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程,暂时可以名为「净宗讲座」。为什么用讲座两个字?区别於正常的课程。因为讲座有些灵活性、伸缩性,时间的长短,以及次数,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一点;第二点,它可以容纳一点旁听的。所以我跟倪教务长说有人想旁听,倪教务长说不要超过十个人,现在只有四个人来。今年有八次大家相会,慢慢的可以熟悉起来。这又是第二个特点。不敢开放,开放十个人也挡不住,现在我们还是严格的限制。现在精力不够,多一个人就多照顾一个人。所以就是说,现在还是慢慢试著来。再来一点,现在是讲座,我们就不考试,这个课程不考试。我们也不愿意用考试的方法来给同学增个负担,或是他不及格而去读书、而去读经。我们希望大家听了课之后,真正的生了信心,真正的发起菩提心,这个比考一百分强得多。所以不用那个形式。你不念,不念,佛法向来是最自由的,从来不强迫谁的,意思就是这样。我们能有多少人对这个法门增加了信心,结了很好的缘,进一步发了菩提心,这就是我们的成就,就是我们的成绩。
所以这个就称为是讲座的意思,至於说净宗讲座,或者净土讲座,这个差不多的。净宗当然实而说,咱们法门里头,咱们佛教分十宗,十宗里面的一宗称为净土宗。净宗讲座,净宗我们知道,最主要是三经一论,有的说四经,有的说五经,就不仅仅是一个《无量寿经》。可是《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部经,「此是净宗第一经」,就说的是《无量寿经》。我们现在所要一块研究的实际是《无量寿经》,所以这个名词要说得确凿一点就应该是《无量寿经》讲座。但是由於《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经,而其范围最广,尤其它是中本的《华严经》。《华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现在我们这个课程里头还没有包括《华严》,有了《楞严》。《无量寿经》大家也可以当作是《华严》,这就是净土宗几百部经的纲要。所以我们研究《无量寿经》,我们也不必就局限於《无量寿经》讲座,称之为净宗;这是教务处下的名字,这个名字我替它解释一下,是可以的。就是说,《无量寿经》在净土里头是最重要的一部经。
我们看看《无量寿经》当前的情况。在国内,现在我们这个教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现在在复兴,仍然还是一个刚刚开始的状态,可是净土宗在全国的情况之下还是第一位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还是头一班,他们放了寒假,回来跟我见面,大家就说,我们这次回家,个个回到自己本来的庙里去,回到自己本来的地方,很多人听说佛学院的学员,大家都来请教,说多少人来问问题,没有人问法相,没有人问三论,所问的问题都是净土宗的问题。就是咱们这个《阿弥陀经》、《金刚经》是家喻户晓。做为一个出家人,对於净土都没有研究,你就不学净土,不以这个为自己的法门,不以这个为自己的专业,但是你就要应付眼前的这些问答,你对於这方面欠缺,你的日子不好过,大家的经验。所以说它有这样一个意义。它的意义当然远远不止如此,刚才我们的老法师说得很深刻、很详细,我也不重复,将来在课程中不断的发挥。
在《无量寿经》来说,一直所谓尘封《大藏》一千多年,没有谁研究,没多少人念。我们看看,从古到今的注解只有两部,一部是隋朝的慧远大师,一个是唐朝的吉藏大师,作了一篇注解。近代丁福保作的注解是跟一些日本人的注疏,他注的实际是一个删节本。所以说来说去就只有这几本注解,中国国内很不受到重视。由於国内一些有学问的人,他们就看不起净土宗,《无量寿经》更是很少人提到。但是现在在国外的情况就很有变化,由於先师夏老居士,他因为没有好的本子,他就把它会集成了一本,就是发给大家每人一个薄本的《无量寿经》。这个是在日本投降以后才定稿的。这个出现以后,在国外受到极大的重视,印了很多部。我这里登记有两种,这是一种,后头还有英文,国外印的,有很多种。而且把它缩印成这样的本,带在身上都可以,一部经,一部《无量寿经》。这说明在国外远远超过我们大陆的情况。
净土法门法师到咱们佛学院,还要送咱们一部《大藏经》。他是发心,他写了一篇序,为我这个《大经解》写了一篇序,刊登在最近这一期的《法音》里头。这篇序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请教务处油印一下,发给每个人一份,补充在我们这个《无量寿经》的前头,《大经解》的前头。我们这个经印的时候他还没有写,今年刚写出来的序。而且是,说这个情形,我这个《大经解》他们在国外印了一万部,精印(每部的成本是十块美金),一万部已经排印出来了。所以将来大家没有得全的,是得到哪一种我现在还不敢预期,反正一个是这个本子的,一个可能是国外印的。
国外对於这个事情就很重视。所以说这个形式就是超过过去了,过去《无量寿经》没有好的本子,大家也不很重视,而现在由於先师的会集,出现了一个好的本子,大家纷纷的重视。这是有关法运的一件大事。因为在释迦牟尼佛说的《法灭尽经》,这个法将来是要灭的,要灭完了的,在这个经里头就提到《楞严》是第一部先灭的经。说法必定是要灭的,现在已经是到了末法。所以我们从来不说佛法是长存的,因缘!但是我们不要著急,还有几千年,我们说四千年或者九千年的佛法,必然还要昌盛,不然不会传那么久。可是在《无量寿经》里特别说到,跟《灭尽经》的讲法一样,它说将来经都要灭尽,只是这个经,就是这个《无量寿经》,它以佛的大慈大悲,要把这个经留下来,留下一百年。所以这个经的重要性就出来了,就什么经都没有的时候,还有这个经给众生在黑暗中做灯塔、做救度。
这个里头有一个问题,这个经大家读一读,这个经还是很深,刚才说中本的《华严》,怎么到了法灭的时候,众生还有这个因缘福报能够接受这个经?这个《法灭尽经》讲得非常好,也非常深刻和生动,把这个问题都说清楚了。说是油灯将要灭的时候,大家这个经验怕少了,因为现在都用电灯,没有谁点油灯了。我就很深刻,老年人就很深刻,点一盏油灯,蜡蠋也会有这个现象,停电要点支蜡蠋,最后蜡蠋要灭的时候反而特别亮一下,比以前还要亮,亮过之后就灭了;油灯将灭的时候,放光明胜於以前,然后就灭了。所以我们这个法,佛就说,将来我法灭的时候也是这样。人临死的时候也回光返照,忽然间清醒了,说很多话,但是马上就不行了。这就是到这个时候,《无量寿经》之存在比以前更光明,但是是回光返照,灭尽的现象。所以在光明更盛的时候,这个经还能救度众生。这个就前前后后,这个道理都相合了。因此在最后要靠这个经,我们从现在到法灭这一段几千年,这部经是最为当机了。这一点就是我们在开始讲《大经解》之前做为一个开场白。
现在我们翻到这个经的第一卷的最前面第一页,「前言」,看前言这一段。前言就是在正式注解经之前稍微再说几句因缘、目的性、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个介绍,对於这个经和注解做一个介绍。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我们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中之一,这一个法门是个什么样的法门?它是一乘了义。一乘,大家现在在读《法华》,《法华》首先就有一个火宅喻。火宅喻,小孩子都在大房子里头玩,贪玩,不肯出来,这个房子就要塌了,著了火,还有很多毒蛇、毒虫,小孩子们不知道。大悲慈父叫他们出来都不肯出来,佛就说你们快出来,你们出来的人,我外头有羊的车、鹿的车、牛的车要给你们玩。小孩听见外头有车就都跑出来了,都跑出来就不会被火烧死。出来之后父亲很欢喜,每人给了一个大白牛车。这是一个譬喻,《法华》都是譬喻。
这个故事很好懂,但是说的是什么?这三个车就是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白牛车就是一佛乘。佛就是在最初说了《华严》大家都不懂,所以不得已针对适合於众生的水平,从权说一些方便的法来救度,就是说阿含、说四谛法,让大家证阿罗汉,这就是声闻、缘觉的法,后来回小向大说法相,说什么什么,大家成菩萨。这就是三乘法。三乘法就是释迦牟尼佛叫这些孩子从著火的房子跑出去的权说,权巧方便的说法。而实际,世尊的目的是要所有的一切统统成佛,所以给大白牛车,远远超过那三乘。所以《法华》称为一乘法,不是三乘法。三乘法是权说,一乘法是开权显实,把实际说出来了。
《无量寿经》是一乘法,有很多把这个看成是愚夫愚妇之所行,老太婆也会念佛,看不起净土宗,实际是他自己很浅陋,他不知道这是一乘法。怎么见得?《往生论》就说了,极乐世界是「二乘种不生」,二乘的种性不能生到。所以能生的都是发大菩提心的,都是要成佛的。你修阿罗汉就是得了六神通、得了漏尽,你最后不回小向大、不念佛求生净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二乘种性固定不变的不能生,能生者纯是大乘菩萨,虽然是凡夫,他也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你看《无量寿经》上面就有讲,三辈往生,就是下辈的,同是都是发了无上菩提之心,就是大菩萨之心,都是一乘,一乘的根器,所以在极乐世界是纯一无杂。所以这个法门是一乘,皆已成佛,普度一切众生成佛为信愿的。
而且它不但是一个想,一个空想,而且实际是保证,妙就妙在这儿。它保证,凡是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寿命无量,这是一个保证;再一个保证,没有退缘,皆是阿鞞跋致,不退了,这就是保证。我们现在苦就苦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这个世界退缘多,进一退九,因缘里头使你进步的是一个,使你退步的是九个。最新的一个例子,一个在美国的老和尚,他到美国去了之后因缘很好,但是他很不方便,找两个年轻的人来接班,也是来照顾他。找了两个人去,可是去了之后,到了外国你只要会说英文,你要会开汽车,你要在外国不会开汽车就跟没有腿的人一样苦极了,会开车。这两个年轻的出家人学会了外语,学会了开汽车,这两个学会了之后,他已经不是和尚了,这些退缘就使他退下来了。这个花花世界,那个引诱。所以退缘多,出家之后他也不能保证。这些诱惑,所以进一退九。这是一个解释。
还有就是十个人中一个在进步,九个人在退步,这是进一退九的第二个解释。难得有人在进步,是退步者多。我常常说,大家都是在亏本。因为今生要做一个人,你得受了五戒的功德才能变个人。你变个人,而且是个上等之人,一点都不残缺,还很有智慧,接近佛法,甚至像诸位肯出家,那是什么善根?很不可思议的善根。但是今生所成就不见得是在原有善根之上又发展,往往是亏了本,退下来了。所以它这个退缘多。所以进一退九,是一个人进步,九个人退步。
第三个解释,你前进了一步,你下面就有后退九步的危险,每进一步都有歧路、都有岔路,你走上哪条路。所以八万四千魔军,都在行者的六根门头等待你开悟,等到你得定,等到这个机会来搞垮你。所以你刚进一步,马上想到要退九步。这个就是说很难,这个世界修行很难,再加以寿命短浊。我常常这么想,如果我能再活一个七十五岁,我还能遇见我那些老师,那将有多好。但是不可能,能再活五岁就很不错,再活十五岁就是打一百分,再活个二十五岁一百二十分,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就两个问题,一个就是退缘,一个是寿命。极乐世界解决这个问题,他只进不退,阿鞞跋致。因为它国无女人,它衣食都自然而至,没有使你烦心,没有使你退步的因缘。到处都是在说法,你想听就听,你不想听就不听,而且一听你就懂。种种都是增长你的善根,只进不退,寿命无量,不成佛成什么?所以这个是有保证的,是一乘,一乘之法。所以才求生极乐,不是自私自利。有人说,我要是自私自利,我也不求生净土。这个就是说,真正要度众生,这个是最妥善的方法,是一乘之法。
而且是了义之教。佛有四依,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佛在不同的时间说法,说了不同的教,天台宗判为藏通别圆,华严宗判为小始终顿圆。不同的时间说的教就是常常有不同的,对小乘他就说你要证阿罗汉,没有教导他成佛;到了大乘始教就说有善根的人能成佛,阐提不能成佛;到了终教,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阐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这是终教,《大乘起信论》属於终教。再上圆顿教,都可以成佛,可以刹那成佛。你看看这不就有矛盾了吗?不是矛盾,因为大家的根器,你只能接受这个,他就告诉你这个。但是你如果根器好,你应该听哪一部经,听哪一种说法?应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
什么是了义?就是明了、明白,清清楚楚把究竟本体的道理告诉你。谈诸法实相,这是了义教。比方说谈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了义教。说是有的经里,《宝积经》就谈了,谈到你要「厌背生死」,讨厌生死,你要「欣乐涅盘」,这个叫做不了义教;「若有宣说」,如果有经典宣说,「生死涅盘二无差别」,是了义教。所以了义和不了义,不了义就是没有把真实的本体明白清楚的把它告诉大家的,这就是不了义教,了义就正好和这个是相反的。净土法门是了义教,它很巧妙。一般普通人这个怎么说它是了义?它这不是还要往生、还要什么。他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事情,以有念悟无念,以往生证无生。从有念,念来念去,念而之后忘掉了能所,你就离开了念。往生是什么?花开见佛悟无生,都是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生无灭这是了义教,生死涅盘就都平等。
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乘之法,了义之教,而且是万善同归。一切善,我们这个善很好解释,拿咱们佛协的宗旨,利乐有情就是善。对於有情,对於众生,能让他得到利乐,这不是善吗?大善。你要是残害有情,那就是恶。所以利乐有情就是善。怎么利乐?庄严国土。你有这么一个清净庄严、只进不退、永远不死,这样的一个国土,才是善的果。你要使众生得到利乐,也只有到了这一步,才是得到真实的利乐。所以万善都应以净土法门为归,万善。止於至善,这中国的话。止於至善,止就是归,这个净土法门是至善,这是一个意思。再有一个意思,一切修行最后都是要统统归入到弥陀的一乘愿海,回弥陀的大愿之海,就好像江河,一切小的河流、大的河流都要流归大海。所以一切修行都是流入弥陀的愿海,弥陀的愿海也就是华藏世界大觉悟、大智慧的海,所以就万善同归。
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有的法门上根很合适,像《华严》、《法华》,上根很合适。但是《法华》,刚一说法五千人,一直跟著佛听法的人退席,因为他根器不够,佛也不挽留,说退也好。所以你就看到,这是根器的问题。一直跟著佛这么久,听法这么多年,到最后佛说《法华》,五千人退席,根器不够,跟不上。说《华严》更是,刚说的时候神通如大目犍连,智慧如舍利弗,都跟瞎子一样,跟聋子一样,不见不闻。所以佛才来说小乘法。所以上根所适宜的法,下根他就接受不了,下根之法上根他就不感兴趣。所以许多其他的法,有的是适合於上根的,有的适合於中根的,有的适合於下根的,唯独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都求生极乐。所以上根,不会再超过了,咱们的永明大师、智者大师都求往生;下根呢?下到五逆十恶。所以这两头是很悬殊。五逆十恶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这样的罪。这样的人在《观经》里头就说,他临终如果遇见善知识,他能够有十念,念了十句,诚诚恳恳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观经》就是这么说的,往生,下根也可以。
不但是人可以,动物往生的也都有,《往生传》都有,有的人教鹦鹉念佛,死了之后把它埋了,埋了之后从它葬的地方长出一枝莲花来开开,这个不是往生最好的证明吗?现代的事。夏老师他闭关念佛的时候,他这个佛堂,就是这样一个佛堂,我这里有照片,就这样一个佛堂,在这闭的关,念佛。他是绕著念一段时间,然后坐下来念,坐的时候他穿的僧服,两只大的鞋脱下来就盘腿坐。这就是夏老居士,这是慧明法师。现在他们五台山都承认,这是一位开悟的法师,安徽的方丈,慧明老法师。他就是这样。但是很奇怪,一只老鼠,在夏老师绕佛的时候它就跟著绕,夏老师绕完之后脱了两只鞋上座,这只老鼠就坐在这两只鞋的,这边一只鞋,这边一只鞋,这只老鼠就在两只鞋的当中也端坐。起来又再绕佛,穿上两只鞋,老鼠跟在后头走,天天如此。偶尔一次就不足为奇,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师起来之后看见老鼠没有跟,他想它怎么不跟著我了,他说可能忘了,他拿脚碰碰它,碰碰它也不动,再一看,端坐,它已经往生了。
所以下至动物。还有一些例子,有人庙里看见鸡,也是跟大家绕佛,在庙里大家看起来还很特殊,跟著后头绕著走。有一天绕绕之后它忽然一飞,飞到大殿的窗户那个地方,鸡会金鸡独立,鸡是一条脚站一条腿起来,咱们打拳不都说金鸡独立,鸡就一个爪子提起来,伸著脖子,冲著西方,大叫了一声。就这样,提起一只脚,冲著西,死了。这些事情都是很奇特的。所以下一直可以下到三恶道的生物,地狱中的生物,这经上说的。如果在他受罪的时候他念佛不绝,等他罪恶满的时候,离开地狱的时候,他就成为菩萨,称为清凉华菩萨。所以三根普被可以下被到畜生,三恶道,以至在地狱中,这下而又下,都因这个法门而得到益处。
这个三根普被,正是有些人就因为这个而不满意净土,我是上根,你们下根也用的法,他就好像觉得有点瞧不起,而不知道下根也能够用,正是这个法的殊胜。照相机有一种叫做傻子照相机,你只要一按就行了,什么速度、光圈、距离都自动调节好了,傻子也会用,故称为傻子照相机。这个傻子照相机很高级,多少电脑在里头,自动化。你不能说是傻子也能用的照相机,这个照相机是下等照相机,它正是一个极好的照相机。净土法门亦复如是,下根依之也可以得度,正是这个法门之殊胜处、微妙处。事实是如此,这个道理通过我们以后的研究我们会明白的,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
「凡圣齐收」,凡者、圣者,文殊、普贤是圣者,都收到弥陀大愿之海去。「横超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在欲界,欲界有六天,玉皇大帝还是在欲界里头,上头有色界,色界上有无色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上天当然是快乐,但是他的福报尽了之后还是轮转。玉皇大帝,俗称玉皇大帝,佛经称为「帝释」。帝释他五衰相现就知道不行了,他头上的花萎缩,腋下出汗等等这五种现象,这种现象出来知道寿命不行了。他有天眼通,他不但是看得远,而且知道人将来要到哪去,这个他知道。他一看,他知道他要到某个地方变成一只驴的耳朵里头长了一个疮,那个疮里头要生蛆,他就到那只驴的耳朵的疮里头变一只蛆,非常恐怖,确实是恐怖。他就求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他持什么咒,他免了。所以三界无安。
如何才能出三界?要断见思惑。见惑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瞋痴慢疑,断了这十样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继续断贪瞋痴慢,没有疑了,就贪瞋痴慢这四样,这是思惑。思惑他要断不仅仅是咱们欲界的贪瞋痴慢,要断色界的贪瞋痴慢,要断无色界的贪瞋痴慢。把见思惑都断尽了,漏尽,漏尽证阿罗汉,这就出三界,不再在三界中轮转,就免了生死。阿罗汉是小乘的极果,是小乘的圣人。但是咱们试想一下,断见思惑谈何容易!贪瞋痴慢,一句话不合我的心就不高兴,这个是什么?人家一表扬,一给你顶礼,心里就高兴,这个就是贪瞋痴具足。人家给你顶礼、给你献供养,你就高兴,这是贪心。你为什么这么贪?你愚痴。说你一个不好,你就不高兴,这是瞋恨。我说就这么个小事,贪瞋痴。贪瞋痴是最严重的毒。这个慢字也不可忽略,总是有一点点长处,总觉得我是人非,我是对的,别人不对,这就是我慢。我慢的慢字和贪瞋痴并列。有的人很忽略这个问题,老是觉得自己不错,俗话说老子天下第一,这是最大的慢。这种心,就是出家的人也常常为这个事情。不但今人,古人也都有时候难免。所以要把这个都断了,我们这说的还是欲界的,还有上界的,细的,谈何容易!所以这样才能出三界,这样出三界叫做竖出三界,确实不容易。
所以今天咱们地球上,找一个真正小乘道的果位的圣人就很难了,二果、三果,初果还可能有,找个阿罗汉很稀有了。但是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就像一个竹子里头,竹子里头长了一个虫子,这个虫子要从竹子里头出来见见天日,它要是沿著竹子的方向一节一节的咬破出来这很困难,一节还有一节,一节还有一节,这就是竖出三界。横出三界不这么咬,横著找一个地方盯住了,咬一个窟窿。当然你咬这一个窟窿的时候,可能比咬一个竹子节费一点事,因为竹子皮比较坚固一点,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障碍,这个障碍一突出来你就出来了,就见天日了。所以这个就是横出三界,我们修净土法门是横出,不是竖出,是带惑往生。所以你生了之后,到极乐世界你还是凡夫,没有说你是圣人,是生到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最殊胜、最微妙的就在於它凡圣同居土的特别,你来的虽然是凡夫,凡夫就应该是退,可是他不退,他就是阿鞞跋致。说他是阿鞞跋致,他又是凡夫;说他是凡夫,他又是阿鞞跋致。所以蕅益大师说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所以它独胜。
所以我常劝一切,不管是四众的人,不管是哪一位,我常常这么说,我说你修什么都可以,法都微妙,我说片片皆香,是法平等。可是你要在这一生之中你要了脱生死,你要不求生净土就是不可能,你参禅开悟还要受后有,不可能。密宗也是如此,说它快,活佛是怎么回事?活佛就是前生修的,第二生接著修,第三生接著修,连修十几生,他也不是一下子解决问题,还要连续有多少生。所以真正一生,在这一生之中,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办得到的,只有这个净土法门。所以它是横超三界。今天我也以此奉劝,你修什么都好,研究什么都好,但真的要知道生死可怕。你要愿意真正要去度众生、要自觉觉他的话,愿意尽早实现这个愿望的话,你不求生净土是为失大利。
「迳登四土」,极乐世界,一切世界都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常寂光这是法身境界,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这个四土,你就迳登四土,直接登了四土。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也是凡圣同居土,我们是凡圣同居的秽土,脏的土、秽恶土;极乐世界是,我们一般的往生、低的往生是往生到凡圣同居的净土,这是不同之处。但是为什么容易生?证了阿罗汉之后就可以生到更高的一种土是方便有余土。但是它还是方便在同居土,所以咱们容易生。但是它是方便净土,有弥陀的大愿让你不退,让你寿命无量,你决定是只有前进,只有从一土一土,也可以顿然的话你就证到常寂也可以。
因此这个法门是极圆极顿,不但是圆顿教,不但是大家所瞧不起的,愚夫愚妇的,所谓受人轻视的一个教。小、始、终、顿、圆这五教大概讲了,佛教史大家都知道,对四教、五教都知道。小、始、终、顿、圆,《华严》的判教。到了圆的时候,圆人修一天等於普通人修一劫,你要得了圆解,能理解圆教的教义,你是个圆人,还是人。但你修行一天,比其他的人等於他修行一劫,所以殊胜!现在净土法门是圆教中的极圆,顿教中的极顿。这个道理我们要慢慢的,不断的来讨论、来补充,使大家能够真正的接受,不然现在还是将信将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多花时间。是不可思议,《华严》就是一个不可思议,《无量寿经》也是称赞不可思议的法门。不知道诸位读过《阿弥陀经》没有,十方佛都称赞,它是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华严经》这是贯通的,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极微妙。所以先把净土法门做一个介绍。
净土法门之中,「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在净土许多经里头,一百多部经,广说一百多部经,少说就净土三经,最少是净土三经,是群经最首要的地位的一部经。净宗大德常常称为这是净土第一经,第一部经。净土法门如此殊胜,而《无量寿经》又是净土法门的第一部经,这个经的重要性就很明显了。「至於《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送给大家每人一本了,油印的,那个很全,那个比这个还要全,里头有两个跋、两个序,很全的,就是印得不精。这个经是什么?「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夏莲居是佛教的一个稀有的大德。过去国内称为「南梅北夏」,南方的一个泰斗是梅光羲,是我舅父,我亲舅父,北方夏莲居是我老师。这两个虽然是白衣,在佛法上的成就很突出,也是多少年难得有这么一个人的。他会集《无量寿经》,他是把《无量寿经》汉朝翻译的,最早是汉朝翻译的,这个还有,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魏」,曹操的时候,康僧铠翻译了一部,大家比较常念的是这一部。「吴」,孙权,你看看这个时候,都翻译得很早。其实在曹操那个时候还翻译了一部没传下来,在曹操那时候翻译了两部,只有一部传下来,一部没有流通下来。打仗,战祸毁多少东西。咱们这十年动乱,烧了多少经书,很多的宝贝都毁了,毁了很多东西,所以很多没有传下来。「唐」,唐是《大宝积经》里头。「宋」,宋朝,最后有翻译了一次。所以一共是十二次,有记载的十二种译本,流传到现在还有的有五种。
净土法门法师发了一个愿,他要把这九种《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是五种,王龙舒后来会一本,彭二林删节了一本,魏默深又会集了一本,夏老师又一本,这是九种,他把这九种要合订成一本,这就看出来了。最后夏老师他所会集的,把这五种是「广撷精要,圆摄众妙」,广泛的采撷了原来译本中的精华和精要,都把它吸收进来了。圆摄众妙,不是很机械的,而且是很圆融无碍的,把一切各种原译的妙处都摄受到他这一本里头来了。「汇成今经」,会成了这一本。「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现在公认为是《无量寿经》的善本。过去说没有善本,没有好的本子。为什么?你看翻了又翻、翻了又翻,就是对於以前翻的不满意,所以翻了还想再翻一次,翻了还想再翻一次,从汉朝翻到宋朝。先师就把已经有的这些译本把它采撷汇纳,融成一本,这一本,大家认为《无量寿经》有了善本,现在也入了藏,国外广泛流通。这就把咱们所要讲的、研究这部经它的地位给说出来了,净土法门是这么殊胜的一个法门,而净土法门的第一部经是《无量寿经》。
下面一段头一句话是,「《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一个网子要一个纲绳,一拉著纲,纲举就目张,就全收,纲领,净土宗就以《无量寿经》为总纲。这句话当然是有所根据的,就是清代的彭绍升他曾经这么称赞,「《无量寿经》是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彭绍升是什么人?彭绍升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父亲是尚书,尚书的地位等於现在的副总理,这是高干子弟。可是他自己也科举,可能是中进士。但是他不做官,他研究佛教,著作很多,净土宗的一位大居士。他也把《无量寿经》删了一本,他把魏译本,曹操时代翻的那一本,他做了许多删节,就成为第七本。他同时给《无量寿经》作了一部论,叫做《无量寿经起信论》,还有《观无量寿佛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华严念佛三昧论》。这是不久在居士林刚刚把这个讲过,很深很深,讲《华严》的,完全用的《华严经》,讲《华严》里的念佛三昧。《一乘决疑论》、《居士传》、《二林居集》,著作很多,见解很透、很超,是位很难得的,不但居士中少有,出家人也不多见。
他这个称赞,他说《无量寿经》是什么?「如来称性之圆教」。如来就是佛的十号之一,佛。称性两个字我们要解释一下,性就是本性,自己的佛性,自性,这个性字。称性,怎么叫称性?我们常常用两个方面的意思,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这个事你称心不称心,我很称心如意,这是一个意思,称赞的一个意思。你说这个东西跟这个东西相称不相称,比方一个出家人他手上拿一本杂志,封面一个黄色的照片,我们就说你是出家人,你拿这个杂志不相称。称赞就这两方面的意思,称心、合适,一个就是相称不相称,所以称性就有这两方面的意思。和佛他讲的这个东西,和佛的本意相称,佛说这些法他是称心的、是痛快的,不是委曲的。佛说其他的法是委曲的,众生难度,大家很愚痴,只好说一些权说,权巧方便。佛说这些就是大畅本怀,自己的本怀,非常畅快,把自己所有的修持都把它传授,把它宣说出来,大畅本怀,这称性。说称性之谈,不但是称性之谈,还是称性的极谈,登峰造极之谈,不能更超过於此。
「众生本具之化仪」。所以从佛这边说,这是如来称性之极谈;从众生这边来看,是众生你本来具有的化仪。化仪,我们说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是藏、通、别、圆,化仪四教是顿、渐、秘密、不定。化法,藏通别圆这些不同的法。化仪的仪字就是仪式、仪轨,这些轨则,这些程式,这些方法。还有很好的比方,化法如药,化仪如药方,配什么药给你吃。化仪是四种,顿、渐、秘密、不定,有的是顿法,有的是渐法,有的是秘密法,秘密法是在佛某一个会上对某一些听众而宣说的,没参加这个会的人不知道,这称为秘密。不定,我过去有解释,现在我还有一个新的解释很好。不定就是佛说这个法,听的人各个领会的不一样,浅者领会得浅,深者领会得深,因此称为不定。有的老的解释就说这里头各种情势都有,称为不定,这个说的我觉得没有后一种好。这是很自然,各个的领会不一样。所以说《华严》的时候,大目犍连他们都不知道,后来到说《法华》的时候,这些大阿罗汉痛哭流涕,「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为什么在一个法之中,始终是围著佛听,我不知道这个事。他不定,这是化仪。这个药方是众生本有的,不是我们心外之物。所以彭居士这个话说得很好,佛称性之极谈,也就是众生本有的药方,不是心外,一切都不出自心。正因为是你本有的,所以你来使用不就更合适吗?并不生疏,并不是外来横加於你的,就启发你一下。
日本和尚道隐称赞这个经,《无量寿经》的称赞,「是如来兴世之正说」。如来出兴於世,这个是正说,不是权说,不是委曲之说,是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这个是最奇特了。刚才我们说过,生到极乐世界你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说你是阿鞞跋致,你又是凡夫,这是十分奇特。这个奇特,光奇是没有可贵,它最殊胜,这样你凡夫才可以得度。有的人喜欢出奇,喜欢出新,以为创新出奇就是好。创新出奇有什么可贵?你故意做点怪,从前没有的,是新奇了,毫无可取之处,毫无价值。它又最殊胜,最殊胜就在於你凡夫可以成阿鞞跋致,本来凡夫绝无此望。佛的大愿是什么?大愿是度众生。我们的愿也是如此,我们说度众生,你怎么度?这不就有这个奇特最胜之法吗?
所以密法说就是三句话,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离开悲心就什么都不能谈了,大悲是根。菩提为因,菩提是觉悟,菩提就是觉,这是因,因是什么果就是什么,彻底成就是什么。你方便,你有度生的方便,你有一个方法,你告诉他一个方法,众生都是做不到的,有跟没有一样。而这个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这个就是殊胜的方便,以这个方便才是究竟的成就、究竟的果实。有度生的方便,不是一个空谈。所以出家是大丈夫,非将相之所能为,就是说你是担负这样一个使命,你要救度众生,大丈夫的事业。相就是总理,将就是总司令,不是总理、总司令这些人他们所能做的事,因为他们所救度的是有限量的,不彻底的。
「一乘究竟之极说」,一乘两个字刚才解释说过了,这是一乘到究竟彻底,极说就是登峰造极佛的言说,「速疾圆融之金言」,最快了。所以我们就在这一生中,如果你净业成就,佛就来接引,加持你,使你临终的时候不乱,而得往生,很快,速疾。极圆是圆融,它是非常圆融,极殊胜的圆教,能普被三根,都能接受。所以十方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世界上宣说这个法门,圆融,这个教是圆融的。这是最快最圆融的金口所宣之言,所以称为金言。
「十方称赞之诚言」。这个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翻译的是六方佛,因为鸠摩罗什大师知道秦人尚简。他那时候称中国人为秦人,和现在称中国人为汉人是一样的事情,汉化、汉帝,因为秦汉都是极强。现在在美国有唐人街,中国人叫唐人街,都是极盛,秦、汉、唐,极盛。他说秦人尚简,秦人说的就是中国人,不是说的秦始皇。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他翻译得很简单,六方佛,他把那个四方佛删了,因为是重复。真正等到玄奘大师翻译,十方佛都有。这本书,这是我在居士林,那个时候还没有摆脱,那时候印的。三种《阿弥陀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有三种。大家常念的是秦译,还有一种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唐译的,称为《称赞净土摄受经》,再有夏老师会集了一本,所以《阿弥陀经》有三种,《无量寿经》有九种。玄奘大师所翻译的不是东西南北,加上这四个犄角,这就是十方,四个角有什么什么佛,怎么怎么称赞,所以根据唐译来说就是十方佛的称赞。诚言,这是诚实之言、诚恳之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这个是时机纯熟。
所以最初说法,众生都不懂,最后说《法华》,时机成熟了。现在给大家称赞这种难信之法,这种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只有《阿弥陀经》懂而已,大家上课上殿在念《阿弥陀经》,它有这一句,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是一个不但是咱们一般的人难信,一切世间,包括天、包括什么,都是世间,都是不容易信之法,净土法门是这样难信的法。所以我们也不敢期望,说咱们班三十五个人都能够将来,像净土法门法师,他找了五个人,把我们这个书把它变成繁体字,找了五个大学毕业生,佛教徒,做校对。这五个人后来校对到第三本,我们不是四本,校到第三本,这五个人一起到净土法门法师前头发愿,说我们这五个人,每个人都是尽这一生专修专弘净土,要弘扬咱们夏老师这个会集本。这是很殊胜的事,所以净土法门法师写在序里头。我们人多,我们也不敢这么期望,我们说只要有人发起这个大愿都是极殊胜的事。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是一个好容易信的法。
有时候你看一个老太婆她肯念,你要知道她的善根不可思议,不可因为她是个老太婆就轻视。住在美国一个老太婆,她也信得很杂,我说你这东念西念,有什么好处?你专心净土!接受了,接受三年之后,一天在吃饭的时候,她没有出来吃饭,别人就来看看怎么回事。外国的老人房门是不锁的,就是怕有什么事情,所以老人房门不锁门的。就没给她安锁,她要锁也不行,里头也不能锁,一推就进去了,一看这位老太婆坐在那儿,端坐。怎么坐在这儿干什么?一看,腿上摆著一份遗嘱,写好了,人也死了;再一看,前面摆了好多件孝服。在国外很多人还得讲究穿孝服,不是戴个黑纱就完了,要穿白袍子。不同的衣服,儿孙他穿的不一样,大儿子、二儿子、儿媳妇、哪个孙子,所有应该穿的孝服,老早她利用别人睡觉的时间都做好了,大家都有得穿。你看她多镇定、多从容,端坐。三年,所以她这就是很殊胜的善根。
所以这个时机纯熟。日本一亿多人口,五千万是净土宗,占一半,差不多一半。你看中国,还都是,中国现在的佛教还是以净土宗为主,谁都知道,小孩都知道阿弥陀佛。这不是个简单的事,这是阿弥陀佛发的愿,阿弥陀佛就发这个愿,我的名称普闻,我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之后大家才能够念佛,才能够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佛的愿兑现了。别的佛不知道,你说是念毗卢遮那佛,你听见过谁念?药师佛还消灾延寿,多好,但是也没多少人念。但是就是阿弥陀佛,一张嘴就来了,遇见危险,「阿弥陀佛」,不信佛他也念一句。这都是时机纯熟。正是因为这种因缘,所以我们来弘扬、来接引,这都是条件。你这个时节因缘不合适也没有办法,佛也不度无缘。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王舍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佛名,见过佛;有三分之一的人只知道名,没见过佛;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没听过,说这因缘很难。所以现在我们就知道,现在能够十方佛都称赞释迦牟尼,能够於这个世界说这样的殊胜之法,这是由於释迦牟尼的大愿、阿弥陀的大愿,也是咱们众生时机还是纯熟。所以我们也不要自暴自弃,能遇到这个法门还是很殊胜。
「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也是这么称赞,说《无量寿经》是什么?是「如来称性之极谈」,这句刚才说过了,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这也解释过了,前头有。「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这前头解释过了。乃「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净土群经有一百数十部,这一百数十部以《无量寿经》做为总纲、做为心要,最重要的典籍。是「一大藏教之指归」,整个佛一个时代一大藏教指归的归宿。这个称赞也是可以说恰如其分。
刚才我说,修什么都可以,你不求生净土你今生就是不容易,可以说是无望。但是你只要在净土法门的人,你纵然今生没有能够得度,但是种了这个善根,或者修了其他的佛法种了善根,虽然没有得度,但是辗转辗转,最后还是依止这个法门而得度脱。所以《无量寿经》,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问而得度脱。因为在《无量寿经》底下有讲,在法会之上,阿难看佛放前所未见的光明,所以他就发问:佛,你为什么今天现这样的光?前所未有!我都知道是佛佛相念,是不是佛在念过去佛,还是念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就称赞阿难,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就从这一问以后的一切含灵,都是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度,因为这一问佛就说出《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的重要,是一大藏教的指归,就是如此。
「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为什么这么称赞此经的原因何在?原因就在於本经是主张持名念佛的。念佛有四种方法: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这是主张持名念佛的。《阿弥陀经》大家都知道,念佛一日、二日、三日,七日七夜就一心不乱往生,提倡持名念佛的。本经的持名念佛,《无量寿经》也是如此,也是主张念佛,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都是主张持名的。这个法门如何?这个法门殊胜!本经之所以殊胜,因为本经著重在持名念佛。所以这个法门是「圆满直捷」,最圆满,万德都摄在这个法门里头,一切殊胜。所以蕅益大师说,念佛就是一大藏教都在里头,多少戒律都在里头,禅宗的一千七百则公案,等等等等,都在一句之中。所以它圆满,圆满直捷,直截了当,念佛法门直截了当。
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什么?所以先师在《净修捷要》里头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无量寿,这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什么?是咱们每一个人你自己的本觉。本有的觉性,称为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不觉就是众生,你虽然有本觉,你现在不觉,就成为众生,很冤枉,轮回是很冤枉的事情。起心念佛才叫做始觉。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就是无量寿,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觉。所以始觉就合了本觉,所以是直截了当。「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原来念佛是心在作佛,我念佛的心它本来就是佛,所以你起心来念佛,而所念的正是你能起的这个心。如珠子放光,光就照珠子,先照珠子,这多么直截。所以念佛法门就是如此,它是直截,圆满的万德都在里面。而且是直截,始觉合乎本觉,声声唤醒自己,句句都是叫醒自己。念阿弥陀佛你叫谁?你叫你自己,把你自己叫醒。「方便究竟」,刚才说以方便为究竟,这个是太方便了,就这几个字,谁都会念。不用闭关,也不用什么,你随时随地,走路、做工作、上公共汽车都可以念。
「一超直入」,只要你念的一声佛号一声心,一超直入。而且是「最极圆顿」,就是夏老师的话,念佛时就是见佛时,见佛时就是成佛时。所以直截了当,一超直入,最极圆顿。这还不圆顿吗?念佛时就是见佛时,见佛时就是成佛时。因为这是弥陀的一乘愿海,弥陀发了四十八个大愿,第十八愿,你念十句就可以往生,称为一乘大愿之海。所以我们唱赞子,「弥陀佛,大愿王」。这个赞子是有根据的,为什么称为大愿之王?一切佛中以弥陀之愿为诸佛之王,就是如此,道理就在这。六字洪名,我们念佛是把弥陀的大愿之海,六字洪名万德都在里面,这样一句洪名,这是佛所证的究竟的果觉。说发了大愿,大愿成功了,是佛的果觉。佛这个名号,名具万德,这也是成了果觉,成佛才有这个名号。是把佛的果觉做为咱们众生因地的心,咱们念佛,咱们这不就是心作佛吗?就成了我的心,我要发愿往生,跟弥陀大愿就相合了。我的心中是什么?我心中就是弥陀的名号,弥陀的名号就是弥陀的果觉,弥陀的果觉就成为我现在的心。所以直截。
「以果为因」,我们是把佛的果做为我们的因,这个因和果就同时的。所以《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讲莲花讲得很多,今天不多说了。莲花的最殊胜之处,就在於花和果是同时出现,莲花一开,小莲蓬在里头。桃花、杏花,花谢了才看见果实,先有因,后有果。唯独莲花,因出现,花一开,因出现,果就出现。所以《法华》之特点,《妙法莲华经》为什么用莲花做譬喻?就是要指出「因果同时」。所以圆教之不可思议就在这儿。圆信圆解,你修一天等於其他人修一劫。这以果为因,所以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你从果上修的,所以这是他力派,净土法门是他力派,果,果教,是从果上起修的。从果上起修的只有净土宗和密宗。不要前头选种,还要开垦、除草,要选种、播种,等等等等的,果实出来你只要吃。你在念,你就是享受,农民把苹果树的工作都圆满,大苹果接来,送来你来吃,这个多简单。这是果教,不需要你再投身饲虎,很不容易!这是成就了果实,你就吃果实就行了,即修即果。「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可思议」,就是因为持名法门不可思议。这个经为什么这么殊胜,这么被称赞?就因为持名法门,持名法门它就是因果同时,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
《弥陀要解》,这还有一小段,我讲完这一小段,这一小段很要紧。「一声阿弥陀佛」,这是蕅益大师的著作,蕅益大师我们要对他特别尊敬。这是印光老法师的话,不是我的话,他称赞《弥陀要解》,他说释迦牟尼佛自己来注解《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明代三大高僧,了不起的。他的《要解》不多,他九天工夫写出来的这一部书,说是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来的。谁能花九天工夫写出这么一部著作?而且这么殊胜。所以我们以前都是研究《阿弥陀经要解》,现在我们换《无量寿经》,但是这部书还建议,这是咱们的一个宝。你看他这个话,他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咱们现在念的这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就是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浊恶世他成了佛,他所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句佛号。你看看,这句话的分量是什么分量。所以蕅益大师称赞说,「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把这个果觉全部的(把这么大的大苹果整个给你了,让你吃)授给咱们浊恶的众生,在五浊恶世还有很多恶极的这样的众生。这个事情是什么事情?「乃诸佛所行境界」,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这是佛所行的境界。说谈神通,什么是佛神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神通。现在把佛的果觉直接授给浊恶众生是佛的境界,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只有佛同佛才能够彻底了知此事,「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九界(九界,六道是六界,再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一共九界),一切的九界,包括菩萨,从菩萨以下,声闻、缘觉、阿罗汉,以至於天人,以至於一切一切底下都说了,所能够信解的,所能够相信的、所能够理解的,所以我们说是难信之法就在此。念这句佛号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所得的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样一个果实全部给我们众生了,这是佛的境界,这个只有佛和佛才能彻底了解,不是菩萨以下所能够信、所能够解的。菩萨也能信,但是他还不能解,不能彻底解,不能究竟,只有佛才能究竟,声闻、缘觉就更难了,其他的六道众生就更难了。所以是如此殊胜之法,我们就是从果起修,这一点很重要。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再过一个礼拜,得下两周这个时候再跟大家相会。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一集) 1991 档名:51-001-0001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