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关於它前面的纲要,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大教的缘起,以什么因缘而兴起这样一个圣教?这就说明了。当然圣教的兴起有它的共同之点,但是为什么兴了《无量寿经》、净土法门?这又有它的特殊之点。所以这个大教缘起,就是这个。
《无量寿经》以及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为什么兴起,这个我们解释了三个问题。下面说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兴起这样一个持名念佛的法门、《无量寿经》?第四个问题就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这个就是净土宗最奇特、最殊胜、最微妙、最圆融不可思议之处,它既然是巧被三根,三根都普被,最高的如文殊、普贤,最低的如五逆十恶,甚至於临终十念都能往生。事情是这样,道理呢?它有一个道理!它并不是说就好像在练什么功夫似的,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法术,有这么一个诀窍,你知道这个诀窍你就成功了,不是这个意思,佛法里头没有这个意思。所以很多人以为密法里有这些,都不是,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因为这个是圆教,圆教的教法都需要先悟后修,你必须悟了之后才能修;你不悟,你整个是糊涂的,那凭什么地方起修?所以这都是先悟后修的法门,它是从悟的境界上开始,才能进修。但是开悟谈何容易,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当前要找一个开悟的人很难,难极了。恐怕谁要问,咱们谁介绍介绍,你们国家现在哪几个是开悟的,谁都很为难。所以过去说,「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七朝天子的福报加在一块,光有福报不行,还有九代的状元,七朝天子的福,九代状元的才华、聪明,集中於一身,这样的人才有开悟之分。
你先悟后修,当然很难。而净土法门是什么?还有就这两个最特殊,一个净土法门,一个密宗,你不必悟也可以修。不悟怎么能修呢?所以它就是诸佛慈悲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结晶,给予这个法门,让你谁都可以做,可是在你做的过程之中,你不知不觉,你还不明白、不知道,你已经合乎道妙。其他的法门是证入无生,从证入上,堂堂正正的,证入无生法忍。而这个是巧入无生,一种巧妙之法,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是这样一个教,所以才兴起。这样一个教才能够普被三根,才能够使没有开悟的这个人也能够得到极胜的果实(殊胜的果实),可以圆修。圆修跟普通的修,相差是一天等於一劫。圆人跟普通人的修持,都是凡夫,但一个是圆的见解,一个不是圆的见解,两个人的修持日劫相倍,圆解的人修一天,等於那个没有圆解的人修一劫。有圆解很难,但是现在怎么著?这个净土法门就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凡夫开始。当然你暗合道妙,这就是它最殊胜之处。怎么个暗合?咱们就看下文。
刚才我们说,我们要修就是要无念、要离念。「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要无念而证无生,无生就无灭。这个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要到圆教。所以小、始、终、顿、圆,《华严》的判教,判的是五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圆教是最高的。圆教的八地菩萨那就高级了,他才能够离开一切心意识的分别,心的分别、意的分别、识的分别,这才叫做真正得了无生法忍。所以「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悟这个无生法忍,这是圆教八地的菩萨才可以。别教,天台讲四教,藏、通、别、圆,别教的初地只相当於圆教的初住。所以圆教的阶次很高,要圆教的八地菩萨才能真正证无生法忍。可见圣者都不容易,要到八地。圣者都不容易的事,咱们「安能期之於具缚(具足烦恼)凡夫」,希望凡夫起修就离开念、离开相。
所以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在我们大陆,大家在心目之中不是那么特殊的崇敬,他在日本就不得了!对於善导他亲切极了、尊敬极了,他们就说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就是阿弥陀佛,第二代就是善导,第三代他们日本人,这么尊善导。善导确实是大德。大家说善导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说虽然不是弥陀,那也是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之流的人。咱们现在对於善导,由於有些传记把他记载成自杀,这是错误。善导大师一个很伟大的著作叫做《观经四帖疏》,下面就是善导大师的议论。这是净土宗的祖师,咱们国内也是二祖,善导。
「今此观门等」,这个《观经》所讲,要观佛相好,首先观日轮、观水等等观上去,十六观,这些观的法门,观像、观想的这些法门,是「指方而立相」。观西方,不是指出一个方吗?立相,你要观,观佛的白毫相,观佛的无量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种种的,有相。「住心而取境」,心就住在你所观的境上,取那个境。观日轮的话,天天就是看太阳落,看了之后就老想著太阳,睁著眼、合著眼都看见太阳现前。就是咱们这个《无量寿经》的会集者,我的老师夏老师,他这个观就成功了,就是睁开眼也看见一轮红日,闭上眼也看见一轮红日,这个日观是初步成功,取境。这是十六观的第一观,下面还有很多。但是就是说这个观门,「总不明无相离念」。日轮不就有个日轮的相吗?观佛的白毫不就有个白毫相吗?不是无相,不是离念,你心里想著这个,老观这个,这不就是念吗?为什么这样?因为「如来悬知」,咱们大悲的如来慈父,悬知就是早就知道了,预先就知道,不要等到末法才知道,早就知道。「末代罪浊凡夫」,指的众生,就是有罪、有垢,垢障,所以这里很浊。这样的一些凡夫,你给他一个相,叫他在这个相上去住心,「尚不能得」,尚且不能得到成功,何况你要叫他离相,而求到事上能有所进益、有所证得?所以叫做指方立相。这为什么?为了末代凡夫,只有从这个地方下手。
底下说必须如此,这句话就说明这个指方立相。《观经》说你要观想念佛,念一句佛号,念这个名字都是相,这就说明这个必要。但是这样的立相它巧妙之处何在?这底下还有,「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就拿咱们自己说,咱们这个妄心,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所起的这个妄念是一个接著一个,这个刚灭,下一念又起了;这一念已灭,一个新念又生出来了。就如同急流之水,这水老在那哗哗流,咱们这个念头老就这么起,一个念接著一个念,就是水上一个浪花接著一个浪花,「从未暂息」,从来没有暂时休息过一会。
「今若勉强按捺」,现在你说我按著、压著它,不许起妄念。有很多人做功课这么用的,管著它,不许起,起妄念就不行,就这么定住,这么观。禅宗有一个叫做搬石头压草,要压这个妄想,把石头搬来,把这个草压住。你表面看起来那个草不往外长,可是那个草的根愈长愈粗,有一天那个草根长得很粗的时候能把石头抬起来。这是搬石头压草。「粗念虽得稍息」,你压它,一来就不许,一来就不许,坐在这儿,这样的话,可是那个微细的念头从来没停过,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而有许多坐禅定的人,自己坐到最后没有自己,也没有床铺,也没有房间,一切皆空,自己以为是很好的境界,甚至以为是一种无相,很高的,见了佛是法身境界。其实在禅定上来说,这个还都是欲界的事情,在三界之中这还是欲界中的事情,欲界中的禅定,那差得远,上头还有色界、还有无色界,你哪出得了三界?在这个情形之下,行人很容易错认,以为这个就是了,粗念不起了,细念他不知道,就说我相应,实在是个大的谬误,这是很大的错误。所以参禅常常容易出很多的毛病,是难行道。禅定是很殊胜,戒定慧,但是也要很善巧,要知道,要如法。
「於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同体之悲,就给我们一个奇妙方便的法门,这是一个最奇妙、最奇特,妙,微妙、胜妙,这样一个法门,又方便,最容易、最方便。「指方立相」,你就老想著西方,净土人都坐著不背西,面西,他老想著西方。「摄心专注」,把这个心,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念著这个佛,就用这个妄心,从妄心开始。谁都有一个妄心,你妄心专注一个境,专注西方极乐世界,我就这个心,我就这个念头,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小孩子都可以,现在有很多小孩刚会说话懂得念佛。「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你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正念这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都没有了,「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它殊胜就是在这儿。所以有人说我念佛,我怎么念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你在念佛的时候感觉妄想纷飞,那是当然的事情;你念就没有妄想,那都成佛了。可你要知道你不念的时候是什么情况?你不念的时候,你整个百分之百的都是妄想。可是现在你念佛,在妄想之中你出现了一句佛号,这句佛号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这些杂念。
「念得纯熟」,老念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诚恳,「乃忘能所」,不知不觉,到这个情形的人很多,真正用功的人可以到这个情况,能念和所念就都忘了。其他的做功夫,你总有一个所,你观白骨观,你要观都是白骨,这个白骨就是你所观,我这作观就是能观。念佛当然也是有能所,我黄念祖在念佛,黄念祖就是能念,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所念。都是有能所的下手,离开能所就很难。但是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念来念去、念来念去,很自然的,不知不觉就把这个能和所就忘掉了。忘掉这个所是个了不起的事情,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有所。因为建立一个所就成了二,有能、有所,一有个所就有二,一二是「所立照性亡」,这《楞严经》的话。一有一个所,你这个照,照见五蕴皆空的照的这个本性就没有了,所以坏就从所开始的。这个关系到《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说「入流亡所」,入了道流忘了所,从忘所开始。观音的耳根圆通,凡夫哪能下得了手?那都是很高的境界。
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妄心在念,念得纯熟之后,你没有别的妄想,就这么一句一句,清清净净的,这个时候你也就忘记念佛的是黄念祖,你也是心中只是这一念,念的是什么,你也就没有分别了。所以这个所,我所念的这个佛的名号,这个思想也没有了。「心无所住」,这个时候心里除了当前这一句之外,另外没有所住,没有什么境界。《金刚经》讲要无住,有住就是非住,都是错。这是心无住,无住就很合乎《金刚经》的无住,可是又不断灭。这个很重要,大家要知道,所以这是大慈悲。可是你「佛号分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分分明明不断灭,明明朗朗,可是又没有能所,又无所住,这个就叫做「暗合道妙」。不是你研究《金刚经》,懂得很多很多,你已经是契了无生;后头我还要讲无住生心,不是凡夫境界。可是你要这么念的时候,你不知不觉跟它相暗合,「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禅宗现在在国内,这是个了不起、最放光的一个开示。在印度到中国过去都是单传,佛的衣钵传给迦叶、阿难,一直传到达摩,都是单传。达摩到了中国之后,一直从二祖慧可这么传下来传到五祖,然后到六祖,到六祖之后就大弘,不是单传,不是一代就是一个人,大弘於天下,就是因为《金刚经》。六祖就是一个庙里头的劳动者,不但没有受比丘戒,什么戒都没受,就是厨房里头的帮厨,杂工、苦力、劳动者,不识字。所以在外国都把禅宗分到算是中国的,当然禅宗还是达摩带来的,还是从印度来的,但是在中国大放光明,就是因为《金刚经》的无住生心。他给客店里头去送柴、送水,听见客人在念《金刚经》,他就听,听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就豁然。他就问,你经哪来的?他就跑去黄梅,黄梅在湖北,从广东跑到湖北去。后来见了五祖,还是请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豁然大悟。
他写「本来无一物」的时候还没有彻悟,但是已经超过神秀了,后来大悟得衣钵。所以想不通,大家都以为说,这个庙里的和尚争名夺利,你看得这个衣钵去抢衣钵,以为神秀很在意,其实低估了神秀,神秀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没有这种思想。武则天要请他当国师,他说我不配,惠能他是真正得衣钵的人,他才可以当国师。所以武则天派人去请六祖,六祖不肯出来。神秀是这样的人。很多人以现代人的心去推说神秀,那不行,神秀高得多。所以封他为国师他就谦让,他说是六祖才可以。可是别人不行,怎么衣钵我们和尚没得著,让一个老在庙里干活的人拿走了,这还行吗?所以要去追。思想中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很自然。他不知道怎么偷的,得赶紧去追回来,因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了。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五祖以此教化,六祖因此而得道,他也就传这个。这是极殊胜的,这是我们佛教的精华。
可是这个我们要知道,《金刚经》大家都念,但是不知道这个般若,尤其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咱们众生的心,众生这个妄心是没有方法理解的。因为很多人觉得我懂得了,其实这才真是说笑话,只有悟,懂是懂不得的。这是经上的话,众生的心处处都能缘,没有一个地方它不能够去攀缘的,就像太末虫。你看佛的智慧,那时指出一个太末虫,末是微末,太末是极微末,极微末的虫是什么虫?就咱们现在说的细菌。所以佛那个时候不需要显微镜,早就知道细菌。现在好些人都说科学兴旺,佛法早超过科学,我就是搞科学的人,早超过科学不知超到多远了。他说太末虫「处处能栖」,细菌哪都能待,哪没有细菌?哪里都有细菌。「唯不能泊火焰之上」,细菌不能生长在火苗里头。中国从前那个扎针灸的大夫,给这个扎了针,要把针给第二个人扎的时候,在火里烧一烧再给第二个人扎,就是消毒。第一个人的细菌,他在火里烧一烧就烧死了,再给第二个人扎就不传染,细菌它不能缘於火焰之上。我们众生的这个妄心,也是跟这个细菌一样,「处处能缘」,没有一个地方不能缘的,你什么都可以去攀缘,「独不能缘於般若之上」,般若你想不到。所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所以现在有些人搞了点佛学就很自命不凡,其实他只是搞了点学问,真正佛的知见他是门外汉。我们现在还有些人要走这条道路,人各有志,他想当个佛学家也可以,但是真正要知道佛的知见是什么,这个道路肯定是行不通的。至少要学修并重,至少要并重,还要再说一句,恐怕那个修要很突出的重才行。
无住生心是什么境界?有很多人读《金刚经》之后就抓著一个空,无相、无念,又抓著一个六祖的「本来无一物」,偏於空了。所以蕅益大师有《金刚经破空论》,好书,他里头谈到,他引证古人的话,他说是什么人才能够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生心?在别教,天台宗的藏、通、别、圆这四教里头,要别教登地的菩萨,登地的菩萨就是圣人。要别教登地的菩萨,相当於圆教的初住,破无明了,这才能够契入,他才能够生心的时候就是无住,无住的时候就是生心。要没有达到别教的登地,没有达到地上,地前就有三贤,贤人,那不是圣人。三贤位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这三十个位次称为地前的三贤,未入圣。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他是能够一个时候无住,而另一个时候生心,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这两个有一个片段,这是无住,另一个片段生心。「可见凡夫绝分」,地前三贤还是如此,地上才能无住生心,凡夫没有离开妄心,你无所证,纯粹还是一个具缚凡夫,你就绝分。可是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就是教众生怎么著?「即念离念」,就在念的里头,念佛这个念的里头,离开了咱们的妄念,即念离念。而且是把我们没有忘了能所的时候,那很微细的妄念也离了,是从念而离念。所以即念离念,咱们就有方法了;一上来就叫你离念,叫你无住生心,你怎么办?你无从下手。地前三贤无住的时候一切放下,就不生心。
有一个近代的事情,一个人禅定在西湖,这一打坐他就不动了,多少天不吃不喝,后来慢慢的过些日子又活过来了,大家也就很习以为常。这次时间太长,大家一想,这回准是死了。人死了,就给他买了柴火、买了衣服,给他火化。这个事情传给谁?弘一大师知道了。弘一大师是近代的,律宗的。弘一大师说你们千万不能烧,一定等我看一看,等到他来。他就听弘一大师的话,南方人对於弘一大师很尊敬的,就听话,就没有烧。没有烧,等他来了之后,弘一大师就拿个引罄在他耳边轻轻敲了一下走了,过一会这个打坐的人醒了,活了。活了,别人就告诉他,刚才弘一大师来给你耳边敲了罄,现在弘一大师到那去了,他就跟著去。跟著去了,见到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说刚才对不起,刚才打搅清修,很对不起,现在这没有你的事,你回去吧。弘一大师很特殊,不然见面总要谈一谈,他说打搅你的清修,这没你的事,你回去。过去这个事情,这次在美国才知道,打坐这个人前年才圆寂,到了台湾,活了九十多。他这就是禅定,无住,跟死了一样,但那不是无住生心。但是他这个无住,他确实有这个境界,多少天不吃不喝,寿到九十几岁,弘扬也弘扬得很胜。我看过他的照片,他们从那边来,拿来他的照片,我看了。说这一件事,这条公案的首尾都完整。所以真实用功,都是有他一个真实的一些收获,但是收获有不同。
净土法门就是方便、究竟。我们念佛,即念离念,是「潜通佛智」,不是如槁木死灰,像个枯木头一样。他这个就是人都要烧他了,那不就是跟一块木头一样了吗?所以过去禅定的人,有的请到宫里去,皇帝让宫女拿针去扎他,他都不知道,入定的时候不受这一切。我们念佛,即念离念,潜通佛智,在离念之中(潜水艇的潜)自己不知不觉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暗著,很自然的就合乎妙道。「巧入无念」,即念离念,离念就是无念,很巧妙的进入无念。「即凡成圣」,你到无住生心,你就是别教的地上菩萨。看她是个老太婆在念佛,她如果念到离了念头,正当念时她就是地上菩萨,你地上菩萨才能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做到了就是地上菩萨,当然她不念的时候她不是。即凡成圣。
所以《疏钞》,《疏钞》就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这是两部极宝贵的书,一个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一个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不管学哪一宗,咱们做为一个出家人,这两部书不可不熟读。这两位都是开悟的人,莲池和蕅益,不是一般净土宗的出家人。他说「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三大阿僧只劫,这一念就超过了。你发了大乘心,修持需要三个大阿僧只劫,劫这个时间就长极了,阿僧只劫,阿僧只实际就是数不清,三个数不清的大劫才能成佛,可是一念之间就超过了。所以这叫做顿教,刹那即成佛,不都是必须要三大阿僧只。所以佛教是最圆融。但是一般的情况,你不能相信净土宗,你不敢承当,你一定要走那个远的路,那你慢慢走,你三大阿僧只劫也一定可以成功。所以各种的根器、各种的志愿、各种的道路,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齐诸圣於片言」,和这些圣者,我们跟圣者并肩齐坐,片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看齐。
「至哉妙用」。莲池大师的原话,「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阿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是大本,都是这个妙用。这个妙用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因为其他的法门是「正入无生」,同一个正的,这真的是很难,你要做到离念,进一步又离相。可是这个净业,咱们净宗的修持是「巧入无生」,暗合道妙,就易行。念佛法门是修行里头的一个径路,一个直捷了当的路。两点之间直线为最短,但是很多人喜欢走弯路。像过去咱们射箭的那个弓,你要走弓弦就短,你要走弓的那个把子,那不就是个弯路吗?你要更大的把子你就更远。各人的喜欢不一样。
念佛法门是修行的径路,可是念佛法门里头有四种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四种念佛,持名又是径路中的径路。至於这个径路之中,净土宗还有好几部经,可是《无量寿经》里头没有提倡要一心不乱。你去找这里头只提了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特殊的只要一念,念一句佛就可以往生,但是没有说必须念到一心不乱,它说一向专念,它不说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宗?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宗,底下就要讲,宗是宗旨,修行的重要之处叫做宗。《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所以能够发心、能够专念的都可以往生,就更为明确了。
这种修行之中念佛法门是径路,而这四种念佛径路之中,持名念佛又是最为径中之径。净土宗还有几部经,而咱们这个本经,《无量寿经》是提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是要求你念到一个一定的水平,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这个在净土宗还是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误解,以为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当然念到一心不乱是一定往生,那个往生就高了,那个往生他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他就是方便有余土,甚至於破了无明,到实报庄严土,就是菩萨了,甚至於能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法身境界。一心不乱是那么殊胜的情况,也不能期之於每一个念佛人。所以只要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决定往生。所以这个经称为净宗第一经。
净土宗重要,日本一亿多人口,五千多万人是净土宗。咱们国家也大多数是净土宗,不过水平很低,大家就是念念就是了,真正懂得净土宗这种殊胜的道理的很少,所以还需要诸位大德去提倡。《无量寿经》称为净土宗第一经就在这儿,它只是要求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为什么称它为第一经?因为它是直捷当中的直捷,方便之中的方便,「绝待圆融」,它没有对待,真正的圆融,「不可思议」。我们底下引一段日本的大德称赞《无量寿经》,他们日本人对於《无量寿经》的重视超过我们。咱们中国的净土宗就集中於鸠摩罗什所翻译的这一本《阿弥陀经》,没有能广泛一些,参考一些唐译,《无量寿经》也没有好好念,这就是说我们比较窄。
《黑谷大经释》,这是日本的一部著作,底下这一段括弧中的话就是他的原话。「於往生教」,提倡往生净土的这个教化,有的是根本的,也有的是属於枝末的,经典也很多。「此经名根本」,《无量寿经》是叫做根本的往生经,别的经叫做枝末的往生经。「又此经(《无量寿经》)名正往生教」,这个经是正的;「余(其余的)名旁往生教」,旁边的,边边上的。「又此经」,没有具足经很多,只是引了三个比较,「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在往生里头它具足了。你看他就是说,我们这里头讲,咱们怎么能够往生,就不像《阿弥陀经》只是一种,三辈往生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但是三辈的情况就不一样,还有往生正因,还有种种其他的原因,都可以往生,所以它这个是具足的。而他经呢?「名往生不具足教」。念这个经,依他法门就可以往生,但是它这个教,教化不是具足的。根据上面这个意思,净土宗就像一个妙高峰的峰头。常常我们说佛法之高如妙高峰,净土宗就像是群山中妙高峰,比一切山都高。可是净土宗像妙高峰,《无量寿经》呢?就像峰头上那个尖儿,真正那个顶尖。那个日本人的说法就是这样。
咱们这个经,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句话,「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有很多人都忽略了,因为不读《无量寿经》就不知道,读了有的时候也忽略了。「当来」,这是从释迦牟尼佛说经的时候起,这以后,「一切含灵」,一切两个字要注意,没有例外,一切有灵性的,那就各类众生都在内,「皆依此法而得度脱」,皆依了《无量寿经》的法。这是阿难问佛何故放光,佛就说你这个功德很大!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我说出这个法门来,这功德很大,将来一切众生都是因为这个法而得度脱,没有例外。既然如此,咱们在座的人哪一个你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包括你?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都是依了这个法而得度脱。换句话说,你不依这个法,你就走到难行道了。这个说还比较说得不是很尖锐,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如果不依此法就不得度脱,恐怕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原意。但是我这一说,很多人心里头不见得同意,所以我前头说了一句和缓一点的话。「愿解如来真实义」,天天念经,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利济众生,此经为最」。为什么?因为「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所以《无量寿经》能不稀奇吗?它如此之巧妙,如此之能够普被,如此能救度。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这是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慈悲,特别把这个经留下来,所以这个经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这体会。在《无量寿经》里讲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咱们原来那个本里头,有的本有改正,有的本可能没有改正,没有改正的大家替我把这个添上去,我念念这个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我以慈悲哀愍」,有的书添上了,有的没有添自己添一添,「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不过大家恐怕都已经添上了。就是说将来这个经要灭,《法灭尽经》佛说,法都要灭尽。所以我们从来也不说佛法是永存的,这有因缘的,有缘它就存在。将来地球也有成住坏空,一切都有盈虚消长。将来经道要灭尽,可是我为了哀愍众生,我把这一部经特别留下来,让它留一百年,最后一百年什么经都没有了,只有《无量寿经》住世。「其有众生值斯经者」,在这个时代里头有众生,值者是遇也,能遇见这个经的,「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随你的本意之所愿,你愿意往生,都可以得到度脱。太难了,到最后,佛慈愍!
《法灭尽经》里头,底下就说,这改一个字,「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说」,这个新本、老本都是说,改一改,这个说字改成「情景」。当佛法都灭了,众生根器很差,这个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无量寿经》吗?本来我们想有这个问题。但是佛说了,《法灭尽经》说,我法灭到最后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像油灯刚刚要灭的时候一样,咱们点蜡烛也有这个现象,譬如蜡烛最后快要点完了,反而比以前更亮,亮了之后灭了。咱们看太阳落山,太阳刚要下山的时候,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太阳下山的时候看见霞光灿烂,非常美,可是就要黄昏,就要黑天,也是这个道理。人也是如此,病得都不能说话,都昏迷了,忽然间他又醒了,又能吃东西,和家人谈笑,面色也红润,这么一会工夫他就死了,这叫回光返照,在他灭之前反而有一个比他以前更好的一个情况出现。油灯是如此,太阳下落也是如此,人的回光返照也是如此,这个经、圣道也是如此。这个时候什么经都灭了,反而《无量寿经》能够为大家所崇奉,就像将灭的灯,这个光比以前反而盛,但是这一百年一过以后就完了。所以这就是本经兴起的因缘,最后还要靠这个经,怎么能不说这个经?所以这个经的因缘也就是,我这举出了五条。
这个经既然像是营养丰富的好东西,我们现在吃了之后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一切,就像极殊胜的药,能治我们一切病,所以不可思议。在末法的众生,你看看到了最后还能够度,就在现在来说,众生能够遇著,能够依此修持,当然我们比末法的人根器要强,那是肯定的。那个时候人和人相见,咱们下面这个劫是刀兵劫。现在已经有点这个苗头,中国、外国都一样,一言不和拔出刀、拔出枪就杀,最后就是这么把人杀光的。人和人都不能相见,相见之后先下手为强,你不杀他他杀你。现在你看一言不和,看他一眼,小流氓刀子就出来了,无冤无仇。这就是个苗头,将来人灭尽的时候也就是如此。人的根器就是那么差,那么愚昧、那么凶狠,这个经还能去度脱。所以我们对於这个法门,而且他说,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大问题讲完了,讲第二个大问题。我们这个经,一切经都有,我们要问个问题,我们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看那些现象,你要看它的本质是什么。经典,你要知道它什么体、什么性,不能是看它的事相(事相就是现象),要明白它的根本。所以,第二个我们就是说《无量寿经》的体是什么、性是什么。
「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一切能所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是实相这个印子所印出来的。所以一切大乘经典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是什么?通俗的说「真实之相」。实就是真实,相就是形相的相,真实之相。「又平等一相」,真就平等,就无差别。「实相无相」,这都知道,实相中就是本来无一物,可是「亦无不相」。什么都没有相,没有相就是什么都没有,又把这个都没有了叫做对,没有了就是不相,也没有这个不相。没有相,也没有不相,离了这二端。二端大家都知道是边见,所以我们见惑里头要除掉身见、除掉边见。我们往往是边见,只要是此就不可以是彼,心就不是物,众生就不是佛,是就不是非,空就不是色,都是边见,二边。要不是空,要不是色,相跟无相这也是二边。所以众生总是在边见里头,要不就是相,要不就是无相。实相是无相,也无不相,离开二边。「相而无相,名为实相」。你看相而无相,所以这些地方我们就不大能从语言分别,从我们妄念没有断的这个头脑之中能真实理解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相而无相,那个相就是有相,有相就是无相,所以就是有和无也就不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观音菩萨他就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他就是真正的相而无相,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无相是什么意思?是离开了一切虚妄之相称为无相,你能够离开这个虚妄的相,你不为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无相是什么?就是离开相,你看见这个相,你心跟它是离,不执不著。实相无不相,不是顽空跟断灭,说到那一头就是空、就是断灭。所以刚才说那个打坐,打到沉潭死水,叫枯木禅,跟枯木头一样,也是个错路。所以「枯木崖前歧路多」,你变得跟那个枯木死灰一样,这里有很多的歧路。不是这样的,不是顽空、断灭,什么都没有。所以「本来无一物」,五祖拿草鞋给它擦掉,说也没有见性,这个不是权巧,祖师说话都是真实说。他只是高於神秀,可是也没有见性,所以才需要再讲《金刚经》。已经解决了何必再讲?多事了,头上安头。所以《金刚经》要《破空论》,有很多人就执著在都没有了。所以这个无相不是龟毛兔角,根本就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当然,本来无一物,离念,他就没有。何期自性这个自性,六祖那个时候还体会得不深。所以,离一切虚妄之相,就是无相,也没有不相,不是顽空断灭,不是龟毛兔角,「一切虚无」。
《金刚经》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显现出来的相都是虚妄的东西,「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就是相而无相,看见这些相,而你没有这种相的这种执著,你就见如来。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在这个相而离开相,不是龟毛兔角,本来就什么都没有,离开了一切的虚妄之相你就见到了实相。因为你被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你就不知道真实之相;离开这个虚妄之相,你就可以见到实相,所以说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离开这些相,你见到了实相,所以说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法身的如来,法身如来就离这一切相,所以说实相无相。但是不等於说没有法身,法身离一切相,是无相,你所体会的没有法身,那就跑到无相那一头去了。无一切相你就见如来,见如来是见如来的法身,不是无法身;你见法身,可是法身是无相可见,这个是非常圆融的事情。所以实相无不相,实相离相,实相也没有不相。
「生灭之法,全属虚妄」。我们都知道有一生一灭,这都是虚妄。《心经》说「不生不灭」,那才是真实。生灭之法,全属虚妄,「但生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这是禅宗里头很重要的话,你要知道在你这个生灭之中,里头有个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虽然这个妄念在这一生一灭、一起一伏,就是一生一灭,生灭不停,在这个生灭不停之中,里头有个不生不灭的,它朗朗常存,能够见到这个就叫开悟。一切生灭法就是差别相,就出来种种的差别,有生有灭,种种差别,在一切差别里头有一个不差别的,始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没有差别的。「不生不灭,无有差别,即是平等相」。所以说实相是平等一相,这就是实相。
这个道理不大好懂,得要打个比方。要这么说,大家这个文字念是念过去了,道理大家还是很模糊。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使得我们心中能够明了。我们等於研究一个指路的标,要把这个标研究清楚。我们就拿金子做成咱们故宫的珍宝馆,拿金子做成各样的东西,盆盆碗碗、女人的首饰、宝塔、佛像,都是纯金所做的,所以种种差别,这就有差别相。你不能说这都没有,这个金盆不是盆,那个金宝塔不是塔,是有这些差别相。但是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它怎么出这个相?是铸出来的。你再搁到炉里一烧,变成金子的溶液,都没有了,你还哪去找塔、找盆?所以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是虚妄。现在现了一个金的杯子,你搁火里一烧就没有了,不是虚妄的吗?不是真实的,不是常住的。但是你不能说这个杯子的相都没有,它是有生有灭,它会没有的。至於这些东西它的本体,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本体?本体都是金子,金子是平等的,都是金子。既然是金,化学上就是一种元素,就是这一类东西,它是一样的。它是不生不灭的,真金不怕火炼,你烧了之后,再一冷还是金子;不增不减,它是多少就是多少。
所以就把金子来譬喻这个真实的平等的实相,由於平等的实相而可以流现出种种的盆、碗、佛像、宝塔、女人的首饰,等等的东西。我们如果看破这些个盆盆碗碗、宝塔、佛像种种的差别之相,你在这个地方只注意这些分别去了,你的心就到分别上去了;可是你要去注意它的本体,这些都是什么?所有这些东西无非是金子,你就看见了平等的真实的相,没有盆碗、没有塔、没有佛像,都是虚妄的。现在打个比方,就拿这个金子打譬喻,我们离开盆盆碗碗这些虚妄的相就知道是金子,就见到实相。所以把金子来譬喻这一切的本体,那些个形相就是一些差别之相。差别之相,不管是盆、是碗、是塔、是佛像,它的全体是什么?全体是金子,全体是实相,没有别的,佛像、宝塔全体是实相,那个盆、那个碗也全体是实相,全体是金子。离开虚妄的差别相,所以称为无相;在这个虚妄差别相之中有一个真实平等的相,本体,所以说无不相。当相离相,你看到这个金盆,你知道这是金,而不执著这个盆,这个盆是不真实的,炉子一烧就没有了。「当相离相,相而无相」,有相而没有你可执著的这个相,知道它都是不真实的,「乃显实相」,这样才能显现实相。
这样做了一个比方之后,还要说明一句,这种比方,我们世间就没有一个,当下有很多科学、有很多新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做一些很好的比方。但总之可以说,世间上的一切一切,没有一件东西能够真实能把这个体性,这些佛的道理,能够譬喻得尽美尽善。所以这里又举一个禅宗的公案,这个是六祖之下的南岳怀让,南岳就是衡山,南岳怀让是七祖。七祖那时来参六祖,那时天下都闻名,都来到广东去参六祖。怀让来见到六祖,六祖就问他,「什么物?怎么来?」什么物,你什么东西?不是骂人的话,你是个什么?怎么来,你怎么来的?这一问,怀让答不出。你是什么?你怎么来的?他就留在庙里,多少年之后。所以古人很用心,不轻易,你这一个问题答不出,就在这几年参这个问题,我到底是什么物?我怎么来的?禅宗就是这样的法门。一天他就找六祖,他说我能回答。六祖再问,你什么物?怎么来?他就说,这句是他的答话,咱们这上面引了,「说似一物即不中」,我要说他像个什么物就不对,就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能说我是个什么物。我做个比方,我能说是个什么物,凡是你把它说出来是个什么什么的都不对了。所以六祖给他印证,开悟了。南岳怀让底下是马祖,马祖是「马驹踏杀天下人」,门下出八十员大善知识。
说似一物即不中,因此咱们说金说什么,我们不能这么体会,还有一个金相,以为这个实相还存在一个什么东西。这是没办法,拿这个金子来譬喻这个实相。但是你要存著一个好像有金相的这么一个相,还是在相之中,就不是无相的实相。所以说「凡有言说,皆无实义」,成为言说。所以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未曾道过一字,说法说了四十九年,真正这个问题上一个字也没有说到。《金刚经》上问,「如来有所说法不?」你们说我说法是为谤佛。所以这些道理,不是所谓搞学问的人能体会的。你搞学问你最多是说通。这个说字,你看了很多佛书,可以写好多论文,写得大家都称颂,这么高的著作,比你身体还高,说通。你不能明你本心,达自本性,宗你不通,说通。书上不是写吗?「说通宗不通,长虫钻竹筒」。所以说宗说俱通才是善知识,这样真正是佛门的龙象,真正可以为世尊执掌法炬,救度众生。
底下这些说法我们又引证一些经典,所谓「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便成魔法。《圆觉经》就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这些幻都灭掉了,这些世间都是幻,如梦幻泡影,都是幻,诸幻都灭了,可是你本觉的真心不动,本来是如如不动。但是《圆觉经》下面还有说,「幻灭灭故」,这些幻的灭,幻生幻灭都是幻,这些幻灭都灭掉了缘故,「非幻不灭」,本来不是幻的,是真实的,这就是不灭的。所以不是个空,但是你这个幻灭要灭掉,幻灭都灭掉之后,非幻是不灭的。「譬如磨镜」,古时候的镜子,脏了你磨一磨,脏都去掉了之后,光明就现了。所以幻灭以后的这个觉心,觉心不动,就如把脏东西擦去之后的那个镜子的光明显现是一样的,把这脏东西去掉,明就显现了。这个明,你只要肯透露一点,你宗通就有分了,你就不是长虫钻竹筒了。但是你得磨镜,这是真实的东西,你要去磨垢,一句弥陀也是磨垢最殊胜的办法。所以离开这个妄,就显出平等一味的实相。磨镜磨的是镜子,实际磨的是磨那个脏,你本心是无可修的,但上面有脏,这个脏要去掉。镜子的这个光明的性能不是从外面得来,是本有的,所以它就不增不减。没有一个法是从心外你得到的,所以我们不是心外求法,只是恢复你的本心。所谓暗合道妙就是它,一声佛号一声心,就用这样一个殊胜方便恢复你的本心,「垢除明现,离妄即真」。
所以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你不要去求一个真,我怎么怎么去求那个真,只需要干嘛?把你这些个种种错误给息掉。后头还有话,「但尽凡情」,尽掉自己的凡情,那就是圣解。须知圣解亦凡情,你要知道,你心里有个执著,说这是圣解,圣解也就成了凡情。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就是本来的,不从外得。「众生之见」,我们现在这个见都是妄见,所以如来出兴於世,就是以佛的知见来叫我们开示悟入。真是什么?就是佛知见。所以我们修行就是唯须息见,我们消除了,磨那个垢,垢就是我们众生的知见,恢复我们的本明,我们的本明就是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我们本具的。
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这一念,你起了一念这个心、这个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是过去、现在、未来。要说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应该没有了,是不是?就是现在,怎么底下还有个未来?都不是这个。也不是青黄赤白,咱们心是什么颜色?也没有形象,是长是短、是方是圆;也不是香味,也不是触法,觅之了不可得。所以达摩让慧可,你把心找出来我给你安,二祖说找不著,觅之了不可得。你找心不可得,你不能说你心没有,是不是?「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百界千如,大家这个见过,百界千如。百界就是我们有十法界、六趣,天、修罗、人、畜、鬼、地狱,这是六道;声闻、缘觉,八道,菩萨就九道,佛是十道,十界,十界之中各有十界就称百界,每一界有十如。十如是《法华经》的话,天台《法华》,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十个如。每一界有十个如,百界就千如。这些名词大家查查字典就有,将来讲到天台会很详细讲的。百界千如都是自心所造,造了百界千如,你不能说我的心是有,得离开有无。你不可得,不能说它没有;它造了百界千如,不能说它有。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这个心性,这个实相,是离开一切你可缘可思虑的、可以分别的、可以说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都说不到,就离开这个。而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就是这些分别也不是离开咱们自心另外有个性,就是现出盆、碗、宝塔、佛像等等,它也都是金子造的。就好像水上生波,风吹波动,月亮也现不出来了。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所以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不离开水,而且是不离开实相,不离开我们自性,不是离开我们这个另外有自性。当然这些个东西,这些个相,都是本来离的。「要之」,就总结了,「离一切相」。所以我们自心、我们实相是什么?离开一切相;不是无一切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即是一切法。具造百界千如,它原来什么都包括了,十界什么都包括了,圣凡都包括了。十界中还有十界,详细极了,每界有十如,有体、有用、有事、有理,没有不包括的,即一切法。所以实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就没有相,即就没有不相。即就是,怎么有不相?怎么有断灭、有顽空?「不得已强名实相」,不得已勉强给它叫个名字叫做实相。我们这么体会,才能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了解这个实义。
可见实相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当念心性的一个勉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把它勉强叫做自性,也可以叫做我们的真心。「二祖觅心了不可得」,你不可说它没有;他底下就开悟了,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给你安心安好了,二祖就开悟了。悟个什么?悟了心,你说他没有心行吗?然而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不可以说他安心竟,就说它没有。六祖在第二次闻到《金刚经》,五祖给他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说了一大串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说了一大串赞叹自性的话。他说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你也不能执著自性是有,你落到有边。所以就是离四句,四句就是说对立的,自和他,或者说色和空,色是一句,空是一句,也是色也是空是一句,也不是色也不是空是一句。圣凡也一样,有凡有圣,圣是一句,凡是一句,没有圣没有凡是一句,也是圣也是凡又是一句。所以我们说话总不能离开四句,而真实的就离开四句。「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就是四句所生,「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所以我们这个经的体性不是思量分别,就是我们没有能够从修持,从行解相资、学修并重,达到能够前后际断。我们妄想总是一念一念相续的,我们中间有一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空档叫做前后际断。所以修行人修到这一步,你才可以开始真实来明白这些事,没达到这一步之前都是文字依通,这个地方都千万不要自高自大,要真实精进。
所以禅宗,我们的自性是什么?咱们很多祖师的话,这都是宗门的话。「灵明洞彻,湛寂常恒」是莲池大师的话。明就是光明,明白了,灵明就是绝对的明了;彻,透彻、彻底、洞彻,就形容这个彻,绝对的彻;寂,安静,常寂光,寂;湛是清楚极了;恒就是常,常来形容这个恒。说明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是什么?是极明、极彻、极剔、极常。「孤明历历」是临济大师的话。孤明历历,孤,一切放下了,孤,还有什么?不与万法为侣,孤,但是它明,历历就不断,清清楚楚。「炳赫虚空」是德山的话。德山是棒,临济是喝,临济见人就喝,德山是见人便打,拿棍子打,德山。炳赫虚空,炳赫是光明炽盛,但是它又空。你看看,有这样的作用,有这样的威德,然而它是空,都是说自性。底下是百丈的话,黄檗的师父百丈,马祖的弟子,「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灵的光独耀,也就是孤的意思,独就是孤的意思,放大光明,迥然脱离根和尘。咱们不就是六根六尘吗?离开根尘,离开根尘而灵光独耀。这都是祖师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说明自性,给咱们大家通个消息。咱们能通消息,也就能跟祖师这样,能见到本性,不然还只是一个指路标。但是指路标也要,指路标也有好处,得通过指路标才能找到你的归宿。所以莲池大师赞叹咱们自性,「大哉真体」,咱们这个本心、实相,大哉这个大是绝乎对待的大,这个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不可以思议的,「其唯自性欤」,只有自性。
实相的道理,上面粗粗的说明了一点。本经怎么能够称为是实相?《无量寿经》好像没有讲,像《金刚经》、《圆觉经》谈这些道理,怎么也能称为是实相为体?下面引申,引的《往生论》的话,三经一论。净土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是三经,一论就是《往生论》,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本来是小乘教,后来到了晚年惭愧,说不得了,我毁谤了大乘,跟他哥哥说我要把舌头割掉。哥哥说你有几个舌头?你忏悔割舌头,你一个舌头够用吗?你批评这么多大乘,一个舌头够忏悔吗?那我怎么办?你赞叹大乘。所以世亲后来几乎造了一千部论,《往生论》是其中之一,这是大菩萨。
《往生论》说,「庄严佛土(佛土是要庄严的)功德成就」,佛土是依报,正报是佛,「庄严佛功德成就」,显现了佛的报身、佛的化身,「庄严菩萨功德成就」,菩萨也庄严,他功德也成就。这三者成就这种庄严,应当知道,要简单来说就是「入一法句故」,这三种庄严入到一个法句里头。这里头很有禅宗的味,一切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无量寿、无量光),观音、势至与诸上善人种种的功德,种种的不可思议,皆是一法句,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不是实相是什么?所以这显出事理无碍,虽然都是法身而显现如是这样的庄严。
「即事而真,当相即道」,这两句话又是密宗和净土宗的特点。即事而真,这些事相都是真如。所以密宗的话,「声字皆实相」,咱们念咒有声音,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声音,这是声音;观个字种、写个咒字,这是字,声和字都是实相,就这个道理。这一切佛功德、菩萨功德、佛土功德,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正显得事理无碍,一真法界。事就是真,不是拨开了事、拨开了相去见真;当相即道,相就是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都是法身、都是实相,那本经还不是以实相为体吗?
底下明朝蘧庵大师他就说,「琼林玉沼」,那些宝树是琼林,八功德水是玉沼,「直显於心源」,哪里显出来的?是本心显出来的。「寿量光明」,无量寿、无量光,「全彰於自性」,这就是自性彰明的成就,这一切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幽溪大师是接著他再引申一步,所以这个称为日月星三光,说的《弥陀疏钞》、《要解》,如日月,再加上这个星字,《圆中钞》,这是《阿弥陀经》最好的三部注解。「夫琼林玉沼」,这些宝树、宝池,「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这都是法的相。「然则直显於心源」,这些相就是心所显的,「全彰於自性」,就是彰明了自性。「顾何相之可得」,还有什么相?这一切全是咱们的心,全是咱们的自性,还有什么相?「此正无相不相」,有相就是无相,「相而无相之正体」。这一切相、一切事皆是咱们的心,皆是法身。虽然皆是法身,皆是我们的心,然而它又显现这些相,事理无碍。
所以我们的心性是「量同法界,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这两句话刚才说过。「竖穷三际」,三际是时间,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现在穷尽三际。「横遍十方」,东西南北、上下一切,这是十方。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时间,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未来是不可穷尽的,空间没有一处不是我们心之所在。「极乐国土,非在心外」,极乐国土在哪里?不在我们本心之外。「百界千如」,刚才说百界千如,「皆我本具」,是我自己所本具的。「心净则佛土净」,你心里净就佛土净,土净就是我心净,何尝有一法是在我自心之外?所以本经所表示的,「所诠」就是表示,「直显本心」。经中的种种庄严,一切一切,是说什么?就是说的咱们的本心,全是彰明了我们的自性。这些相就是道,没有一个不是实相。
所以再引一句《弥陀要解》的话,这句话是非常好的,「实相无二,亦无不二」,离一切,没有对待,没有边,光说无二又成了边,也没有不二。「举体」,依报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说法的、所说的、所说的法,「能度所度」,度众生跟所度的众生,我们所信的这个法门跟能信的这个法门,「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这一切就包括了一切,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蕅益大师的话。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实相那个正印所印出来的,因此完全是实相,焉得本经的体性不是实相?所以有的说你们净土宗执著,又是黄金为地,又是宝树,又是什么什么。不知道这个黄金为地、种种宝树都是我们自心之显现,本来就相而无相,事就是真。「全经囫囵在一实相中」,全经全部都在一个实相之中,所以我们才说是以实相为体,就说明这是有依据的,不是任意说的。
而且本经有三次说到真实,第一是说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以后都还要详细讲,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这个经就是要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怎么救度众生?为了我们,佛就是要救度众生,要「惠以真实之利」,这个法门是真实之利。阿弥陀佛成就净土,「住真实慧」,庄严净土。所以这有三个真实,一个真实之际,一个真实之利,一个真实之慧。真实之际是法相,指真如实相的本体,极乐妙土就是真实智慧之所庄严成就。阿弥陀佛摄这样一个妙的国土,来宣传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妙法,就是要给众生以真实之利;别的利不能称为真实之利,只有这个利才是真实之利。我们要度众生,我们要给众生得到真实之利,除了这个法门,就是说别的也能给他利,皆不如此。「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极乐净土法门全体就是真实之际,也就是蕅益大师那个话,全都实相正印之所印,所以咱们这个经就是以实相为体性。
这个体性,也就是我们最不好理解的东西,咱们今天讲完了。下面本经的宗又是极重要,我们研究一部经,要研究它什么体性,底下更重要研究它是什么宗,它所遵从的是什么,修行最紧要的是什么。我们不是光光得个学问,我们要拿这个来自觉,我们要拿这个方法去救人,让别人也用这个方法得度,那就要有个修行的方法,这都是宗。所以下一节我们来谈《无量寿经》的宗和趣,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四集) 1991 档名:51-001-0004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