门,你就可以去进入这个玄海,所以称为十玄门。《探玄记》里头就说了这十玄的次第,有十个内容。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就根据《探玄记》来做一个比照,来证明我们这个经和《华严》是同类。所以先师夏老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八十一卷《华严》是咱们人世间的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证明,做一个证明。十个玄门我们就一个一个的讲下去,今天讲不完,但是下一次可以讲完。

  第一个,叫「同时具足相应门」。十玄门是最难懂的东西,它既然称为玄,超情离见,就跟咱们世间的这些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底下我们先研究一下《华严》主要的宗旨,教理。《华严》的教理是以缘起为主,这一切就是从因缘起,所以以缘起为主。法界的一切,所有合在一块,成为一个大的缘起。从这个大的缘起,因为缘起就要出生别的,从这个大的缘起就成了一法,就这个大的缘起就可以成一切法。所以一切一切无非都是这个大的缘起所生。一切法又起一法,这个大的缘起不就是一切法所成吗?而这个大的又是一切法所起的一法,而一法又去成一切法。「一时具足」,同时都具足,一法、一切法都具足。「圆满显现」,都显,一法也显,一切法也显。「故曰具足相应」,所以叫做具足,一也在内,一切也在,都显现、相应。这就是这个玄门的含义,什么叫同时具足相应门?它的含义就是这个。

  底下,用一点经文,用一点譬喻,可以进一步理解。《华严.妙严品》说,「一切法门无尽海」,一切法门多,这是无尽如海洋一样,海皆言极多,「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海洋之广之多的法,都会在一个法的道场里头,就是一切法都入在一个法里头,经文就这个意思。《大疏》,《华严经》的《大疏》,它讲「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切百川都流入大海,一切法流入大海也成了一法,这个譬喻不就是这样吗?一切法成了一法,大海的一滴水就具足了百川水的味,百川水都在大海里头,你只要大海里取了一滴,百川的一切味都在这一滴里头,这一滴水里头就有百川水的味,一法就有了一切法。所以我们通过譬喻就好懂,不然就很玄,玄之又玄。所以具足相应,一切法成一法,一法就成一切法。

  《无量寿经》是不是有这个内容?我们看「至心精进品」里头,法藏比丘要发大愿,佛就给他显现。他说我要成就一个佛国,超过现在有的这些佛世界,可以不可以?我要请佛给我开示。我要超过它,我先要了解它。佛就把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千万,二十一千万个佛土都显现给法藏比丘看,它的功德,它的庄严。法藏比丘对於这二十一千万佛刹的功德庄严他都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二十一俱胝就是二十一千万,这样许多佛刹就如一个佛刹,就是一切法入了一法。「所摄佛国,超过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就表无量的佛土,把无量的佛土摄成极乐净土。这也就是具足相应门,这是十玄总的门,也是本经的总相,同时具足相应。

  底下再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经里头「泉池功德品」,我们都知道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个水的功德,「其水一一随众生意」,这个水能够随每个众生一个一个的意思,一个水是一法,能随一切众生一个一个的意思,它就包括了一切法。刚才我们说,二十一俱胝佛国成一个佛国,是一切法入一法。这个国中的水呢?这个水能一一随众生意,它这里就是一切法就在这个水里头,所以一法就具一切法。当初在这个泉池里头游泳的,敦煌的画图里头,极乐世界那些游泳池,都是菩萨头上有圆光,在游泳池游泳,游泳池岸边很多人看。极乐世界,因为它是凡圣同居,所以一样。极乐世界也有跳舞会,不过很庄严就是了,没有女的,都是男的。所以也有游泳,岸边的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里头的人也都有圆光。在池中沐浴的人,各人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喜欢水浅一点,刚没脚,有的要过膝盖,有的人喜欢没脖子,还有人喜欢水下来冲淋浴,自上而下。一个池子多少人在沐浴,每个人所想像的,都随他的心显现,这不就是同时具足相应吗?一个水能相应所有在池中沐浴的人、游泳的人。

  不仅仅是这方面的适应,而且水还说法,这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它是一切法成了一个总的缘起,从这个总的缘起生出来一法,每一法都是无量的功德,所以这个水是无量的功德。水说种种法,水中,它不是说,我们认为只说一个法,它水说种种的法,你可以听见佛法僧声、甘露灌顶受位声,种种声,后头文字很长一段,各人听各人不同,都在一块,你想听什么你就得到什么。还有好处,你一听就懂,所以他就非成佛不可。你不愿意听的,一点也没有噪声干扰,一点也没有,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就是妙用。「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各人听的都不同,他听了之后就相应。「所不欲闻,了无所闻」,不愿意闻的,一点也听不到。「永不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往生之殊胜在於不退,随时随处都是增长。只是一个水,而能同时同地满一切听的愿,各各听到自己所愿闻的法,随其你所闻,你还跟法能相应。这就是十玄的第一个玄,「同时具足相应门」,不可思议。

  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广是很宽广,狭是很窄,广和狭很自在。广和狭是空间的东西,这就打破我们空间的这些概念。所以爱因斯坦他发明相对论以后他就知道,他说空间、时间都是来於人类的错觉。所以我们,大的能容小的,小的不能容大的;宽的能容窄的,窄的不能容宽的,这种种的概念,从科学说就来源於我们的错觉。他们这个说法就比牛顿进步多了。错觉就跟咱们佛教的名词妄想很接近,错跟妄差不多,觉跟想差不多。他们是有所进步,这是靠拢。但是科学究竟总是有局限,它靠拢是可以。有的人现在以为佛法就是这些道理,那又把佛教庸俗化了,就是这些道理可以使得我们理解、相信这些,有好处。

  底下我们先举个例子,《大疏》就举个例子,「径尺之镜」,一尺大的一个镜子,「见十里之影」,它可以看见十里的影子。径是很窄,十里很广。在第一次欧战的时候,德国的间谍在山顶上砌了一个圆顶的房子,在房顶的尖上安一个透镜,因此他就在这屋子里头,全山任何地方的行动,以至山底下的行动他都看得见。这是世间上的办法,利用这些仪器,广狭可以自在。所以窄的镜子看见十里的影子。我们经里头,「发大誓愿品」里说,「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很广大、很宽广,博也是大,很庄严、很清净,「光莹如镜」,光莹洁,像镜子一样。「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极乐世界的佛刹可以照到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那么多的诸佛世界。一个佛刹是狭,诸佛世界是广,这广狭就自在,狭中就可以照到广。所以一个刹的力量和作用就遍彻了十方,十方就是广,遍彻十方,而一刹还是一刹之相,还是如故。因为一广之后就剩了广,没有这个一,这一还照样是一,这个一就是狭。力量无限的广和一法的狭不相妨碍,各个自在的出现,所以称为广狭自在。还有,「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於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在极乐世界,你要想看任何一个佛国,在宝树里头就可以看见,就跟镜子一样,睹就是看,像镜子看见自己的相一样,可以在这个树里头看见十方佛国的情况。这都是广狭自在的意思。

  第三,是「一多相容不同门」。它就说,「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如一间屋子里头一千盏灯,光跟光都涉入。这间屋子里头,这有两个灯管,那有两个灯管,四个灯管,四个灯管发的光就遍满这一个屋子。每一个灯管是一,四那是多,但是咱们这有光,你说我这只手是哪个灯管的光,这只手是哪个灯管的光,能分吗?到处的光都是四个灯所发的,然而四个灯各有各的光,你关掉一个暗一点,再关掉一个暗一点,四个都关就没了。各有各的光,每一个光遍全屋子,每一个灯的光之中就包括了其余三个灯管的光,这个灯的光包括那边灯的光,那边灯的光包括这边灯的光,这叫相容,一和多相容。当然四个灯包括每个灯的光,这谁都好懂,可是现在一个灯光之中就包括了四个灯的光,你能分吗?你要能分,我就把这话取消,因为你不能分。只要有光,这个光是它所在的地方,这一个光里头又包括了其他的光。中间的还没开,开起来也是如此。千灯就这个比喻。所以《华严》,「以一佛国满十方」,一个佛国就遍满十方,一就广;「十方入一亦无余」,十方进到一里面。就好像一个灯光满全屋,多灯的光入到一个里头也没有富余。「世界本相亦不坏」,各个世界的本相也不坏,灯还各个是灯;「无比功德故应尔」,这由於什么缘故?佛国无比的功德,所以自然是如此。这是一多相容之义。

  上头这句话是《华严》里面的。《无量寿经》里头怎么说?《无量寿经》讲到宝香,「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国土里头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都是无量宝香所合成的,所以它一里头就有多。这个香普薰一切世界,你看香入到一个东西里头,这个东西又放香,放香就薰十方世界,所以多入了一,一又遍多,这是咱们经里头的话。极乐世界的万物,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无量宝香所合成的,所以无量香入在一个东西里头,这就表示一切法入於一法,一多就相容。又一物的一相,一个物它自己这一个相,与众香,它众香所成,与众香这个多的相共存。又有一,又有多,不因为多就没有一,一就没有多,都共存,还是二相,各自清清楚楚的。而这个香一放又遍十方,说明这个一法又遍於多。所以多入於一,一不坏,一又还放光,又多,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这是第三,一多相容。

  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我们可以举个例,咱们现在电视大家都看,中央台有两个,北京台有两个,还可以收更多的台,各台的无线电波你一调对了,中央台出来;一换,北京台出来。那不就是说中央台、北京台、等等台,就都在你这个电视机里吗?要什么什么就出现。就在你电视机这个地方,不是一切都在这存在吗?各个台的电波就入在你这一块,都在,都有。正这个一在这出现的时候,很清楚,一点不受影响,不是说萤幕上这片是北京台,那片是中央台,那就不成东西了。一就很清楚是一,你一换开关,马上别的台出现,不要把它请来,它就在这,它的多也是在这存在,彼此都相容。所以一多相容从这个比方也是一个例证。

  上面是相容,底下是相即。容是你包括我、我包括你,你这个灯的光包那个灯的光,是相容。我们说一个东西包括很多相,这是相容,许多相包括里头。相即呢?容是包括的意思,即是就是的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即,就是之义。所以上头讲的相容,这讲相即。晋译的《华严》是《六十华严》,唐译是《八十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六十华严》有这个话,这是相即,多跟一相即。这就叫诸法相即,一切法,这个法就是那个法,就像水跟波,波有多少多少波,水是一,水生了很多很多波,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波是石头?波是火?波是土?都不是;是木头?波就是水。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但是水上生了波,波有大波小波、种种的波、千波万波,一时波动都出来了。北海的水没有波的时候水里出月亮,一有风一刮,波一动,月亮在水里就出不来,这波跟水。然而它自在,波和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但是水能出现波,波有波的形相,波有波的作用,都存在,一多相即而自在。《华严》的《大疏》,它讲这个玄门就举个例,「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即是金跟金的色,黄金之色跟黄金,这是相即的,色不离开金,金也不离开色,这两个不能分,相即。

  在本经里头什么地方?本经里头,「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世尊能演一个音声,但是听的人各个得到不同的理解。咱们就很难,头一个很难是什么?我要说话,广东人就不懂,外国人更不懂,到时候就要翻译,要一译通。开会,多少人做翻译,多少耳机子,多少人忙得不得了,不然都不懂。但是佛这一个音声里头,能使各各不同的众生随其本类而得到他的理解。你看,「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现一个身,而各各众生所见不一样。各各众生所见的这个身,跟如来的就是一个,所以他是相即,不是两个,但是大家所见不一样。就是说咱们现在舍利也都有这个情况,佛牙没有进佛牙塔的时候,我们很多人曾经去看过,看得很详细。大家所看不一样,前后看也可以不一样,但是总之就是一个佛牙。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相?最近还有一个人拍了照,那个佛牙在塔里放光,各个所见不同。这是佛协的秘书告诉我的,斯里兰卡公使的女儿,几岁,她去看,看就是一尊佛。她爸爸怎么看也看不出佛来,就是那个牙。这就证明这个话,依众生各各随类见,现一妙色身和一个牙都是如此。我自己看见就是很有意思,头一次看见整个就像那个图片上画的颜色一样,有点像田黄图章,黄色图章的样子。后来我磕了很多头,磕过再去看,它是一个长方的,在这条侧面上正中间一条白线,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再去看就全部是白的,白极了。第三次看,跟第一次整个相反,整个是白的,在侧面上有一条淡黄淡黄像象牙似的线。第一次看是黄的牙,里头有一条白的线,第二次全是白,那天大家看的都很不一样。还有阿育王寺的舍利,当时各个人看各个不一样。这都是相即之说,这些相跟那个佛牙它是相即的,是一,但是大家所见的多,一和多就相即。

  又经中「歌叹佛德品」,散的花在空中合为一个花,大家在极乐世界去散花,所散的花在空中成为一个花,这个花向下成为一个花的盖。所以多花成了一个花盖,多就成了一,一个花盖含了多的花,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从这个地方的即,说明一和多是相即的。一,都是花,成为花盖是一;花盖中有朵朵的花,这是多。这是诸法相即自在。今天的时间稍微过了几分钟,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七集)  1991  档名:51-001-0007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