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转载,居士文章全文,金刚经灵异录:般若之宗旨与实践——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金刚经灵异录:般若之宗旨与实践  

张少齐居士

般若之宗旨与实践

泛论般若之意义

般若二字是印度文的原音,翻成中国文的意思,就是智慧二字。

智慧二字若照印度语文的原音,应该是若那般若。若那是智,般若是慧。中国人好简,故略称般若。

一般人夸赞人的聪敏,称为有智慧。其实聪敏与智慧出入颇大。

聪敏二字,在人类社会中较为伶俐技巧的一个代名词。不能算是智慧。

智慧二字,在佛经里有严格的分别

江味农居士说:‘照见为智,解了为慧。决断为智,简择为慧。知俗谛为智,照真谛为慧。彻明妙有为智,契悟真空为慧。’这样说来,智慧二字,乃是佛教行者照彻真(如来清净妙明真心)俗(一切因缘所生之法)二谛的一种潜在的功能,不能与世间聪敏二字相提并论的。

般若(智慧)在佛教的教义上属于六波罗密的一种。六波罗密虽以布施为首,但实行起来,任何一度,没有般若为助,是不能做到恰如理想的,即使勉强的去做,也不能达成其彻底的目的。

金刚经上说:施行六度,如果没有般若为助,就譬如一个人在黑夜里走路一般,不但会走入叉路,而且有坠入危崖的可能。

反过来说,假如有般若的施舍,就等于一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走路,绝对没有差错的。

修六度如此,修其他一切行门,也决不能离开般若。般若在世出世间一切生活行为上之重要,可以想见。

般若在佛教中的地位

般若在天台家判为通教,贤首家判为始教,始终把般若排挤在别圆之外,这是不平等的。要知般若是佛教三乘的总纲。任何一乘的行者离开般若总不能圆满的达成其理想的目标。

试问修止观的,修华严法界观的,修禅的,修净土的,修戒律的,那一行不是以般若为其主要因素?缺少般若能成吗?

所以,古德云:‘般若本摄一切佛法尽’。大智度论说:‘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佛法即是般若’。又说:‘般若波罗密是诸佛之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大乘般若经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大般若经说:‘如来应正等觉常以佛眼观视护念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何以故?善现!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能生我等一切佛法,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十方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现说法者,亦以佛眼常观护念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何以故?善现!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能生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间诸法实相。由此因缘我等诸佛,常以佛眼观视护念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为报彼恩,不应暂舍。...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已得无上正等菩提,今得无上正等菩提,当得无上正等菩提,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密多。由此因缘,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于诸如来有大恩德,是故诸佛常以佛眼观视护念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由于上面几段的引证,我们可以了解般若在全部佛法中所占的地位了。

般若主要的宗旨,在不著于空有二边,而求合中道第一义谛。金刚经讲义说:‘般若纲要非他,即是令于空有二边遣荡情执,务令罄尽,以显圆融中道耳’。金刚经说:‘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等...’。第一句佛说般若波罗是有,第二句即非般若波罗是空,第三句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中道实相。金刚经都如此类的文字不一而足。

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成佛?成佛就是觉性圆明而已。换句话说,也就是彻证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

觉性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因有无始以来的妄想分别,换句话说,也就是被我法二种情执所蔽,所以不克圆明其本有的觉性。

佛陀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妄想执著,就是分别我法的妄想心。众生对我法有了妄想分别,因此起惑造业,因业、遂受三界六道的轮回之苦。果再造业,业再受果,生生死死,无有了期。

果能通晓般若妙法,依文起观,依观而证实相般若,如此我法二执之情空,然后即可到达波罗密之彼岸了。

金刚经上说:‘一切诸佛从此经出’,良有以也。

般若法门,既是诸佛菩萨之母,一切佛法之总纲,怎可说它是大乘之始而不是圆顿之教呢?况且金刚经上明明说:‘此经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是‘第一希有’之法。还有什么再比它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六祖大师因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契真如,还有什么再比它顿?

因此般若经在化法四教,应该属圆,在化仪四教,应该属顿。

金刚得名之所以

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金刚经是大般若的缩本,心经又是金刚般若的缩本。大般若汪洋浩瀚,读之维艰,心经虽言简义赅,然而略嫌儱侗,义亦难了。惟此金刚般若,广略适中,既便于受持,义亦了了。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奘师译为能断金刚。金刚是世间之宝,其体质最坚,任何物都不能损坏它。且最锋利,有无坚不摧之功能。以金刚来喻般若最为确当不过,因为般若为大火炬,触之则烧,撄之则燎。而一切法不能损其毫末。众生无始以来各种纷纭复杂的分别情见,明白说来,也就是我法二执,碰到如金刚似的般若火炬,立即冰销瓦解,荡然无存。如‘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无我无众生相;如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乃至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等。无一不在显示般若火炬荡情遣执的最高效能。

不但这部金刚般若,即整部六百卷大般若,对一切法,包括世法佛法在内,都随立随遣,决不稍留痕迹。其摧毁虚妄分别力之强,恰如为无坚不摧之金刚。

摩诃般若波罗密说:‘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以来,闻如是法(般若)应坚固其心,不动不转。菩萨摩诃萨以是坚固心,不动不转,行六波罗密,当入菩萨位中’。坚固心就是喻如金刚的般若心,具此坚如金刚的般若心,然后才能修行六波罗密,而达成理想的境界。

般若经之最高目的

如来所说一代教法,都存一种伟大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不仅是属于般若,可以说遍于一切教法,不过其他教法所显示的不及般若法中具体而显明罢了。

那末,般若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几句虽只有短短地二十个字,但已道尽一切教义的宗旨。

四句中明显的指出,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其最大的旨趣,在治降众生的一切妄想分别心,然后令其住于无分别,而无相无不相的实相般若。所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须菩提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为开始。

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寥寥数语,已道尽整个般若的中心思想。信心清净是因,生实相是果。

怎样才能信心清净?

金刚般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只仅仅八个字,已把这两个问题答覆得清清楚楚。

无所住,就是不住于四相,所谓我人众生寿者;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更不住于断常生灭等相。虽不住于种种诸相,但此心并不是寂灭的,它仍有它的生命的活动,所以在‘无所住’下,有‘而生其心’的一句。应无所住是空,是无相。而生其心是有,是常,是生。般若经上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无不包含空有,或非空非有的深义在内。

假如要把无住生心四个字的奥义解释得明白,那就得引证经文不可了。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一段文是佛陀答覆须菩提如何降心的方法。

因为一般众生都免不了一种我与人的心理潜伏著,所以每每做一点有益于人的事,得到别人的赞扬,或对方的感谢,总有一种津津自喜,或骄傲的感觉。反过来说,假如他的这种善举,在别人的眼里认为无所谓,或者对方也没有什么感激的表示,那他就以为别人忽视他的善行,生起气来。

这样的人,他的心永远也不会平静下来的。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度众生是修学菩萨道而达成圆满正觉阶段中一个必须的工作,但怎样使这个工作做得恰如理想,那就必须做好布施等六度的工作,而后始能克尽度生的目的。然而要做好这件工作,又谈何容易?就拿布施来说吧,第一要忘记施舍的自己。第二要忘记被施舍的对方。第三要忘记所施舍的物体。同时在你正当施舍的时候,除了怜愍众生的动机以外,不能带有任何其他(就是不著色声香味触法)的要求。这在佛教的述语上教做三轮体空。

根据般若经说:不能忘却我人,而存有希望的施舍,不会有多大功德的,因为这是属于有形色的(有相)。既有形色,就有限量,以有限量的因,要想得无限量的果实,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住相(没有形色的作意)的施舍,因为施舍的心胸广宽,心理上根本不存有能施舍的我,也没有被施舍的人,更不存有所施舍的物体。以此无限量的因,方能得到无限的果实。

任何一个人能够在某一种正当的行为以后,没有任何的存心,那就表示他的狂心已歇,信心清净了。般若实相自然而显。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古德也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又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凡此种种,皆属显示降心住心,和信心清净,而生实相的道理。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核心要点,即尽于此,以后所说,皆属此要点的注脚。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出来说明的,就是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表面看,无所住就是无相,也就是空,既一切都是空而无相,那就不可能在空中去讨活趣,还有什么心可生呢?然而不然:修菩萨道的人,虽然了知诸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但不肯舍离悲度一切有情的作意。菩萨以度众生为职志,离众生即无工作可做。

翻开三藏十二部教典,每一部经论都是以慈悲度生为主题。因为诸佛菩萨与众生同体而二,众生对于这个共同的法性之体,迷昧不觉,故有众生之身;菩萨觉而未尽,诸佛已觉,故有佛与菩萨之别。众生未能全体得度,共同之觉性不克圆显。所以诸佛菩萨虽住无相,而不离度生作意。这教作无住生心。

生心的生字,也可作显现二字解。因为能够做到离一切相,本具的妙明觉心,即可于豁然之间圆满显现。这是重要关节,读者不可不知。

难解难信之妙法

像这种包括三乘而且为诸佛之母的甚深微妙之法,确为不世之说,无怪乎须菩提听了这一大法以后,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悲悲切切地叹著说:希有啊!希有啊!我跟随世尊你这么多时,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经典啊!假如有能对这一经典生起清净的信心,不用说,他一定也能成就第一希有的功德了!可是目前在会的大众,除了我能信解以外,其他的人恐怕很难信解哩。退一步说,将来的五百年中,如果有人能够信解此经,那他也是第一希有的了,然而谈何容易。

因为能够信解这一经典人,他的根基一定也不简单,可能已在过去承事供养过无数无量的诸佛菩萨,所以今世才有机会听到,而且一闻即信。否则决无可能的。

更进一步说,不用说听闻全部经典,即使在全部般若中能够听闻一句一偈,也是难能可贵的。金刚经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一四句偈,尚且难信难解,况全部经典!

不但此也,还有很多众生闻说此般若波罗密多甚深义趣,心惊毛竖,不信不乐。以为过去佛陀所说种种经教,从来也没说过这种离相即佛的道理,成佛有这样的简单吗?

设或有一类众生‘闻此般若波罗密多甚深义趣,其心不惊不怖,闻已书写受持读诵,如理思惟,为他演说,或复随力如教修行,当知是人如不退位诸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世尊!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义趣甚深,极难信解,若于先世不久修习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密多,岂得暂闻而能信解’?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义趣甚深难信难解。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密多,未久修习,不久修行,闻说般若波罗密多不能信解,或生毁谤,未为希有’。

总而言之,般若是一种极甚深,极难信解的妙法。今日我们这些根基浅薄的愚夫,居然能够在此末法的时代里,听闻到这一义趣甚深的般若,当知在过去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应该好好珍重这一千载难逢的机运,牢牢把握,切勿等闲视之。

当知我等众生现前能闻、能睹、能读此经,虽未能做到离相即佛,然而去佛亦不远矣!

受持般若之功德

般若经的功德说起来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金刚经上除零星的赞叹以外,曾多次用校量的方式来论其功德。

第一次用一恒河沙数的恒河里面的沙来校量般若功德,一个恒河里面的沙,已经不可说不可说了,何况恒河沙数的恒河沙?但假如以那么许多的恒河沙,一粒沙算一个佛的世界,用充满那么许多世界的珠宝去施舍一切众生,所得的功德,想想看是多么的大?然而还不及有人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

我国及印度在古代把时间分成初中后三时。用现代语说,就是早、中、晚。假如有人在早中晚三个时间里,都用恒河沙数的身体去施舍无量无数的众生,像这样的施舍,继续到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照说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去布施,比起施舍七宝的功德来说,又更进了一层,其功德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还不及有人闻此般若经的功德。

佛陀在般若经上自己说:他在过去很多很多的时间里,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这种供养当然包括珠宝和身体在内,较前面单以身体供养又进了一层。其功德当更不可思议了。然而‘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般经以五蕴,四谛,四大,十八界,真明等叹其功德。以真如等无量故,菩萨所行般若波罗密亦无量。文繁不及详引。

何以听闻此经有如此的功德?经云:‘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大概能够信解般若的人,因为宿植德本,已能四相空寂。以无相故,心等太虚,故功德亦无量也。

实践般若之方法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以三觉来说,文字般若是不觉,观照般若是始觉,实相般若是圆觉。再以因果区分,文字观照是因,实相是果。

因果三觉分明以后,再来研究如何实践。阅读般若依文解义,是实践中主要的第一步骤。以文字为因素,然后对一切有形与无形的精神和物质加以细密的观察,直至体认到能所皆空,乃至无智亦无得,然后才能理智双亡,冥契真如的实相般若。

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能所皆空,无智亦无得呢?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仅仅八个字,但已把实践般若般的方法圆满说尽。

不过这八个字略嫌拢侗,对于初学的人倒有似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所以,有必须略加解释的必要。

大般若经说:‘云何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密多?’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密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密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密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密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密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密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著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密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修习六度固应以无著无住而为方便,其他修习四念住四神是,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种种花香,灯明车乘,园林舍宅,财谷珍奇,宝饰伎乐等等,都要以无著无住的般若精神去施为。何以故?因为这些法都是假立的客名啊!菩萨但有名,佛但有名,般若波罗密多但有名,色声香味触法但有名,乃至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异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亦但有名。以求其体不可得故,所以菩萨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时,不见有我,乃至见者,亦不见有一切法性。与心经所谓‘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一理论,不过语焉不详罢了。

由于上面的引证,我们可以知道般若的实践全在‘观照’两个字上。无论视听言行,或语默动静之间,随时随处皆能精密地去观察,而明了一切诸法皆属因缘所生,当体即空的原理,不执不著,久久纯熟,举默动念,皆作如是观,虽未即佛,亦去佛不远矣了。金刚经所谓‘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岂虚语哉。

但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必须切记:就是修行‘观照般若’之际,虽然‘照见五蕴皆空’,然而不是消极的。所以观世音菩萨在‘照见五蕴皆空’之后,接著便是‘度一切苦厄’。而在‘度一切苦厄’之际,仍不离‘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所谓无住生心,便是这个道理。无住便是无相,皆空;生心便是生度一切沉沦在生死苦海里面的众生之心。

学佛的人只有一个目标,便是‘度一切苦厄’。自己能否达到成佛的境界在所不计。华严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其利他之精神与抱负之远大,实为世界任何宗教所不及。

我们看了般若以后,深深知道它乃是佛教中的一大总持法门,无论学禅,学净,学律,学教,离了般若,都是徒劳无功。所以般若是妙药,也是甘露,它能治疗我们的百病。如果能常常的服食,便可以永久感到安乐。我们对般若应以虔敬的心去护持它,供养它,并且依教奉行。最后我以大般若经的四句偈作为本文的结束:‘大菩提心护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静。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则名真供养佛。’但在平等的自利利他行为下,不要忘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